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忠心削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历代李氏望族》 图书
唯一号: 131020020210001027
颗粒名称: (2)忠心削藩
分类号: K820
页数: 3
页码: 288-290
摘要: 本文讲述了宪宗李纯是个有作为的皇帝,他一即位,就一反姑息藩镇的常态,要整顿秩序,强化中央职权,李吉甫虽在削平藩镇中能不及李绛、裴度,但也全心全意拥护宪宗的政策,为削平藩镇岀谋划策。时为中书舍人的李吉甫支持宰相杜黄裳讨伐刘辟的意见,在大将高崇文与刘辟处在相持阶段之时,在他建议下,征江淮之师经三峡入川,三峡是岀入四川的门户,刘辟不得不分兵,高崇文为争灭刘辟首功,也奋力作战,奋战九个月,终将刘辟生擒,平定了叛乱, 这是宪宗即位后对藩镇反叛行为的第一个制裁,其成功,李吉甫谋最多。
关键词: 李纯 忠心 削藩

内容

宪宗李纯是个有作为的皇帝,他一即位,就一反姑息藩镇的常态,要整顿秩序,强化中央职权,李吉甫虽在削平藩镇中能不及李绛、裴度,但也全心全意拥护宪宗的政策,为削平藩镇岀谋划策。西川节度使韦皋去世,其副使刘辟自称留后,并上书要求宪宗任命他为节度使,朝廷任命刘辟为节度副使,他却要求兼领三川(剑南西川、东川及山南西道合称三川)节度使,并发兵攻围梓州(治今四川三台县),许多相臣害怕,要姑息迁就。时为中书舍人的李吉甫支持宰相杜黄裳讨伐刘辟的意见,在大将高崇文与刘辟处在相持阶段之时,在他建议下,征江淮之师经三峡入川,三峡是岀入四川的门户,刘辟不得不分兵,高崇文为争灭刘辟首功,也奋力作战,奋战九个月,终将刘辟生擒,平定了叛乱, 这是宪宗即位后对藩镇反叛行为的第一个制裁,其成功,李吉甫谋最多。
  安史之乱后的诸节度使总是依仗兵权,要挟皇帝,要权力要地盘,稍不满意便反叛中央。李吉甫认识到节度使兵强财广是取乱之源,为使宪宗削藩之策得以顺利推行,他坚持抵制节度使的要挟行为。镇海节度使李锜在浙西,经常贿赂皇帝身边的人,希望得到盐铁税收权,又要求将宣州、歙州划归镇海节度。宪宗征求李吉甫意见时,李吉甫说:刘辟之所以能反叛就是因为原西川节度使韦皋多年积累的财富多。宣、歙二州之内有采石矶,乃兵家必争之地,给其盐铁之饶,又让其占据采石之险,会给李锜反叛中央拥兵自立创造条件。宪宗听从其意见,便任命李巽为盐铁使,后来李锜果然反叛,但因财力不足,民心涣散,李吉甫又建议岀浙西所畏惧的徐州、汴州之兵压境,不到一月,李锜集团即内乱,其部将张子良等举兵袭击李锜,叛乱平息。
  河北三大藩镇之一的魏博镇节度使田季安病重,为防田季安死后有乱,在李吉甫建议下,宪宗任命薛平为义成节度使,以重兵控制邢(邢州,今河北邢台)、洺(洺州,今河北永年)。田季安死后,按惯例其11岁的儿子田怀谏为副大使,总揽军务。宪宗要改变这种不经中央批准,自立为留后的局面,李吉甫力主出师征伐。李绛提岀了 11岁幼童驾驭不了一镇之务,必引起内乱被杀, 待其内乱时朝廷再任命杀田怀谏者为节度使,该节度使一定感激朝廷,忠心事皇上,而其他藩镇也会兔死狐悲,担心其部下为朝廷诱惑而被弑,必然也恭顺朝廷。李绛之法,利用矛盾,不动干戈即削平藩镇,手段虽高明,从兴义兵讨不法的角度来讲,封赏弑主者并非义举,未必使人心服口服,却是一种以术制人之举, 从御人正途来讲,李吉甫兴义兵之举则是名正而言顺,但从动机与效果统一来看,李绛之术却也真达到了良好的效果。田兴举兵擒田怀谏,皇帝破格任命田兴为节度使,田兴知诸节度使恨他, 却也对朝廷忠心不二,所以以效果论是非,李绛似为高。但田兴之所以忠心不二,还应与李吉甫派薛平控邢、洺二州,以防魏博生变有关。
  淮西镇节度使吴少阳在蔡州(今河南汝南)经营多年,蓄意谋反,李吉甫在江淮为宦十余年,也早知其阴谋,宪宗也有意征伐蔡州。吴少阳死,其子吴元济自领军务,更肆无忌惮地攻掠周围地带,扩大地盘。时李吉甫在淮南,为讨吴少阳,自请到离蔡州较近的寿州任职。李吉甫在寿州,常以天子之命招降吴元济属下。魏博节度使田兴归顺朝廷后,他提议将魏博镇中人称有才气的田进诚晋升为唐州刺史,以临蔡州之境。在魏博镇未归顺中央之前,唐大将乌重胤守河阳(今河南孟县),以震慑魏博,田兴为魏博节度使后,归顺中央,为表示信任田兴,又为便于对蔡州用兵,在他提议下,将乌重胤调防,屯驻汝州。吴元济自领军务后,李吉甫上书,请速发兵讨蔡州,但正在这时,57岁的李吉甫暴疾而亡,未能参加讨蔡之役。

知识出处

历代李氏望族

《历代李氏望族》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本文讲述了家族史、家族文化及其酿造的家族精神,是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层面。但是,并非所有的家族都能雇历史上留下较深的家族印记。大浪淘沙,风云流散,只有那些人才相继,名流辈出,从而对社会生活的某些方面产生过较长影响的家族,才有可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较为丰厚的家族文化积淀(如至少在历代正史、稗史、州县方志、谱牒文集中存留着较多的可供研究的资料)。这样的家族,就是历史上的名门望族。一门望族史或变幻着历史风云,或凝结着人世沧桑,或负载着文化的传继,其丰厚底蕴,决定了其在社会文化史研究中的重要价值。学术界以往对名门望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魏晋南北朝门阀制度的宏观分析上,和对该时期个别门阀望族的“个案研究”上。而对其他时期的名门望族,尤其是门阀制度崩溃之后的宋元明清时期的望族研究,除30年代潘光旦先生的《明清时期的嘉兴望族》和近年来少数几篇论文外,总体上还较为薄弱。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