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不识时务、贪权丧亡的李辅三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历代李氏望族》 图书
唯一号: 131020020210000917
颗粒名称: 六、不识时务、贪权丧亡的李辅三子
分类号: K810.2
页数: 4
页码: 61-64
摘要: 本文讲述了李辅字叔直,是李宝第三子,起家为中书博士,因是名门之后,孝文帝为与汉族名门联姻,令其弟皆聘汉族世家大族之女为妻。由孝文帝作主,孝文帝之长弟咸阳王元禧聘李辅之女为妻。李辅为国戚,除镇远将军、颍川太守。颍川临萧齐边境,李辅“有器望”,又注意安抚百姓,所以在颍川太守任上“甚得边和”②。李辅五子之中,长子、次子虽以文学知名于世,却参与咸阳王元禧谋反,是有小智而不识时务,败亡是其必然。第三子已见二兄遇难之事,本应接受教训,稳重处事,却引豺狼入室,造成了杀戮朝士二千余人的悲剧。故不识时务又贪权位,虽智亦亡,其两位幼弟大概接受教训,稳重行事,皆官至太守,至于其后人,史未载,亦无从评论。
关键词: 李辅 家族

内容

李辅字叔直,是李宝第三子,起家为中书博士,因是名门之后,孝文帝为与汉族名门联姻,令其弟皆聘汉族世家大族之女为妻。由孝文帝作主,孝文帝之长弟咸阳王元禧聘李辅之女为妻。李辅为国戚,除镇远将军、颍川太守。颍川临萧齐边境,李辅“有器望”,又注意安抚百姓,所以在颍川太守任上“甚得边和”②。
  李辅虽无惊天动地的业绩,但亦勤政有为,于太和元年 (482)即卒于太守之任,时年才46岁,赠征虏将军、秦州刺史。五个儿子名字分别曰:伯尚、仲尚、季凯、延庆、延度。伯尚、仲尚年长,受其父熏陶,亦想做有所作为的人。长子李伯尚,“少有重名, 弱冠除秘书郎”①,被孝文帝称为“李氏之千里驹”②,负责撰写太和年间的“起居注”。李伯尚之弟李仲尚,“仪貌甚美”③,年少时即以文学知名,20岁时,撰写了《前汉功臣序讃》,其叔父李冲突发病而卒,又为李冲撰写了祭文,北魏臣高聪、刑峦读二文后,大加赞赏,说:“后生可畏,非虚言也。”李仲尚起家为王府参军。伯尚、仲尚因系元禧母舅,与元禧来往甚密。元禧在孝文帝时为宰相,“礼遇优隆”,孝文帝知元禧性贪,去世前常加诫责,但逝时下遗诏,由元禧辅政。孝文帝之子元恪即位,是为宣武帝。宣武帝元恪厌恶元禧贪弊,于即位后的第二年,即景明二年(501)便宣布亲政,将元禧晋位太保,领太尉,还其府第,不准参与朝政。按理说,多年宰辅,晋位任悠闲之职,是常理,且一朝天子一朝臣, 先皇旧臣体面退位也是常理,但元禧贪心不足,竟对此产生了心理不平衡,意欲谋反。作为元禧母舅的李伯尚,时已为黄门侍郎, 有文才,本可以步步高升,但是却不安本分,当元禧与其商量谋反时,竟不反对,反而合谋共事,结果事泄后,以谋反罪被杀,年仅29岁,其大弟李仲尚虽有文才,仅25岁亦受牵连赐死于宅。
  李辅第三子李季凯,沉敏有识量,未参与元禧谋反之事,与其母及二个弟弟俱迁徙边疆,大概到明帝元诩继位后才赦免,全家寄居晋阳,为民多年,后从小吏渐升至并州安北府长史。孝明帝元诩即位时年仅7岁,其母胡太后临朝,12年后元诩已成人, 胡太后怕皇帝亲临朝政,将其毒死,立其堂侄3岁小儿元釗为帝,这时居住在今山西西北部五寨、保德一带的一支契胡族武装已经强大起来,其酋长尔朱荣拥有部落八千余家,早有窥视北魏朝廷大权之心,于是借口为明帝报仇率兵南下,将胡太后及元釗投入黄河沉死,立元子攸为帝,是为孝庄帝。尔朱荣南下之举,李季凯是预谋者之一,究其目的,不是复仇便是想投机升官。李季凯因拥立孝庄帝有功,征拜给事黄门侍郎,封博平县侯,加散骑常侍、秘书监、中军将军。但尔朱荣是暴虐之徒,立孝庄帝后,便以到黄河南岸陶渚(在今河南孟县境内)与朝士共为盟誓为由,将百官、王公、卿士二千多人骗到陶渚,让契胡兵四百围定,全部杀戮,血流成河,此为河阴事件。河阴事件使在洛阳的鲜卑贵族和任北魏朝官的汉族世家大地主几乎消灭殆尽。北魏大权掌握在尔朱荣手中,在河阳杀戮手无寸铁的百官王公卿士,实在残忍无比。尔朱荣也感到在洛阳受人憎恨,于是自己率兵至晋阳,以柱国大将军身份“遥制朝廷,亲戚腹心,皆补要职,百僚朝廷动静,莫不以申”①。虽然尔朱荣离开京城洛阳,但却仍控大权,除授官职不经尔朱荣允许,不得授予,孝庄帝实则成了尔朱荣心腹监视下的傀儡,所以孝庄帝元子攸一直密谋杀尔朱荣。永安三年(530)九月,孝庄帝元子攸乘尔朱荣入宫相见之机,派伏兵杀死尔朱荣,尔朱荣之从子尔朱兆起兵复仇,攻陷洛阳又杀孝庄帝,立元恭为帝,是为节闵帝,年号普泰。普泰年间,尔朱荣从弟尔朱世隆掌实权,尔朱世隆以为孝庄帝杀尔朱荣时,通风报信之人是任给事黄门侍郎之职的李季凯,于是于普泰元年(531)杀李季凯。
  李辅五子之中,长子、次子虽以文学知名于世,却参与咸阳王元禧谋反,是有小智而不识时务,败亡是其必然。第三子已见二兄遇难之事,本应接受教训,稳重处事,却引豺狼入室,造成了杀戮朝士二千余人的悲剧。尔朱荣杀尽王朝卿士,皇帝已成傀儡,他却贪恋官位,不及早引退,结果又落个身首异处的下场。故不识时务又贪权位,虽智亦亡,其两位幼弟大概接受教训,稳重行事,皆官至太守,至于其后人,史未载,亦无从评论。

附注

② 《北史•序传》。 ①②③ 《北史•序传》。 ①《北史•尔朱荣传》。

知识出处

历代李氏望族

《历代李氏望族》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本文讲述了家族史、家族文化及其酿造的家族精神,是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层面。但是,并非所有的家族都能雇历史上留下较深的家族印记。大浪淘沙,风云流散,只有那些人才相继,名流辈出,从而对社会生活的某些方面产生过较长影响的家族,才有可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较为丰厚的家族文化积淀(如至少在历代正史、稗史、州县方志、谱牒文集中存留着较多的可供研究的资料)。这样的家族,就是历史上的名门望族。一门望族史或变幻着历史风云,或凝结着人世沧桑,或负载着文化的传继,其丰厚底蕴,决定了其在社会文化史研究中的重要价值。学术界以往对名门望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魏晋南北朝门阀制度的宏观分析上,和对该时期个别门阀望族的“个案研究”上。而对其他时期的名门望族,尤其是门阀制度崩溃之后的宋元明清时期的望族研究,除30年代潘光旦先生的《明清时期的嘉兴望族》和近年来少数几篇论文外,总体上还较为薄弱。

阅读

相关人物

李辅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