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中叶豪强兼并以来,小农失去土地而破产的现象愈演愈烈。破产的农民在西汉时无非是走沦为奴隶、为人佣耕和流亡三条道路。东汉以来,豪强林立,兼并日甚,小农破产现象有增无减。许多濒临破产的小农将自己的土地所有权交给豪强大族,以求豪强大族庇护,从而变成豪强大族的“宾客”和佃客。如果是同姓之族则是宗族,从而形成了许多役属数百家或有宾客数千人的大家族。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后,群雄割据,战乱不已,许多小农也为求得生存,大量地向大地主依附。他们希望向同宗族的大地主依附,大地主也利用血缘关系笼络宗族,聚族以自保或举宗而避难,平棘李氏也是利用血缘关系发展其力量的若干世家大族中的一个。李灵的孙子李显甫在殷州西山集中诸李数千家,开李鱼川方圆五六十里以居住,李显甫为其宗主。李孝伯的哥哥李祥也被乡里举为宗主。既为宗主,就有保护其安全之责任,因此筑坞自保,养家兵以御寇便是自然之事。李显甫的儿子李元忠说服高欢脱离尔朱荣而进兵殷州时,史载李元忠“聚众与大军”擒斩尔朱羽生。李元忠所聚之兵即是其家兵,其家兵能攻城,可见实力相当巨大。
一个家族组织,聚族而居是个前提,但能否相安而处,除了宗主管理之外,还需要有一定的家族规范。晋人庾凯对王衍说: “我用我家法,卿用卿家法”。①“家法”即是家族规范,家族规范的内容源于儒家道德,不外于仁、礼、爱、孝、悌、忠、恕、信、义、 正、直、恭、敬、宽、让、温、和、俭、智、勇、敏、惠等范畴。许多家族从不同的角度概括,制定家训,如琅邪王氏始祖王祥死前给子侄的遗训是:“夫言行可覆,信之至也;推美引过,德之至也;扬名显亲,孝之至也;兄弟怡怡,宗族欣欣,悌之至也;临财莫过乎让。此五者立身之本。”②王祥以“信”、“德”、“孝”、“悌”、“让”五条训诫子孙,也可以说,这就是王氏家族道德规范的高度概括。平棘李氏中似无人对此进行高度概况,但从其名人传记中,我们感觉到有以下几点:1•孝悌持家孝是处理家族中上下关系的原则,悌是处理家族中左右之间关系的原则,上下左右关系处理得当,则家族和睦,互相提携, 互相照应。因此,孝悌几乎是中国所有大家族所讲究的训条,平棘李氏亦如此。
李均之六代孙李德饶居官宣传孝悌,“每巡四方,理冤枉,褒孝悌”,“德行为当时所重,所与交结,皆海内髦彦”③。他的父母病重期间,一心侍候,饭吃不下,觉睡不着,竟十日未曾解衣就寝。其父母去世后,水浆不入口五天,哀号大哭至咳血数升。送葬的那天,正是隆冬季节,寒风刺骨,积雪遍地,其家离坟地40 余里,李德饶光着脚穿着单薄的孝服,痛哭不已,几乎昏绝。送葬者千余人,看到李德饶至孝纯真的行为,无不为之流涕。后来正巧碰上鸠筑巢在其家,又有人说他家庭院中的树上的露水发甜, 时称“甘露降于庭树”,隋朝的纳言杨达巡省河北,以为这是孝心感天,亲自到李德饶家安慰,改其所住村为孝敬村,所居里为和顺里。
李孝伯的兄长李祥一家最重视以孝悌治家。李祥本人被乡里称为宗主,特别注意安抚流民。在淮阳任太守,“流民归者万余家,百姓安业。”①其子李安世在相州任刺史,重视发展农桑。李安世子李〓,在家讲究“笃于亲和”②,其异母弟李谧32岁而亡, 他“恸哭绝气,久而方苏,不食数日”,不久便“形骸毁悴”③,人人皆为之叹息与同情。李〓之异母弟有二位,长者李谧,次者李郁。李谧爱学,不愿为官,“唯以琴书为业,有绝世之心”,“屡辞征辟, 志守冲素"④,一生致力著述,32岁卒后,其事迹上表皇帝,“表其门曰文德,里曰孝义”⑤。李〓、李谧卒后,李郁正受皇帝宠信, 任通直散骑常侍,但为抚育侄子,竟辞官归于乡里。其侄子李谧之子李士谦也不负其叔培训之心,事母孝顺,其母曾呕吐,他怀疑中毒,竟跪下亲尝母亲所食之物。其母去世,他的姐姐虽嫁宋氏,但也因哀痛而亡。李士谦博览群书,研精不倦,尤善天文术数,北齐吏部尚书辛术征召其为吏部员外郎,他辞而不就,赵郡王高叡举其有德行,权臣和士开也看重他,推荐为国子监最高长官祭酒,他都固辞不就。刺史高元海以礼再请,亦不就,至隋有天下,仍然居乡里而不仕。因为自幼即丧父母,所以从不饮酒吃肉,讲话谦和,不带任何脏语,亲戚朋友来到,他正襟危坐。平棘李氏宗族大众,每年春、秋二季祭祀完土地神后全族人都参加宴会, 宴会中大多数人都尽兴饮酒,喧闹一番,唯独到李士谦处格外严肃,他对大家说:“孔子称黍为五谷之长,荀子也说黍稷为食之先,古人所崇尚如此,我们能不如此吗?”赴宴诸人,老少皆肃然起敬,散席后,都感到李士谦是真君子,自愧不如。
平棘李氏也以孝悌标榜自己,对孝悌者大加赞赏。李元忠因多病,专心研究医药,遂成名医,凡有求其医疗者,皆尽心。其母去世,哭泣哀动旁人。其子李浑亦孝,李浑之母亡故,李浑送丧到坟旁,嚎啕大哭,以至达到“灭性”的程度。①李秀之弟兄四人,其父亲去世早,皆“事母孝谨”②李敷被皇帝冤杀,其弟李式、从弟李显德、妹夫宋叔珍等皆被杀,但是因李敷兄弟敦崇孝义,家门有礼,所以居丧法度,皆合典则,为北方人士称赞。李密,字希邕,其母患病多年,延请了许多名医,都医治无效,他便学习医学,对药理和针灸精通,将母亲病治好,成为当地知名医生。
由于平棘李氏讲孝悌,所以家族和睦,子孙代代相袭,互相关照,故为一代望族。
2.慈让为怀东祖领袖李元忠性仁恕。在家乡殷州西山李鱼川居住时,被人盗去两匹马,家人将盗贼抓住后,他竟将马送与盗贼,以示警戒与关怀。李元忠之父李显甫集诸李数千家在殷州西山开李鱼川方圆五六十里之地居住,可见其庄园很大。李元忠家甚富,所以借贷者甚多。李元忠在家期间,曾焚烧过债券,得到乡里诸人家的尊重,所以在响应高欢攻殷州时,乡兵皆踊跃。高欢时,李元忠曾为光州刺史,当时光州正闹灾,人人皆有饥色,李元忠上书请皇帝赈贷粮食,但皇帝只批准1万石粮。李元忠感到太少,竟拿岀10万石粮赈济。事后上表陈述,因其宽厚济人,所以不仅未责备,反而征拜待中。
李元忠的女儿李法行,自幼即好道教,截指发誓不嫁人,从而落发为尼。其尼姑庵离邺城300里,来往都是徒步,常常出现没有饭食的现象,但是遇到有宰杀耕牛者,她都脱去部分衣物, 以求赎回耕牛之命。北齐亡国后,邺郡一带遭战乱,人民无食,她便在路上施舍粥饭。她同父异母的弟弟李宗侃与族人李孝衡为地界问题发生争执,互相诋毁,她出面调解,说:“我也有地,二位总想得到地,任意占取吧,不要轻易闹纠纷。”李宗侃等惭愧,竟对有争议之地互相推让,成为闲田。
李士谦虽不为官,但在乡间确是一名人。他常以慈让为怀。李士谦家中十分富有,但平时非常节俭,却以贩济施舍为务。州里有丧事,他出资相助。遇有因土地资产之争,李士谦总是出财资助少者,使二者相均等,争议者感到惭愧,反而互相推让,和好如初。他人的牛跑到李士谦的田中,李士谦牵出,好好喂养,让牛的主人牵走。看到有人偷他的庄稼,他装作没看见而走开,他的仆人抓住了偷粮者,他说:“这是穷困所造成的,不必责备。”便令放走他。村民董震,醉酒后与李士谦的仆人角斗,董震卡住其仆人的咽喉,致使仆人当场死亡。董震去李士谦处请罪,李士谦说: “你本无心杀人,不必请罪,请速逃走,以免官吏抓获。”他常赈济贫民,有一年春天,他放债一万石,正巧当年五谷不收,借贷者无力偿还,都来道歉。他说:“我家多余的谷粮,本来就想用于赈济, 并不想求利。”于是召集全部借贷者,酒食相待,然后将借券烧毁,说—“债已了,希望大家不要记这回事了。”第二年又碰上丰收年景,借贷者争着来还,李士谦坚决拒收,一粒未要。第三年又碰上大灾荒,有许多饿死者,李士谦倾全家之资施舍粥饭。赖其粥饭活者数计万人左右,对于死者,他负责雇人掩埋骸骨,在其家乡无白骨露于野的现象。来年春天,他又拿出种粮,分给无种子下地者。赵郡这个地方的民人都得到了李士谦的恩惠,李士谦年少时曾做过东魏广平王元赞的参军,李士谦的恩惠使许多人免遭了死于沟壑之难,所以人们都对其子孙说:“我们都是李参军的遗惠啊!”李士谦一生就是这样宽大慈悲,三十年如一日,凡遇凶年,他就散发谷粮万余石,做药剂以救病患者。有人对李士谦说:“你家子多枝旺,这是多年积的阴德呀。”他说:“不讲什么阴德,我这样做,是让子孙们都知道,都要效法去做。”李士谦慈善的行为,有其深刻的思想根源,与其处世哲学是一脉相承的。他爱好谈论玄学理论,相信佛家的善恶报应说和生死轮回说。有人不相信佛家的这套理论,他说:“积善有庆,积恶有灾,这并不是错的。佛经上所说的'转轮五道,无复穷已',就是贾谊所说的'千变万化,未始有极,忽然为人'的含义。”他认为好人死了转世也好,但变化之因皆起于心,因此应心善。他崇佛,他说:“佛,日也; 道,月也;儒,五星也。”因此佛光最亮,道、儒是佛之反光。他反对重刑,认为不能轻易判死刑,他说:“人不畏死,不可以死吓唬人。”但是他却主张用肉刑,贪赃一次,断其一脚趾,再犯,则断其左腕。犯流刑者断其右手三指,又犯者,断其腕。小偷黥其面颊, 再犯,砍其右手三指,仍不改,则砍其手腕。这样就可使盗贼、贪贼者禁止。他认为流刑之弊,在于流至边境,会召戎狄来侵犯,不是求安之道。他主张禁止赌博,赌博是盗贼兴起的萌芽,应对赌搏者施以黥刑。李士谦之论,虽未必全部得体,但当时却也得到许多人的赞同。
李士谦待人宽厚,好施舍穷人,故得人们称颂。隋开皇八年 (588)李士谦病死,赵郡男女无不为之流泪。许多人说:“我们不死,却让李参军死去了。”送葬之日,送葬之人达万人,许多人送丧葬之礼,其妻不收。其妻范阳卢氏说:“参军一生好施舍,今去世,我不能改变其志向。”卢氏在李参军死后又散粟500万以赈济穷人,放免了奴婢30人。
平棘李氏自李顺开其肇基,持攀龙附凤,以儒传家,居官以能,仁孝治家四大信条度过北魏、北齐、隋三个王朝,荒乱多事之季,仍长盛不衰,其后人在唐朝仍辈辈有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