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武周宰相李怀远及其子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历代李氏望族》 图书
唯一号: 131020020210001021
颗粒名称: 二、武周宰相李怀远及其子孙
分类号: K820
页数: 3
页码: 279-281
摘要: 本文讲述了李怀远是李盛第十一代孙,按辈份应称李乂为从祖父,《旧唐书?李乂传》说李乂是赵州房子人,《旧唐书?李怀远传》说李怀远是邢州柏仁人。柏仁与房子皆旧属赵郡,可见随人口的繁衍,平棘李氏一祖亦分居多处,来往不多。李怀远靠刻苦攻读科举入仕,又靠精明能干渐升高位,特别是在武则天统治时期,武则天用能人,又用酷吏,时刻提防能人有异变,李怀远谨慎处世,未受任何波折,平步青云,终至相位, 确有为宦交游之道。由于李怀远不骄不奢不躁,故其子孙虽未应科举,但却讲求真才实学。从而制止了这场闹剧,却引起了中宗的不满。李彭年之弟李乔年官至右司郎中。因此,李怀远家族从武则天时期历中宗、睿宗、玄宗一直是一个门庭荣耀的家族。
关键词: 李氏望族 家族

内容

李怀远是李盛第十一代孙,按辈份应称李乂为从祖父,《旧唐书•李乂传》说李乂是赵州房子人,《旧唐书•李怀远传》说李怀远是邢州柏仁人。柏仁与房子皆旧属赵郡,可见随人口的繁衍,平棘李氏一祖亦分居多处,来往不多。
  李怀远早年也孤贫好学,有文才,有志气,其宗族本是名门大族,宗族中人想以门荫举荐其为官,他坚辞拒绝这种靠人靠权势的做法,不久应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考试,考中录取,从而宦游,先后任司礼少卿、冀州刺史、杨、益等州大都督府长史、 同州刺史、太子左庶子、右散骑常侍、春官(礼部)侍郎。武则天年间,将中书省改称凤阁,长官为内史令,又称紫微令或右相,将门下省改称鸾台,长官称纳言,尚书省改称文昌台,又称都台或中台,其长官分别称文昌左右相。大足年间(701),李怀远先迁鸾台侍郎,不久又任命为同凤阁鸾台平章事,这就是为宰相了。一年后又拜为秋官(刑部)尚书,兼检校太子左庶子。四年后即长安四年(704),武则天皇帝已进入腐朽老迈之年,朝中正酝酿着一场改易武周的天下革命。李怀远以老辞职,武则天听其解除秋官尚书的请求,但却留太子左庶子这类太子教导官的闲职。就在他辞职的第二年,张柬之等人发动了神龙革命,中宗复辟,李怀远作为老臣又被起用为左散骑常侍、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文官散阶又加一级,由从三品的银青光禄大夫晋升为正三品的金紫光禄大夫,并晋封为赵郡公,特赐实封300户,也就是300户的赋税收入归李怀远家室所有。但中宗是一个懦弱之人,李怀远也感到体力不支,不久便以有病为名请求退休,中宗令其以本官知洛阳留守;神龙革命的第二年八月,李怀远病逝。
  李怀远子李景伯以门荫入仕,先后任给事中、谏议大夫、右散骑常侍。开元年间病逝。
  李景伯子李彭年在开元年间亦任职,历任考功员外郎、中书舍人、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为吏部侍郎时与宰相李林甫友善,大量结交山东名门望族,在家族婚姻上尽量与山东大族联姻,从而使其门庭广大。他管铨选七年,被御史宋浑弹劾有贪赃受贿行为,从而被判流刑,发配到岭南临贺郡,后来宋浑及其弟宋恕也以贪赃罪流岭南。至天宝十二年(753)李怀远才被重新起用,历洛阴太守、冯翊太守、中书舍人、吏部侍郎。天宝十五年(756),唐玄宗因安史之乱离京出走,李彭年在京师被乱贼扣留,逼迫任职,忧虑成疾而亡。
  李怀远靠刻苦攻读科举入仕,又靠精明能干渐升高位,特别是在武则天统治时期,武则天用能人,又用酷吏,时刻提防能人有异变,李怀远谨慎处世,未受任何波折,平步青云,终至相位, 确有为宦交游之道。李怀远也确知败由奢侈成由俭的道理,史载他虽久居荣位,但却崇尚节俭,他的园林宅室,从未更新重修,他从不购买骏马装饰一番,然后耀武扬威,而是乘一般马匹,慢慢行走,有人说他:“先生荣贵如此,为什么不买匹骏马骑。”他却说:“只要马不惊蹶就行了,别无他求。”由于李怀远不骄不奢不躁,故其子孙虽未应科举,但却讲求真才实学。其子李景伯刚正敢谏,在任谏议大夫时,中宗曾宴请诸侍臣和众大臣,并请各位相臣以《迥波辞》为题作诗词,大多数相臣都献上阿谀奉迎之辞。而李景伯却献词为:“迥波尔时酒巵,微臣职在箴规。侍晏既过三爵,喧譁窃恐非仪。”①从而制止了这场闹剧,却引起了中宗的不满。不过中书令萧至忠却为其解围,说这是真谏官作风。李彭年虽犯有贪赃之罪,但却对问题善于剖析,故史称有吏才,其子李收也官至给事中。李彭年之弟李乔年官至右司郎中。因此,李怀远家族从武则天时期历中宗、睿宗、玄宗一直是一个门庭荣耀的家族。

知识出处

历代李氏望族

《历代李氏望族》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本文讲述了家族史、家族文化及其酿造的家族精神,是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层面。但是,并非所有的家族都能雇历史上留下较深的家族印记。大浪淘沙,风云流散,只有那些人才相继,名流辈出,从而对社会生活的某些方面产生过较长影响的家族,才有可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较为丰厚的家族文化积淀(如至少在历代正史、稗史、州县方志、谱牒文集中存留着较多的可供研究的资料)。这样的家族,就是历史上的名门望族。一门望族史或变幻着历史风云,或凝结着人世沧桑,或负载着文化的传继,其丰厚底蕴,决定了其在社会文化史研究中的重要价值。学术界以往对名门望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魏晋南北朝门阀制度的宏观分析上,和对该时期个别门阀望族的“个案研究”上。而对其他时期的名门望族,尤其是门阀制度崩溃之后的宋元明清时期的望族研究,除30年代潘光旦先生的《明清时期的嘉兴望族》和近年来少数几篇论文外,总体上还较为薄弱。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