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以儒传家,以文大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历代李氏望族》 图书
唯一号: 131020020210000923
颗粒名称: 二、以儒传家,以文大族
分类号: B222
页数: 12
页码: 84-95
摘要: 本文讲述了攀龙附凤投靠英主,是起家之源,但靠此不能守成,不能长久光大门庭。欲长久门庭显要,还须以儒传家,居官以能。李灵一支31人,李顺一支26人,李孝伯一支12人,三支计69人,有好学儒之类称呼者计44人,东祖可谓人丁兴旺,有儒学传家之风。西祖李裔一支28人,谱系不清,有文学之称者仅3人。李灵“以学优”②被北魏太武帝征天下才俊而任官。李灵之曾孙李瑾“淳谨好学,老而不倦”③,位大司农卿,死后赠司空。其舅邢晏与其交谈,叹其见识高,认为李氏家族的兴旺,就在这个外甥身上了。著述可流芳百世,三项中一项突出亦可闻名。②李浑兄弟三人,即李浑、李
关键词: 儒学 传家 家风 文学

内容

攀龙附凤投靠英主,是起家之源,但靠此不能守成,不能长久光大门庭。欲长久门庭显要,还须以儒传家,居官以能。
  《北史•列传第21》所列北朝时期平棘李氏三祖人物计111 人,其中东祖三支,西祖、南祖各一支,东祖三支谱系清楚。李灵一支31人,李顺一支26人,李孝伯一支12人,三支计69人,有好学儒之类称呼者计44人,东祖可谓人丁兴旺,有儒学传家之风。西祖李裔一支28人,谱系不清,有文学之称者仅3人。南祖李义深一支14人,谱系尚可续,有文学之称者仅2人。即使文学之誉者人数较少的西祖、南祖,在史书中述儒学之士的作为时, 都讲这是其家风,因此,以儒学传家是平棘李氏三祖努力实施并一再标榜的家风。平棘李氏以儒传家的家风的主要表现是:1•以好学为荣西祖领袖李灵的父亲李勰,“恬静好学,有声赵魏间”①,以好学获誉是平棘李氏的起家之兆,故其子孙以好学得赞甚多,以好学标榜者更多。李灵“以学优”②被北魏太武帝征天下才俊而任官。李灵之曾孙李瑾“淳谨好学,老而不倦”③,位大司农卿,死后赠司空。另一曾孙李绘,字敬文,六岁的时候就主动要求上学, 但当地有个不允偶年入学的习俗,所以未能如愿。李家教子识书读经不计男女,其姑因自幼好学道,其姐姐也有笔墨文牍之教, 李绘不能入学,便将其姐姐笔墨文牍偷偷地拿去用。中国最早的启蒙教科书是《仓颉篇》和《急就章》,《仓颉篇》是字书,《急就章》 因该书的前两字为“急就”而得名,是将器物、姓名、衣服、饮食等按七字一句而编成的有韵律的顺口溜。李绘偷学其姐姐的书,不到一月,便识《仓颉篇》中之字,并将《急就章》记诵熟练,被大家视为非常人物。其舅邢晏与其交谈,叹其见识高,认为李氏家族的兴旺,就在这个外甥身上了。李灵之弟李均玄孙李概“少好学”①。李均的七世孙李德饶“少聪敏好学”②,有恒心和毅力。李顺之次子李式以“学业知名"③而居官。李式之子以“精粹善风仪,好学有器度”④而袭爵。李式之曾孙李孝贞又以“好学善属文”⑤而任职。李孝伯的兄长李祥因以学传家业,所以乡党宗之, 而官升中书博士。其孙李谧“少好学,周览百氏”⑥,开始拜北魏时的官学——四门小学博士孔璠为师。数年后,学问博大精深, 孔璠竟经常向李谧请教,人们对此评议说:“青成兰,兰谢青,师何常,在明经。”⑦李谧32岁而亡,孔璠与45位学官联名上书赞其好学。45人的上书中讲李谧好学事迹是:李谧13岁通《孝经》、《论语》和毛享所注《诗经》、《尚书》,对于数学历算之类,更有其长,阖州诸乡里皆称之为神童。年18到中央官学中受业,其授业之师就是博士孔璠。在中央官学中他对典籍“览始要终,论端究绪,授者无不欣其言矣。”⑧他注重考订,纠集诸经书,广泛比较其同异,比《三传》事例,著成《春秋丛林》12卷。李谧治学认真,“不苟言以违经,弗饰辞而背理,辞气磊落,观者忘疲。”⑨。李谧好学成癖,不营家产,不事家事,潜心读书,不出门,不离书桌, 从隆冬到酷暑,通宵达旦。双手捧书,遍研百家之说,删削经书, 卷无重复者4000余卷,其刻苦攻读精神前无古人。由于李谧攻读勤奋,故博学多识,曾去拜访太常卿刘芳,探讨经书音义之事, 谈论起诸代兴亡道理,使刘芳甚为叹服地说:“他堪任侍中、太常之职。”⑩黄门侍郎甄琛更深服李谧之才,他对一些求他荐举为官的人说:“赵郡李谧,耽学守道。我常想推荐,还没有机会呢!” 他曾告诫其儿子说:“古人郑玄、卢植不远数千里去扶风拜马融为师,现在有个最好的师傅就在眼前,应拜李谧为师。”李谧去世后,甄琛非常遗憾地说:“甄琛行不愧时,但未荐李谧,以此负朝廷耳。"①孔璠等45人的上书使皇帝感动,贈李谧“贞静处士”的称号。②为表彰李谧的高风亮节,并光大其家族,表其门曰文德,里曰孝义。李谧一生未仕宦,年青时曾因父荫拜著作郎,但却让给其弟弟李郁,州举秀才,公府辟用,他都不赴任,一心治学,以无官之处士获高德之赞誉,这是赵郡平棘李氏好学儒术的一个优秀代表。
  2.为师、著述、咨政好学,仅是一个良好的美德和有益的行动,故可博赞誉。但好学之果是学问的博大精深,将博大精深的学问传授给他人,则可为师;咨之于政治.则可为顾问之类的官员;将体会整理成文, 则为著述。为师、著述、咨政是儒术之三用。为师,则受众多门生弟子崇拜,形成一个师生关系网,形成一定的社会势力,这是古来门阀势力形成之一因。特别是为帝王或太子之师者,多受尊崇,稍一迁官,则成重臣。咨政则是儒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步入仕途以求发达的一个途径。著述可流芳百世,三项中一项突出亦可闻名。三项技能皆有,更能发达。一个家族中众成员三技能各有突出者,则门庭光大,平棘李氏正是如此。
  李灵先拜中书博士,后又以学优,选授文成皇帝师,加中散、 内博士。博士是秦以来所设官,《汉书•百官公卿表》说其职责是 “掌通古今”,就所任博士者所从事的工作而言,其职责有议政、 制礼、藏书、教授、主持被荐举人的考试、岀使六项职能。中书概指中书省,在北魏是起草诏令的机关,属皇帝秘书机构,李灵任中书博士,也就是在皇帝的秘书机构中从事顾问工作。在工作中被太武帝拓跋焘发现是人才,才选拔来做后来为皇帝的文成皇帝拓跋濬的老师,加上了中散大夫的头衔,在宫内做皇帝的博士,以备顾问。做皇帝的老师,做博士,基本的业务条件是博学多识。李灵以博学多识由平民征拜博士,成为帝之师傅,死后赠定州刺史、巨鹿公。其子又“以师傅子,拜长安镇副将,晋爵为侯,做巨鹿公”①。因此“博学多识”、“为帝王之师”使平棘李氏光大了门庭,故其后代子孙总以其为祖训,世代传家。
  平棘李氏中为师者,著述者甚多。尤以东祖、南祖中人物最多。较著名者,在东祖中有李谧、李浑、李绘、李纬、李公绪、李概等。在南祖中有李同轨、李神威等。
  李浑、李绘、李纬皆是李灵之孙李遵的儿子。李遵非常重视治学,京兆王元愉在冀州反叛皇帝时,李遵以冀州征东府司马身份公开反对,被元愉杀死。元愉叛乱平定后,李浑、李绘等成了烈士子女,因父功,李浑被破格提拔为给事中。《太平御览》卷221 给事中条引《汉仪注》说:“诸给事……多名儒国亲为之。”其职责即在内宫中掌顾问应对,故对典章故事寡闻者难以为之。李浑由给事中又岀任地方官,升至东郡太守。北齐天保年间,被拜为太子少保。太子的师傅有三太三少,即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太子少保是太子师傅之一, 给太子做老师,其任务就是培养未来的皇帝,故“任者荣之"。给太子做老师,学问必须精深,礼仪必须纯熟。东魏兴和三年 (541),高欢曾集中群贤大儒在“麟趾阁”议新制。550年,北齐文宣皇帝高洋即位为帝,又集中群贤大儒对上次议制重新修改,成为定制,名曰“麟趾格”。李浑与大儒魏收是此次撰“麟趾格”的主要人物。定制须参照典章制度,学问功底不深之人难以为任。魏收是二十四史之一《魏书》的总编辑,学问功底深厚,系一代名儒。但李浑却非常自负地对魏收说:“雕虫小技,我不如卿;国典朝章,卿不如我。”①李浑之言,虽不谦逊,但从另一侧面也可看出李浑学问之博深。
  李浑之大弟李绘自幼爱学且聪颖,成人后先敕撰五礼后掌仪注,在太原又掌军礼。东魏孝静帝元善见11岁即位,高欢派名儒至显阳殿中讲《孝经》、《礼记》,李绘与其从弟李骞俱在讲授学者之列。朝中文武百官集会,议论大事,李绘总是先发言,“音词辩正,风仪都雅,听者悚然。”②李浑兄弟三人,即李浑、李绘、李纬,皆聪慧善言词,时南方正值梁武帝统治期,南北常互通来使。三兄弟数次作为使者出使。李浑使梁,梁武帝赞曰:“伯阳(李耳也)之后,久而弥盛,赵李人物,今使居多。”③李纬曾为尚书南主客郎,先后接待南方来使 18人次,颇为称职。由于兄弟三人既有学问,又能言善辩,时有俗语说:“学则浑、绘、纬,口则浑、绘、纬。”④李孝伯之兄李祥也以学传家业,其子谨慎好学。李祥有三个孙子,即李〓、李谧、李郁。李〓“涉历史传,颇有文才”,主张“士大夫学问,稽博古今而罢,何用专经为老博士也。”⑤李〓有才也有志于建功立业。曾上书指责朝廷佞佛,使许多人遁入空门的现象,因不合胡太后佞佛之意,被罚金一两。又曾以统军身份随行台肖宝〓率军讨伐过六镇起义军,战功卓著,军中号为“李公骑”,肖宝〓推荐任中书侍郎,但却授歧州刺史,歧州不安宁,他辞不赴任。尔朱荣进京杀胡太后,在河阴召集朝臣时,他应召前往,也在大屠杀中被害而死。李〓的大弟弟即是自幼爱学、博览群书的李谧。李谧因是假赵公李安世的儿子,故荫补征为著作佐郎,他辞不赴任。州举秀才,公府选他为僚属,他也辞不赴任,“唯以琴书为业,有绝世之心。”⑥但他没有文人墨客饮酒赋诗的习惯,不饮酒而好音律,爱山水,常乐而忘返。他重教子弟读书,一生不做官一为教导其弟李郁,二为潜心读书作著述,其《明堂制度论》流传至今,《神士赋》和12卷《春秋丛林》为时人所推重,但可惜32岁而亡。
  李郁是李〓、李谧之弟,“好学沈清,博通经史”①,当时学士徐遵明是山东名儒,生徒甚众,被广平王元怀征用,他让李郁出题考核他的《五经》学问,李郁出了十几道题,徐遵明只回答了数条。因李郁学问大,被征为国子博士。北魏国子监的博士一般不讲课,只有李郁朝夕教授,不辞辛苦,因此迁为通直散骑常侍。但其家门不幸,先是二哥李谧早卒,不久大哥又死于河阴之变, 为抚育孤侄,他辞官归乡里,直到永熙年间,子侄们成人,他才又出仕。官至给事黄门侍郎,在宫殿讲《礼记》,解说不穷。被北魏孝武帝和诸王们大加赞赏。
  在李郁的直接培养下,又受父亲李谧和伯父李〓的影响,李士谦成了李孝伯家族中又一饱学之士。李士谦“博览群籍,善天文术数,北齐吏部尚书辛术召其为员外郎,赵郡王高濬、幸臣权臣和士开都推荐他任职,甚至让他任国子监最高长官祭酒,他都辞不赴任,而一直在家清心寡欲做善事,成为赵郡一带的德行高妙之人。
  李灵之弟李均的玄孙李公绪博通经传,北魏末为冀州司马, 看到王朝末世,兵荒马乱,便辞官隐居赞皇山,专心著述。北齐立国,征官也不做,誓心不仕。史书上说他善图纬之学,曾对他的弟子说:“我观北齐之分野,福德不多,不过四七即终。”28年后,北齐果然亡国。李公绪著述宏丰,著有《典言》10卷、《礼质疑》5卷、 《丧服章句》1卷、《古今略记》20卷、《玄子》5卷、《赵记》8卷、《赵语》12卷,并行于世。他善阴阳之术,曾有秘记,害怕传之子孙而不利,临终前以火焚之。李公绪之弟李概虽一生为官,任过大将军府参军.殿中侍御史、太子舍人,并州功曹参军,出使过江南,修撰过国史,但一生爱著述,撰写了《战国春秋》和《音谱》,流行于世,又自简诗賦24 首,号之《达生丈人集》,以逍遥寄。
  南祖李义深的弟弟李同轨学综诸经,兼好佛经,又好医术, 年20,举秀才,先后任著作郎、典仪注,修国史,亦曾在国子监中为博士,东魏时为通直散骑常侍。梁武帝佞佛,在历史上诸皇帝中亦算之最,李同轨岀使梁,梁武帝引名僧在寺中讲《涅磐大品经》,让李同轨岀席,李同轨提出许多辩难,大家都以为非常有道理。高欢掌权时,让李同轨在其馆中教其弟子,他从早到晚,辛苦教授,深受高欢尊重与礼遇,许多人去拜访他,他认真解说,一年四季,坚持不懈。死后,人人怀念伤惜,高欢也嗟悼之。
  李义深之弟李神威,亦以礼学为业,又善音乐,撰集了乐书近百卷。
  平棘李氏为人师,重著述,树立了良好风范,其著述流芳百世,为人类文化做岀了贡献。
  北魏、北齐时期,门下省掌献纳谏正;集书省掌讽议左右,从容献纳;中书省起草诏敕;秘书省典司经籍;国子监掌教育。门下省主要官员有侍中、给事黄门侍郎、通事令史、主事令史;中书省有监、令、侍郎、中书舍人等;秘书省有秘书监、丞、校书郎、正字、 著作郎;集书省有散骑常侍、通直散骑常侍、谏议大夫、员外散骑常侍、员外散骑侍郎、给事中等,国子监中有祭酒、博士、四门博士、太学博士等,这些官职都需懂经史有才学的人担任,平棘李氏中担任以上职务者计有:李灵(中书博士、内博士)、李元忠(侍中)、李搔(仪曹郎)、李浑(给事中、散骑常侍)、李湛(通直散骑常侍)、李绘(中书侍郎)、李纬(散骑常侍)、李宣茂(中书博士)、李顺(中书博士、中书侍郎、散骑常侍)、李敷(秘书下大夫、散骑常侍、中书监、领内外秘书)、李宪(秘书中散)、李祖勋(给事黄门侍郎、侍中)、李祖纳(散骑常侍)、李希仁(侍中)、李希义(散骑常侍)、李希礼(著作侍郎)、李孝贞(给事中、通直散骑常侍)、李孝基(待诏文林馆、仪曹郎中)、李孝俊(修起居注)、李祐(给事中)、 李孝伯(散骑常侍)、李祥中书博士、中书侍郎)、李安世(主客给事中)、李〓(荐为中书侍郎)、李谧(征拜著作侍郎,不就)、李郁 (国子博士、散骑常侍、给事黄门侍郎〉、李士谦(国子祭酒,固辞不就)、李秀林(中书博士)、李休(散骑常侍)、李铳(中书侍郎)、 李愔(举秀才)、李普济(举秀才)、李肃(员外常侍、黄门郎)、李焕 (通直散骑常侍)、李义深(中书侍郎)、李(通直散骑常侍)、 李政藻(判集书省事)、李文师(中书舍人)、李同轨(国子博士、通直散骑常侍)、李翥(通直散骑常侍)、李朗(中书舍人),共计41 人。由此可见,以儒传家确是平棘李氏家族的家风。

附注

①②③《北史•列传第21》。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北史•列传第21》。 ①②《北史•列传第21》。 ① 《北史•列传第21》。 ①②③④⑤⑥《北史•列传第21》。 ① 《北史•列传第21》。

知识出处

历代李氏望族

《历代李氏望族》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本文讲述了家族史、家族文化及其酿造的家族精神,是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层面。但是,并非所有的家族都能雇历史上留下较深的家族印记。大浪淘沙,风云流散,只有那些人才相继,名流辈出,从而对社会生活的某些方面产生过较长影响的家族,才有可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较为丰厚的家族文化积淀(如至少在历代正史、稗史、州县方志、谱牒文集中存留着较多的可供研究的资料)。这样的家族,就是历史上的名门望族。一门望族史或变幻着历史风云,或凝结着人世沧桑,或负载着文化的传继,其丰厚底蕴,决定了其在社会文化史研究中的重要价值。学术界以往对名门望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魏晋南北朝门阀制度的宏观分析上,和对该时期个别门阀望族的“个案研究”上。而对其他时期的名门望族,尤其是门阀制度崩溃之后的宋元明清时期的望族研究,除30年代潘光旦先生的《明清时期的嘉兴望族》和近年来少数几篇论文外,总体上还较为薄弱。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