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李吉甫出镇入相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历代李氏望族》 图书
唯一号: 131020020210001025
颗粒名称: 2.李吉甫出镇入相
分类号: K820
页数: 7
页码: 287-293
摘要: 本文讲述了因其有能,被当时的宰相李泌、窦参看重。这七年正是李吉甫“知天命”的年龄,经验丰富,除了积极加强边防防务,劝解宪宗停建永昌公主祠堂外, 还在抑制藩镇割据,加强地方吏治,改善中央管理方面,做了许多积极有益的事。唐中叶以来,由于藩镇割据,宦官左右朝纲,造成了冗官之弊,使本来紧张的中央财政更加困难,李吉甫力主改革此弊。这样,财富日寡而受禄者日多,官员资格混乱,万事办理繁琐。李吉甫提出了三个解决措施。然而,生产萎缩,物价飞涨,京官生活仍很贫困,故以权谋私现象严重。李吉甫提岀核定人数,解决官员之中“名在职废,俸存额去,闲剧之间,厚薄顿异”的不公现象。
关键词: 李吉甫 李氏 望族

内容

(1)以能入相。
  李吉甫是宪宗时的宰相,李吉甫发迹并未走科举之路,而走的是以能为吏,步步高升之途。李吉甫因其父李栖筠在唐代宗时为御史大夫,荫补为小吏。但李吉甫好学,有文才,至唐德宗贞元 (785-805)初年,27岁的李吉甫升为太常博士。唐代的太常卿是掌管礼乐与祭祀的长官,在太常府中任博士的基本条件就是熟知古往今来的礼仪和典章制度,史称李吉甫为太常博士时“精国朝故实,沿革折衷,时多称之”①。因其有能,被当时的宰相李泌、窦参看重。李泌忠心耿耿,善处上下左右关系;窦参居相位, 却多引用亲党,持权贪利,为相不久,即被人弹劾贬官,因窦参得罪人太多,尤其被宦官所忌恨,因此一再贬官。贞元八年(792)窦参被贬,起用陆贽为相,窦贬官,李吉甫受牵连,陆贽将李吉甫贬为明州(今浙江宁波市)员外长史。贞元十年(794)十二月,陆贽被奸臣攻讦而罢相,李吉甫赦罪,起用为忠州(今四川忠县)刺史。贞元十一年春,陆贽贬为忠州别驾。大家都以为李吉甫会报复陆贽,但李吉甫却与陆贽结好。在忠州任刺史六年后,又先后调任郴州(今湖南郴州市)、饶州(今江西波阳)刺史。从贞元八年 (792)至元和元年(806)计15年,李吉甫在地方为官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政也有好名声,于是宪宗即位,即将李吉甫调至朝中。先后任考功郎中、知制诰、翰林学士、中书舍人,一年后即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成为相臣。
  (2)忠心削藩。
  宪宗李纯是个有作为的皇帝,他一即位,就一反姑息藩镇的常态,要整顿秩序,强化中央职权,李吉甫虽在削平藩镇中能不及李绛、裴度,但也全心全意拥护宪宗的政策,为削平藩镇岀谋划策。西川节度使韦皋去世,其副使刘辟自称留后,并上书要求宪宗任命他为节度使,朝廷任命刘辟为节度副使,他却要求兼领三川(剑南西川、东川及山南西道合称三川)节度使,并发兵攻围梓州(治今四川三台县),许多相臣害怕,要姑息迁就。时为中书舍人的李吉甫支持宰相杜黄裳讨伐刘辟的意见,在大将高崇文与刘辟处在相持阶段之时,在他建议下,征江淮之师经三峡入川,三峡是岀入四川的门户,刘辟不得不分兵,高崇文为争灭刘辟首功,也奋力作战,奋战九个月,终将刘辟生擒,平定了叛乱, 这是宪宗即位后对藩镇反叛行为的第一个制裁,其成功,李吉甫谋最多。
  安史之乱后的诸节度使总是依仗兵权,要挟皇帝,要权力要地盘,稍不满意便反叛中央。李吉甫认识到节度使兵强财广是取乱之源,为使宪宗削藩之策得以顺利推行,他坚持抵制节度使的要挟行为。镇海节度使李锜在浙西,经常贿赂皇帝身边的人,希望得到盐铁税收权,又要求将宣州、歙州划归镇海节度。宪宗征求李吉甫意见时,李吉甫说:刘辟之所以能反叛就是因为原西川节度使韦皋多年积累的财富多。宣、歙二州之内有采石矶,乃兵家必争之地,给其盐铁之饶,又让其占据采石之险,会给李锜反叛中央拥兵自立创造条件。宪宗听从其意见,便任命李巽为盐铁使,后来李锜果然反叛,但因财力不足,民心涣散,李吉甫又建议岀浙西所畏惧的徐州、汴州之兵压境,不到一月,李锜集团即内乱,其部将张子良等举兵袭击李锜,叛乱平息。
  河北三大藩镇之一的魏博镇节度使田季安病重,为防田季安死后有乱,在李吉甫建议下,宪宗任命薛平为义成节度使,以重兵控制邢(邢州,今河北邢台)、洺(洺州,今河北永年)。田季安死后,按惯例其11岁的儿子田怀谏为副大使,总揽军务。宪宗要改变这种不经中央批准,自立为留后的局面,李吉甫力主出师征伐。李绛提岀了 11岁幼童驾驭不了一镇之务,必引起内乱被杀, 待其内乱时朝廷再任命杀田怀谏者为节度使,该节度使一定感激朝廷,忠心事皇上,而其他藩镇也会兔死狐悲,担心其部下为朝廷诱惑而被弑,必然也恭顺朝廷。李绛之法,利用矛盾,不动干戈即削平藩镇,手段虽高明,从兴义兵讨不法的角度来讲,封赏弑主者并非义举,未必使人心服口服,却是一种以术制人之举, 从御人正途来讲,李吉甫兴义兵之举则是名正而言顺,但从动机与效果统一来看,李绛之术却也真达到了良好的效果。田兴举兵擒田怀谏,皇帝破格任命田兴为节度使,田兴知诸节度使恨他, 却也对朝廷忠心不二,所以以效果论是非,李绛似为高。但田兴之所以忠心不二,还应与李吉甫派薛平控邢、洺二州,以防魏博生变有关。
  淮西镇节度使吴少阳在蔡州(今河南汝南)经营多年,蓄意谋反,李吉甫在江淮为宦十余年,也早知其阴谋,宪宗也有意征伐蔡州。吴少阳死,其子吴元济自领军务,更肆无忌惮地攻掠周围地带,扩大地盘。时李吉甫在淮南,为讨吴少阳,自请到离蔡州较近的寿州任职。李吉甫在寿州,常以天子之命招降吴元济属下。魏博节度使田兴归顺朝廷后,他提议将魏博镇中人称有才气的田进诚晋升为唐州刺史,以临蔡州之境。在魏博镇未归顺中央之前,唐大将乌重胤守河阳(今河南孟县),以震慑魏博,田兴为魏博节度使后,归顺中央,为表示信任田兴,又为便于对蔡州用兵,在他提议下,将乌重胤调防,屯驻汝州。吴元济自领军务后,李吉甫上书,请速发兵讨蔡州,但正在这时,57岁的李吉甫暴疾而亡,未能参加讨蔡之役。
  (3)出镇入相。
  李吉甫于元和二年(807〉入相,三年九月带相职出镇淮南, 又于元和六年(812)再度入相,三年后暴死,为相计四年余,从首次入相至去世计七年。这七年正是李吉甫“知天命”的年龄,经验丰富,除了积极加强边防防务,劝解宪宗停建永昌公主祠堂外, 还在抑制藩镇割据,加强地方吏治,改善中央管理方面,做了许多积极有益的事。李吉甫办事敏捷,善于动脑,勤于思考,又在江淮一带做地方官15年,对乡里民人疾苦了解,对地方行政管理熟悉,他深知地方州刺史和县令地位的重要,下治民,上系中央, 应慎选人,也应充分授权,但更重要的是加强管理,不得让剌史成为节度使的囊中之物。他让有司选择材堪县令刺史者十余人为州刺史,让州刺史得自为政,但不得擅自见节度使,节度使也不要以巡视名义聚敛财富。同时又改变了德宗以来,藩镇节度使终身不易地方的作法,为相一年,他竟将36镇的节度使调防,从而切断了州刺史和节度使的联络网,保证了中央集权,所以考课最好。 唐中叶以来,由于藩镇割据,宦官左右朝纲,造成了冗官之弊,使本来紧张的中央财政更加困难,李吉甫力主改革此弊。他上书说:“方今置吏不精,流品庞杂,存无事之官,食至重之税,故生人日困,允食日滋。”①但是自安史之乱以来,兵源增加,戍兵常80余万,这些兵士服役完毕后有一半左右的人不归乡里去务农,而是去经商,或干杂役,还有些人入寺为僧,从而形成了三分劳苦大众供养七分人衣食的局面。这样,财富日寡而受禄者日多,官员资格混乱,万事办理繁琐。如何解决这些矛盾呢?李吉甫提出了三个解决措施。其一,并州县,减吏员。他说:“汉初置郡不过六十”,而“今列州三百,县千四百,以邑设州,以乡分县, 费广制轻,非致化之本。”①因此应并州县,这样“吏寡易求,官少易治”。其二,定俸禄。安史之乱后,“厚外官而薄京官,京官不能自给,常从外官乞贷。”②堂堂的三品大员刑部尚书颜鲁公才月俸60贯,而竟举家食粥。③代宗大历二年(767)、德宗贞元四年 (788)先后两次加京官月俸。然而,生产萎缩,物价飞涨,京官生活仍很贫困,故以权谋私现象严重。李吉甫提岀核定人数,解决官员之中“名在职废,俸存额去,闲剧之间,厚薄顿异”④的不公现象。其三,对都畿一带寺庙的祠田收税,凡经营碾磑者也收税, 将收入配给贫民。李吉甫的改革措施•减冗官八百员,吏员四百, 大家都认为处理得当。
  李吉甫首次任相一年后,出现了两件不愉快的事情。一是元和三年四月策试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举人,县尉牛僧孺、皇甫湜和前进士李宗闵应试,在对策答卷中指陈时政得失,无所回避,主考官户部侍郎杨於陵、吏部员外郎韦贯之对三人对策答卷大加赞赏,署为上第。唐宪宗也对三人答卷欣赏,诏中书从优安排。宰相李吉甫却认为牛僧孺等人批评的矛头是对准自己,哭着对宪宗说:翰林学士裴垍、王涯负责复试,皇甫湜是王涯的外甥,却不回避,裴垍态度也不明朗,这是科场舞弊。当时李吉甫正受信任,宪宗也正依靠李吉甫出谋削藩镇,遂将杨於陵、韦贯之贬官远逐,裴垍、王涯不再任翰林学士,李宗闵等人长期不得升调, 这就是唐中后期牛李党争的序幕。此事怪李吉甫心胸狭窄,处世不公,翰林学士白居易等曾上书对此大加指责。
  第二件不愉快的事,也是大臣要整治李吉甫。李吉甫早年很看重羊士谔,并将其升为监察御史,司封员外郎吕温有词艺,李吉甫也与之交好,窦群也与羊士谔、吕温友好,李吉甫也举荐窦群为御史中丞。窦群初拜御史中丞,即上书奏请任羊士谔为侍御史,吕温为郎中、知杂事。李吉甫又一次暴露出其心胸狭窄,他恨窦群不先告诉自己而直接上书,于是将窦群上书之事拖下不办。窦群等对此非常气愤。正巧李吉甫生病,医人陈克明夜宿李吉甫家,窦群将陈克明等抓获,以李吉甫交通术士弹劾李吉甫,宪宗大惊,询问情况不实,便将窦群贬官。李吉甫也感到树敌太多,便上书自请免相。他知道皇帝非常欣赏裴垍,于是上密札,要求裴垍代替他的职务。宪宗皇帝非常宠信裴垍,于是任裴垍为相,而让李吉甫带相职充淮南节度使。李吉甫在地方,也不忘朝政,“每有朝廷得失,军国利害,皆密疏论列。”①⑷善读第一。
  孙星衍在《元和郡县图志序》中说:“唐宰相之善读书者,吉甫为第一人矣。”李吉甫一生著述繁富,有《六代略》、《百司举要》、《元和十道图》、《删水经》、《元和国计簿》、《元和郡县图志》 等。但因年代久远,大部分著作均已亡俟,惟有《元和郡县图志》 一书流传至今。他著《元和郡县图志》目的在于“佐明王扼天下之吭,制群生之命,收地保势胜之利,示形束壤制之端。”②也就是从山川形势方面为削平藩镇、维护中央集权提供方便。《元和郡县图志》记47镇,每镇先图后文字说明,现图已亡佚,故又称《元和郡县志》。该书是一部以疆域政区为主体的地理总志,内容广泛,包括沿革、户口、山川、道里、物产、贡赋、交通等,汇政治、经济、地理于一书,李吉甫利用其宰相的便利条件,吸收了大量的档案资料,因此是一部价值很高的古代典籍。
  每个人都是一个矛盾的集合体,有长处亦有短处,短处限制着长处最大限度的发挥,长处又制约着短处,不致使他滑向深渊。李吉甫心胸狭窄,因考生指责时政,他竟以权将主考官贬斥, 将复试官裴垍左迁。但他毕竟一生居官勤奋竭尽其力,又尽力 “引荐士大夫”,做到“爱善无遗"①,同时又“畏慎奉法不忮官,顾大体”②。故当其暴死后,宪宗震悼。
  李吉甫善解人意,特别会取悦皇帝。他认为:“人臣不当强谏,使君臣和气。”③因此,皇帝能比较愉快地接受他的谏争。他 “服物食味,必极珍美”,却“不殖财产,京师一宅之外,无他第墅”,“公论以此重之”④。李吉甫荫补为官,未曾科举,但却爱读书,勤奋著述,因此不失为一代名臣,一朝名相。

知识出处

历代李氏望族

《历代李氏望族》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本文讲述了家族史、家族文化及其酿造的家族精神,是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层面。但是,并非所有的家族都能雇历史上留下较深的家族印记。大浪淘沙,风云流散,只有那些人才相继,名流辈出,从而对社会生活的某些方面产生过较长影响的家族,才有可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较为丰厚的家族文化积淀(如至少在历代正史、稗史、州县方志、谱牒文集中存留着较多的可供研究的资料)。这样的家族,就是历史上的名门望族。一门望族史或变幻着历史风云,或凝结着人世沧桑,或负载着文化的传继,其丰厚底蕴,决定了其在社会文化史研究中的重要价值。学术界以往对名门望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魏晋南北朝门阀制度的宏观分析上,和对该时期个别门阀望族的“个案研究”上。而对其他时期的名门望族,尤其是门阀制度崩溃之后的宋元明清时期的望族研究,除30年代潘光旦先生的《明清时期的嘉兴望族》和近年来少数几篇论文外,总体上还较为薄弱。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