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皇子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历代李氏望族》 图书
唯一号: 131020020210000981
颗粒名称: 3.皇子管理
分类号: K820.9
页数: 3
页码: 194-196
摘要: 本文讲述了贞观十六年,太宗与大臣们讨论国家何事为急。有的说“养百姓最急”,有的谈“安定四夷为急”。还有的说教导人民讲礼义最急,谏议大夫褚遂良说:“太子、诸王定名分为最急。”唐太宗同意褚遂良意见,说:“此言是也,朕年将五十,已觉衰怠。即以长子守器东宫,诸弟及庶子数将四十,心常忧虑在此耳。但自古嫡庶无良佐,何尝不倾败家国。公等为朕搜访贤德,以辅储宫,爰及诸王,咸求正士。”①可见唐太宗将定名分、慎择师作为最急的头等大事。然而许多藩王岀藩有军政大权后,往往结成朋党,争地位,反叛朝廷。为了杜绝这种现象,玄宗便采取了给诸皇子单设房第,使其养尊处优,不与政事的办法。
关键词: 李氏望族 古代 管理

内容

贞观十六年,太宗与大臣们讨论国家何事为急。有的说“养百姓最急”,有的谈“安定四夷为急”。还有的说教导人民讲礼义最急,谏议大夫褚遂良说:“太子、诸王定名分为最急。”唐太宗同意褚遂良意见,说:“此言是也,朕年将五十,已觉衰怠。即以长子守器东宫,诸弟及庶子数将四十,心常忧虑在此耳。但自古嫡庶无良佐,何尝不倾败家国。公等为朕搜访贤德,以辅储宫,爰及诸王,咸求正士。”①可见唐太宗将定名分、慎择师作为最急的头等大事。
  为了将太子培养成皇帝的接班人,李唐王朝所建东宫官属庞大,主要成员是三师三少、太子宾客、詹事、左右庶子、左右谕德等。三师指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三少指太子少师、 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三师三少负责教谕太子。太子宾客掌“侍从规谏,赞相礼仪”。太子左右庶子掌“侍从赞相驳正启奏”,左谕德掌“讽谕规谏”,右谕德掌“导引宫臣辞见及承令劳问之事”。太子詹事是太子府总管。
  除太子之外的诸皇子皆封王,王府设傅一人,掌补正过失; 咨议参军事一人,掌预谋议事;友一人,掌侍游处,规讽道义;侍读、文学一人,掌校典籍,侍从文章;东西阁祭酒各一人,掌礼贤良,导宾客。此外还有长史、司马、掾、史等王府事务官。
  太宗时重视对太子的培养和皇子的教育,他要求太子官要认真辅佐太子,常谈百姓间利害事。太子承乾嬉戏过度,太子右庶子李百药作《赞道赋》述古来储君事以诫教太子,太子左庶子于志宁撰《谏教》20卷,以讽谕太子,太宗对此称赞赏赐。李治为太子,太宗常让他陪同自己相见群臣,当场观摩对日常政务的处理。有时还有意听听他对事情处理的意见。他亲著《帝范》赐给太子,让其学习,以便成为一个真正能治理国家大事的皇帝。太宗对太子的教导、教育、训练,一直被后代皇帝视为楷模,但太子能否被培养好,关键在于君主个人是否勤政,能否为太子树立良好的形象。太宗以后的君主勤政者寡,所以培养太子建树者甚少。
  太宗皇帝曾以左武侯大将军,使持节凉、甘等九州诸军事, 凉州总管,西讨元帅等身份削平群雄,太宗即位,便沿此俗,让亲王兼任地方军政、民政长官,所领官职有州都督、州牧、州刺史等,此俗一直沿袭。玄宗前仍有领采访使、太守、京兆尹、节度使、 行军元帅等职者,所领职的亲王唐初大多到任,是实职,如荆王元景历任刺史,以善政闻,韩王元懿历任刺史,数断大狱,甚有平允之誉,道王元庆历任刺史,以政清闻等等。后来则多系遥领,而且年幼即任命领职,不到任。褚遂良曾上书太宗,指出年幼皇子遥领军政、民政的弊端,太宗予以采纳,但太宗以后的皇帝们仍沿用年幼领职的办法,其意有屏藩中央之意,也有培训诸王子从政之意。然而许多藩王岀藩有军政大权后,往往结成朋党,争地位,反叛朝廷。为了杜绝这种现象,玄宗便采取了给诸皇子单设房第,使其养尊处优,不与政事的办法。此法溯源应至武则天时代,圣历初年(698),武则天在东都积善坊盖房,让玄宗等五王居住,五人分院同居,号“五王宅”。大足元年(701)又在长安兴庆坊盖房,让睿宗五子居住在里边,也叫“五王宅”。其中李隆基在兴庆坊西南盖有两楼,西面题曰:“花萼相辉之楼”,南面题曰:“勤政务本之楼”,李隆基为帝后,称兴庆宫。玄宗即位,接受谯王重福出迁外藩,因失爱而反叛的教训,采用则天皇后以来盖五王宅的做法,又在安国寺东盖大宅院,让其年长的十子居住,为十王宅,令宦官管理,引词学工书之人教导。后来,诸幼子长起,又盖六宅,故号十六宅。史书曾载唐玄宗初为帝时在五王宅中与其兄弟的生活,说帝时时登楼,闻诸王作乐,必亟台至楼,与同榻相坐,同享作乐之欢。或幸诸王之邸,赋诗燕嬉,诸王每天早晨于侧门相见,归宅之后,即奏乐纵饮,击毬、斗鸡、驰鹰犬为乐。玄宗弟兄如此,十六宅中的皇子们也大致如此生活。这种养尊处优的生活,使皇子们专注于享乐,不致力于政务,自然减去了权力之争的担忧,但却难以培养出一个优秀的帝王,因此自唐玄宗建十六宅后,皇子多无能。后来又给宦官专权,从十六宅中选皇帝以行废立创造了方便条件。

附注

①《贞观政要•太子诸王定分第九》。

知识出处

历代李氏望族

《历代李氏望族》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本文讲述了家族史、家族文化及其酿造的家族精神,是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层面。但是,并非所有的家族都能雇历史上留下较深的家族印记。大浪淘沙,风云流散,只有那些人才相继,名流辈出,从而对社会生活的某些方面产生过较长影响的家族,才有可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较为丰厚的家族文化积淀(如至少在历代正史、稗史、州县方志、谱牒文集中存留着较多的可供研究的资料)。这样的家族,就是历史上的名门望族。一门望族史或变幻着历史风云,或凝结着人世沧桑,或负载着文化的传继,其丰厚底蕴,决定了其在社会文化史研究中的重要价值。学术界以往对名门望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魏晋南北朝门阀制度的宏观分析上,和对该时期个别门阀望族的“个案研究”上。而对其他时期的名门望族,尤其是门阀制度崩溃之后的宋元明清时期的望族研究,除30年代潘光旦先生的《明清时期的嘉兴望族》和近年来少数几篇论文外,总体上还较为薄弱。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