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以吏能显高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历代李氏望族》 图书
唯一号: 131020020210000937
颗粒名称: 2.以吏能显高名
分类号: K820.9
页数: 3
页码: 120-122
摘要: 本文讲述了孝文帝时,兖州劫盗丛生,为靖安秩序,孝文帝任命李崇为兖州刺史。劫盗系鸡鸣狗盗之徒,人人得而诛之,只有镇压劫盗才能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因此,镇压劫盗是便民之举,然而劫盗多发于不备,如何将其抓住呢?李崇采取了依靠民人各村联防的办法,每村盖一警楼,内置鞭鼓一个,一村有盗,鼓槌乱击,皆把守路口,占据险要,共同擒贼,从而使兖州秩序井然。李崇审理时, 双方各言系其子,双方邻居皆为其作证,郡县长官难以判断,便秉告李崇处理。李崇据此判赵奉伯有诈。赵奉伯只得承认系儿子死后冒认此子。
关键词: 李崇 古代

内容

孝文帝时,兖州劫盗丛生,为靖安秩序,孝文帝任命李崇为兖州刺史。劫盗系鸡鸣狗盗之徒,人人得而诛之,只有镇压劫盗才能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因此,镇压劫盗是便民之举,然而劫盗多发于不备,如何将其抓住呢?李崇采取了依靠民人各村联防的办法,每村盖一警楼,内置鞭鼓一个,一村有盗,鼓槌乱击,皆把守路口,占据险要,共同擒贼,从而使兖州秩序井然。
  李崇在北魏南疆为封疆大吏,民有冤状,他亦处理。当时寿春(今安徽寿县)人苟泰三岁的儿子失踪,寻找数年,不知去向, 后来发现在同县赵奉伯家,于是苟泰状告至郡县。李崇审理时, 双方各言系其子,双方邻居皆为其作证,郡县长官难以判断,便秉告李崇处理。李崇将双方之父及儿子各关一处,若干天后对双方之父说:“你们的儿子遇难暴死,去奔丧吧!”苟泰听说后嚎啕大哭,悲不自胜。而赵奉伯只感到叹息,并无痛心之意。李崇据此判赵奉伯有诈。赵奉伯只得承认系儿子死后冒认此子。
  北魏时候战争不断,服兵役是必尽之义务,逃兵役则要治罪。当时有一民人解庆宾与其弟解思安流亡到扬州,其弟为避兵役,逃回故里定州。其兄解庆宾怕追査责任,便冒认城外一死尸是其弟解思安,予以安葬。但却诬陷是军兵苏显甫、李盖杀死, 苏、李二人在州郡被审,受尽刑罚,仍喊冤,待判决时,李崇提出疑问重审。为取证,他暗中派两位大家都不认识的人找到解庆宾,谎说在北方州郡一旅馆中见到其弟,让捎信给哥嫂。解庆宾大惊失色,于是两位密探将此告知李崇,李崇便去定州将解思安抓来,了结了此冤案。
  李崇在淮南,寿春城连续大雨13天,大水入城,房屋皆被淹没。李崇与兵士皆驻守城墙上,乘船在城内行走,州府长官都劝李崇将兵撤到城外山上,李崇说:“我受国重恩,镇守边关,万里的淮南之地的人民都在看着我,我一旦动摇撤走,百姓则会瓦解,淮南之地将不再属于国家了,我不能因爱惜个人一身之躯体,悔恨终生,取愧千载。”于是战水灾,坚守城池。在此危难之际,梁政权又收买人心,以高官厚禄诱使人叛乱。州人裴绚在梁政权挑唆下叛乱,梁许以功成后为豫州刺史。裴绚乘大水作乱, 李崇迅速将其击溃,从而保住了淮南疆土。所以时人议论说:“非崇则淮南不守矣。”①李崇从弟李平颇有吏才,本在朝中为太子宫官,自请至郡为吏。先拜长乐太守,“政务清静,吏人怀之”②。不久为河南尹,豪强权臣贵戚皆畏惧。在相州任刺史,劝课农桑, 重视发展文化教育,选通儒有才学之士为学校教师,在校中画孔子及七十二弟子像张贴于壁,作为学生学习榜样。有视察工作的大员侵渔百姓,他则画人抓虎尾、踏薄冰的图像,以示警威,希望官员要谨慎,否则会掉进冰窟或被老虎吃掉。因居官清廉刚直, 曾拜度支尚书、领御史中尉,也就是财政长官兼监察长官。
  李平之长子李奖容貌魁伟,有才,先后在朝中为中书侍郎、 吏部郎中,岀为相州刺史。北魏以冀、定、相为粮食中心或经济中心,相州刺史非能吏不得其选,李奖在任,也以“明济著称”③。李奖之子李構位终太府卿,亦“历官清显,常以雅道自居,其为名流所重”④。李奖弟李谐“文辩为时所称,历位中书侍郎”⑤。李谐之次子李庶“历位尚书郎、司徒掾,以清辩知名”⑥。李庶弟李蔚“能自持公于理,甚有时誉”⑦。
  善靖安、善断疑案,危难之际与士属同患难,重教育教化,清廉刚正,清辩善辞令是居官为宦的一些基本素质,李崇及其子孙分别具备,故其几代居官至显位,家族荣耀。

附注

①《北史•李崇传》。 ①②③④⑤⑥⑦ 《北史•李崇传》。

知识出处

历代李氏望族

《历代李氏望族》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本文讲述了家族史、家族文化及其酿造的家族精神,是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层面。但是,并非所有的家族都能雇历史上留下较深的家族印记。大浪淘沙,风云流散,只有那些人才相继,名流辈出,从而对社会生活的某些方面产生过较长影响的家族,才有可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较为丰厚的家族文化积淀(如至少在历代正史、稗史、州县方志、谱牒文集中存留着较多的可供研究的资料)。这样的家族,就是历史上的名门望族。一门望族史或变幻着历史风云,或凝结着人世沧桑,或负载着文化的传继,其丰厚底蕴,决定了其在社会文化史研究中的重要价值。学术界以往对名门望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魏晋南北朝门阀制度的宏观分析上,和对该时期个别门阀望族的“个案研究”上。而对其他时期的名门望族,尤其是门阀制度崩溃之后的宋元明清时期的望族研究,除30年代潘光旦先生的《明清时期的嘉兴望族》和近年来少数几篇论文外,总体上还较为薄弱。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