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辅武宗,破虏讨叛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历代李氏望族》 图书
唯一号: 131020020210001031
颗粒名称: (1)辅武宗,破虏讨叛
分类号: K242.205
页数: 4
页码: 294-297
摘要: 本文讲述了唐代与回纥族一直保持着忽战忽和的关系,武宗即位时,回纥族又出了麻烦。回纥祖先在汉代称丁零。公元8世纪在色楞格河流域强大起来。安史之乱时期,唐政府曾邀请回纥助唐平叛,安史之乱后,回纥自恃有功,要求唐政府每年奉送两万匹绢, 强迫唐政府与之进行不等价的绢马交易。文宗大和年间,国库空虚,多年还不清马价,唐与回纥矛盾越来越大。天德军使田牟请求借沙陀兵等少数部族军队将其击溃,皇帝下百官议论,多数赞成田牟意见。皇帝批准了李德裕的建议,借米3万石。自武宗于开成五年八月即位以来至会昌四年八月,计五年时间内败回纥,平泽潞之叛和太原之叛,使国威一度再振,李德裕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 唐代 历史 事件

内容

唐代与回纥族一直保持着忽战忽和的关系,武宗即位时,回纥族又出了麻烦。回纥祖先在汉代称丁零。公元8世纪在色楞格河流域强大起来。安史之乱时期,唐政府曾邀请回纥助唐平叛,安史之乱后,回纥自恃有功,要求唐政府每年奉送两万匹绢, 强迫唐政府与之进行不等价的绢马交易。文宗大和年间,国库空虚,多年还不清马价,唐与回纥矛盾越来越大。
  文宗开成年间(836-840)回纥内乱,居住在准噶尔盆地的铁勒族的一支黠戛斯人东进,将回纥族分散在西北各地,各支回纥对唐政府分别采取了和、战两种态度,唐政府上下对和者也持有受降与击溃两种态度,对战者也持固守与出击两种态度。作为宰相的李德裕采取了降者受之、侵者击之、剿抚并举、分化瓦解的政策。公元840年,回纥的一支在温没斯率领下投奔到唐天德军塞下,不久,回纥首领乌介可汗率领大军并奉大和公主南下, 于842年二月入天德军边塞,遣使求助兵粮,以图恢复本国。天德军戍兵寡弱,无能力与之较量。天德军使田牟请求借沙陀兵等少数部族军队将其击溃,皇帝下百官议论,多数赞成田牟意见。李德裕认为:在国家危难之际,回纥曾立大功,今回纥破家来求助。击之不义;少数部族见利则进,遇敌则散,不可靠;天德军势单力薄,也不足以击溃回纥兵,不如资之以粮,示之仁义,以观其变。皇帝批准了李德裕的建议,借米3万石。回纥内部也果然瓦解,宰相温没斯杀了另一个宰相赤心,投降了唐朝,赤心部崩溃。但乌介可汗却提岀了借兵复故地的无理要求,皇帝不允许,他们竟悍然越过边境把头峰(今内蒙古包头附近)南入大同川,掠牛马数以万计,直逼云州(今山西大同)城。此时朝廷议论纷纷,牛僧孺等主张固守,李德裕主张岀击,并提出三项策略:其一,把头峰北便是沙磧,适应用骑兵,不可用步兵。其二,乌介可汗所恃者是大和公主,令勇将夺得公主,乌介必败。其三,天德军势单,调许、蔡、汴、渭等六镇之兵,驰援天德军,任命太原节度使刘沔为回纥南面招讨使,张仲武为东面招讨使,李思忠为西面招讨使, 各路大军会师太原,讨伐乌介可汗。会昌三年(843)初,刘沔遣麟州刺史石雄、都知兵马使王逢率3000骑兵为前锋,刘沔殿后,石雄控地道攻入乌介可汗的指挥所,各路大军猛攻,在东胡山大败回纥军,俘虏2万人。乌介可汗中箭逃走。
  唐朝击溃回纥,解除了北方的边患,保证了北方安定,也壮大了唐朝声威,为大势已去的唐帝国注了一针兴奋剂。
  外患刚平定,内乱又起,昭义镇又发动了叛乱。
  昭义镇辖泽(山西晋城〉、潞(山西潞城)、邢(河北邢台)、洺(河北永年)、磁(河北磁县)5州31县,节度使驻潞州,为邻近两京的战略要地。唐文宗时,昭义节度使刘从谏上表斥责宦官仇士良。文宗去世,仇士良拥立唐武宗,刘从谏愤恨,欲割据。会昌三年(843)刘从谏病故,其侄刘稹秘不发丧,打算自为兵马留后,上表请授节钺,图谋袭节度使。泽潞属内地,为防内变,自安史之乱后,泽潞一带一直派儒臣治理,德宗时,始在此建昭义军,李抱真为第一任昭义军节度使,李抱真忠心不二,其死后,子李缄匿丧不发,欲任父位,德宗也未准许,另委他人为节度使。敬宗时,泽潞节度使刘悟死,因敬宗怠于政事,以符节交付其子刘从谏任节度使。文宗时,刘从谏又与李训、郑注结交深厚,非良臣,今其侄又要揽兵权,故朝廷哗然。但对藩镇之乱心有余悸的大臣们大都主张姑息妥协,李德裕等人坚决主张用兵,武宗皇帝也想振国威,对大臣说:“有沮吾军议者,先诛之!”①并下诏削夺刘从谏、 刘稹官爵。自穆宗以来,诸藩镇全面反叛,朝廷号令难以左右不法节度使,此时对泽潞用兵,绝非易事。宰相李绅、李让夷担心师出不利,于是李德裕先上奏说:“如出师无功,臣请自当罪戾,请不累李绅、李让夷等。”②为取胜,李德裕又采取了两个措施。其一,动员河朔三镇出兵。成德、魏博、卢龙是安史之乱以来实力最强的三藩镇,称河朔三镇。河朔三镇兵强势众,泽潞节度使也最怕三镇出兵,但穆宗征讨河朔三镇失败以来,在河朔三镇中子袭父职也成传统,今讨刘稹不法,必遭三镇之忌。于是武宗接受李德裕建议,让御史中丞带谕旨出使三镇,宣布“三镇嗣袭,尼成故事”,望三镇“勿为子孙之谋,欲存辅车之势”③。三镇节度使见无后顾之忧,又对其世袭制给予合法承认,于是出兵。其二,前几任皇帝对藩镇用兵,之所以常败,主要是各节度使想利用战争发财。一方面故意逗留,要求国家支付军饷,另一方面又大肆劫掠县乡,更有甚者,与叛军相勾结,取一县一栅即报功领赏,两方分赃。李德裕先撤换了行动迟缓的晋绛节度使李彦佐,又命令诸军只攻取州府,勿攻县邑,禁止焚烧庐舍,挖坟掘墓,侵扰百姓。李德裕的两项措施果然有效,成德军节度使王元达、魏博镇节度使何弘敬出兵猛攻邢、洺、磁三州,三州刺史抵挡不住大军攻击, 开城投降。三州投降的消息传到泽、潞二州,叛军离心,刘稹的亲信、潞州大将郭谊杀刘稹,开城降朝廷,历时13个月的昭义之乱,彻底平定,收复了 5州31县。与此同时,在李德裕辅佐下,又于同年平定了太原都将杨弁的叛乱。
  自武宗于开成五年八月即位以来至会昌四年八月,计五年时间内败回纥,平泽潞之叛和太原之叛,使国威一度再振,李德裕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史载,“其筹度机宜,选用将帅,军中书诏,奏起云合,起草指蹤,皆独决于德裕,诸相无预焉。”①武宗以其有没世之功,策拜太尉,晋封卫国公。

附注

①《新唐书•李德裕传》。②③《旧唐书•李德裕传》。 ①《旧唐书•李徳裕传》。

知识出处

历代李氏望族

《历代李氏望族》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本文讲述了家族史、家族文化及其酿造的家族精神,是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层面。但是,并非所有的家族都能雇历史上留下较深的家族印记。大浪淘沙,风云流散,只有那些人才相继,名流辈出,从而对社会生活的某些方面产生过较长影响的家族,才有可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较为丰厚的家族文化积淀(如至少在历代正史、稗史、州县方志、谱牒文集中存留着较多的可供研究的资料)。这样的家族,就是历史上的名门望族。一门望族史或变幻着历史风云,或凝结着人世沧桑,或负载着文化的传继,其丰厚底蕴,决定了其在社会文化史研究中的重要价值。学术界以往对名门望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魏晋南北朝门阀制度的宏观分析上,和对该时期个别门阀望族的“个案研究”上。而对其他时期的名门望族,尤其是门阀制度崩溃之后的宋元明清时期的望族研究,除30年代潘光旦先生的《明清时期的嘉兴望族》和近年来少数几篇论文外,总体上还较为薄弱。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