(2)除奸禁佛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历代李氏望族》 图书
唯一号: 131020020210001032
颗粒名称: (2)除奸禁佛
分类号: K242.205
页数: 3
页码: 297-299
摘要: 本文讲述了安史之乱后,宦官李辅国参与拥立肃宗称帝,李辅国得宠信,权重倾天,逼死皇帝,杀死皇后,自此宦官专权。皇帝废立之权操在宦官手中,宦官干政,宦官任监军操军权,无恶不作,成为朝野切齿共愤的奸贼,正直的朝臣们无一不想得而诛之,有为的皇帝们也不想被宦官所左右。武宗接受李德裕建议,诏令监军不准干预军政,减少牙队人数,平藩与败回纥之胜利,与此有关。仇士良恼怒,声言要率禁军兴乱示威,受到了武宗斥责。民人为僧,减少了劳动力,施舍僧人,耗费了国家资财,李德裕等正直的官员对此深恶痛绝。会昌三年四月,拆除了部分小寺院。会昌五年底,全国僧人还俗者20余万人,解放奴婢15万人,没收土地数十万顷,收缴铜像、钟磬若干。
关键词: 安史之乱 唐代 历史事件

内容

安史之乱后,宦官李辅国参与拥立肃宗称帝,李辅国得宠信,权重倾天,逼死皇帝,杀死皇后,自此宦官专权。皇帝废立之权操在宦官手中,宦官干政,宦官任监军操军权,无恶不作,成为朝野切齿共愤的奸贼,正直的朝臣们无一不想得而诛之,有为的皇帝们也不想被宦官所左右。
  仇士良是拥立武宗的大宦官,他拥立武宗也是想使皇帝成为自己的囊中之物。武宗李炎是穆宗皇帝的第五子,敬宗、文宗的弟弟,文宗死,本轮不到李炎为帝,但李炎为王子,“沈毅有断,喜愠不形于色”②,其有为的面目未被宦官识破,从而抬上皇帝宝座。李炎为王子时与文宗友善,文宗即受制于大宦官仇士良, 心情忧郁,李炎就埋下了除掉宦官的火种。李德裕本是正直大臣,对宦官更深恶痛绝,当宰相后,上书武宗,总结了德宗以来中央与藩镇作战失败的原因有三:一是宦官军权太大,战时诏令由宦官代表朝廷直接发到前线,宰相不能参与决策。二是宦官监军,随意指挥,束缚了将帅的手脚,使军队不能灵活作战。三是每军都有宦官作监使,他们选军中强壮的士兵作为牙队(卫队〉,让老弱士兵出阵作战。开战后,监军率牙队在远处观战,见势不妙, 便策马先逃,阵上士兵随之溃退。武宗接受李德裕建议,诏令监军不准干预军政,减少牙队人数,平藩与败回纥之胜利,与此有关。
  战回纥胜利,使宦官狐疑。在这时,武宗与李德裕合谋减宦官权力,并准备向宦官头子仇士良开刀。会昌二年(842)四月,武宗将起草诏书之权从大宦官手中夺回,交给中书省。仇士良恼怒,声言要率禁军兴乱示威,受到了武宗斥责。会昌三年(843), 仇士良不得不辞职退休,不久死去,一年后,武宗下诏,追削其官爵,籍没其家产,使宦官的嚣张气焰受到沉重打击。唐中后期以来,枢密使由宦官担任,出纳王命,控制禁军,掌握国家机密,取代了中书省的权力,李德裕为相,将此权渐夺回。会昌四年 (844),武宗不与枢密院商量即下诏书,任命崔铉为宰相,枢密使杨钦义、刘行深知势不可为,尽管许多老宦官劝他们争回权力, 但他们二人不敢再争,只得忍气吞声。
  唐中后期的皇帝们面对着江河日下的局面,宠术士,以求长生不老,佞佛教,以寄托于佛法。代宗时引高僧入宫廷,遇外族入侵,即让和尚诵经,侥幸取胜,便大加赏赐。宪宗时又发生了迎佛骨供养之事。唐代陕西凤翔法门寺有佛塔一座,内藏释迦文佛指骨一节,法门寺30年开一次塔,佛教徒们传说,开塔之年,必然人和年丰。元和十四年(819),正逢开塔之期,宪宗派人将佛骨迎入宫中供养3天,来长安日,动员大量人力物力,韩愈曾因此事上书《论佛骨表》,指责此事,宪宗反将其从刑部侍郎任上贬至潮州(今广东潮安)刺史。皇帝们还经常向寺院施舍,穆宗在去咸阳途中一次施舍僧钱达百万之巨,上行下效,皇帝佞佛,官员施舍成风,民人度为僧者也日趋增加。民人为僧,减少了劳动力,施舍僧人,耗费了国家资财,李德裕等正直的官员对此深恶痛绝。敬宗时徐州节度使王智兴在泗州置僧坛,纳钱二缗即度人为僧,从中取利,李德裕时在浙西,上书指责,要求禁止,敬宗批准。
  会昌二年(842)三月,李德裕禁止置童子沙弥。十月,又下令,凡僧人擅自娶妻者,责其还俗,当时还俗者达2000余人。接着,武宗又下诏,限定寺院奴婢人数。会昌三年四月,拆除了部分小寺院。经过一番准备,于会昌五年(845)三月,武宗根据宰相奏疏,发布了灭佛诏书,对全国寺院财产进行调査登记。五月,勒令 50岁以下僧民一律还俗,规定上州每州只留一所佛寺,下州佛寺全部拆除。长安、洛阳也只留两所佛寺,每寺留30人。会昌五年底,全国僧人还俗者20余万人,解放奴婢15万人,没收土地数十万顷,收缴铜像、钟磬若干。

附注

②《旧唐书•武帝本纪》。

知识出处

历代李氏望族

《历代李氏望族》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本文讲述了家族史、家族文化及其酿造的家族精神,是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层面。但是,并非所有的家族都能雇历史上留下较深的家族印记。大浪淘沙,风云流散,只有那些人才相继,名流辈出,从而对社会生活的某些方面产生过较长影响的家族,才有可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较为丰厚的家族文化积淀(如至少在历代正史、稗史、州县方志、谱牒文集中存留着较多的可供研究的资料)。这样的家族,就是历史上的名门望族。一门望族史或变幻着历史风云,或凝结着人世沧桑,或负载着文化的传继,其丰厚底蕴,决定了其在社会文化史研究中的重要价值。学术界以往对名门望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魏晋南北朝门阀制度的宏观分析上,和对该时期个别门阀望族的“个案研究”上。而对其他时期的名门望族,尤其是门阀制度崩溃之后的宋元明清时期的望族研究,除30年代潘光旦先生的《明清时期的嘉兴望族》和近年来少数几篇论文外,总体上还较为薄弱。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