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重科举、廉洁执法的小郑王家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历代李氏望族》 图书
唯一号: 131020020210001002
颗粒名称: 三、重科举、廉洁执法的小郑王家族
分类号: K820.9
页数: 7
页码: 218-224
摘要: 本文讲述了周王元方之母张氏未注明身份外,宰相李夷简兄弟4人、李宗闵及其二子计7人进士及第。新、旧唐书为该家族中的三位宰相李勉、李宗闵、李夷简立传,后在剑南西川驱逐了罪臣州刺史王顒,1.廉洁刚正、执法公允的宰相李勉李勉字玄卿,其父历任汉、褒、相、歧四州刺史,对叛军中的胁从者赦免死罪,皇帝已下诏处死•李勉得知后仍飞表上闻,李辅国想让李勉对其表示感谢后再任用,后改京兆尹、检校右庶子兼御史中丞、都畿观察使,成了京城最高长官兼太子的老师和监察官。代宗大历二年(767)才又调回京师任京兆尹兼御史大夫。
关键词: 家族 郑王 高祖

内容

高祖第十三子李元懿封郑王,系宝林张氏所生。唐代皇帝夫人系统分为八等,皇后、贵妃、淑妃、德妃、贤妃各1人,正一品;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为九媛,正二品;婕妤9人,正三品;美人9人,正四品;才人9人,正五品; 宝林27人,正六品;御女27人,正七品;采女27人,正八品。宝林位列第六,高祖22子,除滕王元婴系柳宝林所生,周王元方之母张氏未注明身份外,其余诸王之母皆是美人以上。郑王元懿之母地位低下,子以母贵,母不贵,子亦不尊,所以郑王元懿只好靠好学有能取得地位。史载,郑王元懿好学经术,历任兖州、郑州、 潞州、绛州刺史,在任“数断大狱,甚有平允之誉,高宗嘉之,降玺书褒美,赐物三百段”①,郑王元懿的这个作风被其子孙继承。《新唐书》载其8世22人,为刺史者5人,给事中者3人,为宰辅者3人,任太子詹事、太仆少卿、观察使等高官者4人,宰相李夷简兄弟4人、李宗闵及其二子计7人进士及第。新、旧唐书为该家族中的三位宰相李勉、李宗闵、李夷简立传,各有风格,但其共性则是重经术,重科举,执法公允。三相之中,郑王元懿四世孙李夷简事迹较简略。李夷简进士及第后,先任监察御史,揭发京兆尹杨凭贪污罪行,有功升户部侍郎判度支。后在剑南西川驱逐了罪臣州刺史王顒,积功入朝为相,位至显处,秉直处事,67岁卒于检校左仆射兼太子少师任上。李夷简任官多年,家无产业,临终仍嘱托“戒厚葬,毋事浮屠,无碑神道,惟识墓则已”①。
  1.廉洁刚正、执法公允的宰相李勉李勉字玄卿,是郑王元懿的曾孙,其父历任汉、褒、相、歧四州刺史,以严干闻名。李勉从小受着父亲的熏陶,性简贵,勤于攻读经史,成年后沉雅清峻.不苟言笑,由小吏升至开封尉。时开封是水陆交通发达之处,人员复杂,号为难以治理之处,但李勉却有擒奸治安静肃的好名声,因此在肃宗时先后任职为监察御史、 河南少尹、山南西道观察使。任职期间,对恃功自傲而不守礼仪法度者予以弹劾,对叛军中的胁从者赦免死罪,对被诬陷者予以平反。原密县尉王解被诬陷,皇帝已下诏处死•李勉得知后仍飞表上闻,使皇帝赦免,后王晬拜为大理评事、龙门令,有能名,时人称李勉知人。皇帝对李勉知法度、处事得体的做法予以赞赏, 准备大用,但当时李辅国正受宠幸,李辅国想让李勉对其表示感谢后再任用,但李勉绝不苟同,于是外放历任汾州、虢州刺史,后改京兆尹、检校右庶子兼御史中丞、都畿观察使,成了京城最高长官兼太子的老师和监察官。他仍不与宦官同流,故不久又调任江西观察使,代宗大历二年(767)才又调回京师任京兆尹兼御史大夫。当时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使,并管国子监事,依靠受皇帝宠幸,滥施淫威。李勉的前任京兆尹黎干对鱼朝恩动必求媚,鱼朝恩每次入国子监,黎干都倾府衙之人准备数百人的饭以迎接鱼朝恩。李勉在位数月后,鱼朝恩入国子监,李勉说:“鱼朝恩本判国子监事,我李勉作为京城长官到国子监,是宾客,而你鱼朝恩作为国子监的主人,应当尽主人之义,如果鱼朝恩惠顾京兆府衙门,我李勉岂敢不准备饭菜。”鱼朝恩听说后,非常恨李勉,再也不到太学,不久皇帝任命李勉代管国子监事。
  代宗时,北方为藩镇控制,税粮主要靠南方,时元载任租庸使,对人民巧取豪夺,引起了南方许多地区的农民起义。朝廷北方受制于藩镇,西方常受吐蕃侵扰,南方又不断发生农民起义, 整个中央王朝四面楚歌。李勉作为王室宗亲、唐朝忠臣能吏,时时被派出抗藩镇抗义军,肃宗时派往江西任观察使,镇压农民起义。大历四年(769)代宗又将李勉从京兆尹任上调到广州任刺史兼岭南节度观察使,镇压了冯崇道领导的农民起义。大历十一年又调任汴宋节度使,汴州将李灵曜联合魏博节度使田承嗣叛乱, 李勉领兵打败了田承嗣,从而使汴宋节度使所辖的军队成为一支劲旅。德宗即位,想弹压一下藩镇,加李勉平章事之职。建中四年(783)淮西节度使李希烈与田悦、王武俊等叛朝廷,围困了襄城(今河南襄城县),德宗便调能征善战的汴宋节度使的军队参战。汴宋节度使所控制的劲旅号宣武军,李勉认为,襄城一带敌兵众,到襄城硬拼难以取胜,不如采取围魏救赵之策,由宣武军攻李希烈大本营许州(今河南许昌)。因李希烈重兵在襄城,许州空虚,李希烈必回师救许州,襄城危必解,这本是一条正确的作战方案。为争取战机,李勉边上奏,边按此方案用兵,当李勉率军离许州城仅10里时,德宗竟令宦官下令让李勉直取襄城,并斥责李勉违背诏令,宣武军只好又从许州退回,士气沮丧,许州敌军出城追杀宣武军,宣武军大败。受德宗命令,李勉只好又带4000兵到洛阳增援,李希烈派兵沿路截击,宣武军又败.宣武军经这两次折腾,一蹶不振•也使李勉失意伤心,累表辞让,从而罢相。
  李勉坦率素淡,好古尚奇,清正廉洁,在官多年,器用车服并不增加装饰。在广州6年,回家时,悉搜家人所储南货犀象诸物, 投之江中,广州人民及高级官吏请为其立碑,代宗允许。在相位 20年,俸禄皆遗亲党.死后无积蓄。他虽居高官,但礼贤下士,始终如一,因此史称他是宗室中大臣的表率。另外,李勉善鼓琴,好属诗.知音律,又能自制琴,甚有巧思,可谓多才多艺之人。
  2.牛党领袖李宗闵唐代历史上有一个有名的朋党之争,史称牛李党争.牛党领袖之一即是郑王元懿四世孙李宗闵。
  李宗闵于贞观二十一年(805)制科考试,李宗闵、牛僧孺、皇甫湜通过对策,指斥时政,言词很激烈,被主考官录取。宰相李吉甫认为他们攻击的矛头是指向自己的,因此向宪宗哭诉,并指出考试中有舞弊现象。宪宗听取李吉甫的意见,贬逐了考官,对李宗闵、牛僧孺等不予录取升迁,直到元和七年(812)李吉甫死后才入朝任监察御吏,从而使牛僧孺、李宗闵与李吉甫结仇,这是牛李党争的序幕。
  穆宗即位,李宗闵为中书舍人,其父李以宗正卿身份任华州刺使,父子荣耀。长庆元年(821)李宗闵的女婿苏巢参加科举考试,时礼部侍郎钱徽掌管贡举,李宗闵等向钱徽托人情,要求录取他们的子弟,后来放榜,录取的多是公卿子弟,其中有苏巢,舆论大哗。李吉甫之子、翰林大学士李德裕与李绅、元稹等联名上书,要求重新核正。皇帝命白居易、王起等复试,公卿子弟中不少人落榜,苏巢是落选中的一位,李宗闵被贬为剑州刺史,从此李宗闵与李德裕结怨。文宗大和二年(828)李宗闵为吏部侍郎,大和三年,名相裴度推荐李德裕可大用,从浙江观察使任上升为兵部侍郎,拟任宰相。于是吏部侍郎李宗闵暗里串通宦官, 大宦官王守澄荐李宗闵为相,李德裕调任西川节度使。接着,李宗闵又引用牛僧孺为相,二人唱和,凡李德裕之党尽逐之,牛李两党斗争成白炽状态,李党所是,牛党必非,李党掌权,牛党必攻讦。大和五年(831)李宗闵、牛僧孺为相时,卢龙节度使李载义被部将杨志诚驱逐,杨志诚拥兵自立,文宗问宰相牛僧孺,牛说: “安史以来,范阳已不属中央,不必再为它操心,杨志诚占范阳与李载义占范阳有什么不同?”于是文宗只好任命杨志诚为平卢节度使。李德裕在西川时,吐蕃守维州城的大将悉怛谋率众投诚, 节度使李德裕欣然接纳,并派兵守维州城,此事上报中央,举朝多数人赞赏,而牛僧孺却认为这样做会激怒吐蕃,懦弱的文宗让牛僧孺一惊吓,竟下令李德裕归还维州,并将悉怛谋及部众归还吐蕃,李德裕奉诏执行,悉怛谋及其兵士惨遭吐蕃杀害,朝野皆埋怨决策失误,文宗便罢免李宗闵、牛僧孺,用李德裕为相。
  文宗时大宦官王守澄左右朝纲,曾三次操纵皇帝废立,文宗先是依靠宰相宋申锡和吏部侍郎王播,想除掉宦官,因王播做事不密而败露。这时王守澄又推荐李训,说他可大用,宰相李德裕认为李训心术不正,不可重用,文宗又问宰相王涯,李德裕向王涯示意表示反对,被文宗看见,文宗便罢李德裕相,重用李训、郑注,又引李宗闵为相。李宗闵为相,结交小人,对李训、郑注看重, 恣其所为。进士杨虞卿“性柔佞,能阿附权幸,以为奸利,毎岁铨曹员部,为举选人驰走,取科第,占员缺,无不得其所欲,升沉取舍,出其唇吻”①。这种人人唾弃的小人,李宗闵待之如骨肉。太和九年六月,京城讹言郑注为皇帝造金丹,必须用小儿的心肝, 根据密旨抓了不少儿童,民间汹汹不安。皇帝十分生气,御史大夫李固言嫉恨杨虞卿搞朋党,便上奏说此语出于京兆尹杨虞卿的从人,于是皇帝收捕杨虞卿下狱,杨虞卿弟弟及子侄八人击鼓喊冤,李宗闵极力为其辩护•第二天杨虞卿贬虔州,李宗闵贬明州刺史,又贬处州长史。李训、郑注于是揽中央大权,对牛李两党一概贬斥文宗看到朋党相争不息,感慨地说:“去河北贼非难, 去此朋党实难。”①李训、郑注在甘露事变中杀宦官不成,反被宦官所杀,因李宗闵贬斥在外,免于祸害。
  甘露事变后,牛党骨干杨嗣复辅政.又欲拔用李宗闵,在郑覃强烈反对下,调任李宗闵为杭州刺史。文宗末年李宗闵任太子宾客。文宗病死,武宗即位,任李德裕为相,李德裕对牛党一概排挤;对李宗闵一再贬斥,李宗闵卒于郴州司马之任。
  李宗闵是牛党领袖之一,一生维护牛党利益,不遗余力打击李党,不以是非为是非,而以派系为是非,造成了恶劣影响。今人陈寅恪先生以为牛党重进士科,李党反对进士科。李党代表两晋、北朝以来的山东士族,牛党代表唐高宗、武则天之后进士科进用的新兴阶级②,史学界也多赞成此说。实则不然。就其岀身来讲,李宗闵是王室子弟,牛僧孺是隋大官僚宰相牛弘之后,而李德裕是赵郡李氏,故讲不清谁是寒门,谁是门阀。李宗闵及其子琨、瓒,李宗闵叔辈弟李夷简,夷简弟夷亮、夷则、夷范皆登进士第,李德裕非进士及第,但并不反对进士科,却反对进士科中讲究浮华、讲究门生拜座师的习惯,主张科举考试应作改革,因此牛李二党在科举考试问题有不同见解,但却不能说李党根本反对进士制,况且李党中许多重要成员都是进士出身,这就是说牛李两党的分歧不是新旧势力之别,而是对当时许多重大问题有不同见解。持不同政见本属正常,但形成了水火不容的两大集团,则不应当,其结果造成社会昏暗。李宗闵在明党之争中为一派首领,为其一派而劳苦奔波,政绩少,怨言多,诚可叹也。

附注

①《旧唐书•髙祖二十二子》。 ①《新唐书•宗室宰相》。 ①《旧唐书•李宗闵等传》。 ① 《旧唐书•李宗闵传》。 ② 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知识出处

历代李氏望族

《历代李氏望族》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本文讲述了家族史、家族文化及其酿造的家族精神,是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层面。但是,并非所有的家族都能雇历史上留下较深的家族印记。大浪淘沙,风云流散,只有那些人才相继,名流辈出,从而对社会生活的某些方面产生过较长影响的家族,才有可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较为丰厚的家族文化积淀(如至少在历代正史、稗史、州县方志、谱牒文集中存留着较多的可供研究的资料)。这样的家族,就是历史上的名门望族。一门望族史或变幻着历史风云,或凝结着人世沧桑,或负载着文化的传继,其丰厚底蕴,决定了其在社会文化史研究中的重要价值。学术界以往对名门望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魏晋南北朝门阀制度的宏观分析上,和对该时期个别门阀望族的“个案研究”上。而对其他时期的名门望族,尤其是门阀制度崩溃之后的宋元明清时期的望族研究,除30年代潘光旦先生的《明清时期的嘉兴望族》和近年来少数几篇论文外,总体上还较为薄弱。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