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稍有文武之才的李佐一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历代李氏望族》 图书
唯一号: 131020020210000915
颗粒名称: 四、稍有文武之才的李佐一家
分类号: K810.2
页数: 3
页码: 58-60
摘要: 本文讲述了李宝第四子李佐字季翼,在孝文帝初年以散骑常侍身份出使高丽,以称旨还,拜常山太守,赐子爵。不久迁冠军将军、怀州刺史,晋爵山阳侯,再迁加安南将军、河内公,转为相州刺史。相州是北魏粮食所寄,李佐勤于政务,“所在有称绩”⑥。孝文帝临撤兵执李佐之手说:“沔北是洛阳南门,卿既为朕平之,亦当为朕善守”⑧。孝文帝去世时,遗诏李佐行荆州事,因为荆州是北魏南疆, 李佐在相、怀二州为刺史时,有称绩,所以将此重任托于李佐。
关键词: 李佐 家族

内容

李宝第四子李佐字季翼,在孝文帝初年以散骑常侍身份出使高丽,以称旨还,拜常山(治所今河北正定南)太守,赐子爵。不久迁冠军将军、怀州(治所今河南沁阳)刺史,晋爵山阳侯,再迁加安南将军、河内公,转为相州(治所今河北临漳县西南邺镇)刺史。相州是北魏粮食所寄,李佐勤于政务,“所在有称绩”⑥。北魏孝文帝时曾南征,与萧齐政权争地盘,但统率之将领是咸阳王元禧、城阳王元鸾等,王室贵族为帅,“各不相节度”,北魏诸军皆带甲坐城下,接着便以敌强班师,唯独李佐率众“晨夜攻击”⑦,齐明帝萧鸾派大军增援,李佐孤军无援,战败,免为庶人,徙瀛州 (治所今河北赵都军城,辖域相当于今保定市以东,沧州、盐山以北,大青河以南。河间是其中心,太和十六年,分为定、盐两州)为民,孝文帝再次征宛、邓(河南宛城、邓县)时,又重新起用李佐, 以平远将军统军,攻陷新野(今河南新野),以功封子爵,平定沔北后,加李佐为辅国将军,令其镇新野。孝文帝临撤兵执李佐之手说:“沔北是洛阳南门,卿既为朕平之,亦当为朕善守”⑧。
  孝文帝去世时,遗诏李佐行荆州事,因为荆州是北魏南疆, 李佐在相、怀二州为刺史时,有称绩,所以将此重任托于李佐。李佐在荆州勤于政务,“威信大行,边民悦附,前后归之者二万许家。”①可见孝文帝识才,李佐亦不辱君王之命,直至71岁卒为止,一生为官尽力而为,为后人所称道者,则是三任州刺史,皆有善政。
  李佐三子,名曰遵、柬、挺,遵官至州别驾,柬讲孝道,敦厚老实,官至济州(治所在今茬平西北)刺史,兄弟二人皆无政绩见于史。唯李佐幼子李挺却是一风流倜傥之才子。
  李挺,字神俊,年少时即以才学知名,为太常刘芳所赏识,历位中书侍郎、太常少卿,出为前将军、荆州刺史。在荆州刺史任上,梁武帝萧衍派大将军曹敬宗围荆州,多日未能攻下,于是便引水灌城,城墙剩几板即被水淹没,大水已没房顶,危在旦夕,但李挺“循抚兵民,戮力固守”②。待朝廷援兵解围后,李挺将露尸荒野的骨骸予以埋葬,所以深得人心,因镇守荆州有功,升至大司农卿。这时正值孝明帝末年,北魏政治腐败,人民起义轰轰烈烈,六镇起义已将北魏政权打击得千疮百孔,摇摇欲坠。六镇起义后,河北又爆发了农民起义,葛荣是其领袖之一,正在逼近相州之时,孝明帝任命李挺为镇守将军行相州事,意在让其到前线作战,李挺大概感到义军势大,势不可挡,于是故意坠马伤脚,因病停汲郡(今河南汲县)未到任。这时正逢尔朱荣在河阴杀公卿, 李挺未遇难,庄帝以其有人望,拜散骑常侍、殿中尚书,又追述固守荆州有功,封千乘县侯,转中书监、吏部尚书。孝庄帝时用人大权在尔朱荣,李挺虽为吏部尚书,实则无权,因此无政绩可言,史载李挺“意尚风流,情在推引人物而不能守正奉公,无多声誉°”③“不能守正奉公”,是李挺无能为力,以情推引人物应视为李挺对付尔朱荣的一种策略,尽管如此,仍不免得罪尔朱荣,尔朱荣说他“自树亲党,排议勋人”①。李挺惧怕,要求解官,任卫将军右光禄大夫。尔朱荣被杀,尔朱兆入京,要抓李挺,李挺遂逃窜民间,后入东魏,先后为骠骑大将军、肆州刺史、侍中,兴和二年 (540年)李挺卒,赠都督雍、秦、泾三州诸军事,骠骑大将军、左仆射、司徒公、雍州刺史、开国公。史载李挺“风俊秀举、博学多闻,朝廷旧章及人伦氏族多所谙记,笃好文雅老而不辍,凡所交游皆一时名士,汲引后生为其光價,四方才子,咸宗附之。”②就是这样一位博学多闻的才子,却时逢乱世而不能显示其才,故郁郁寡欢,“性通率",不持检度,时人“以此为讥”③,实不知其内心更苦也。
  李佐孙辈无甚名人,史书列名二人,皆一般官吏,即遵子果, 在东魏坐与西魏通而伏诛,另一人为李柬子李经,在东魏亦坐妖言赐死。

知识出处

历代李氏望族

《历代李氏望族》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本文讲述了家族史、家族文化及其酿造的家族精神,是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层面。但是,并非所有的家族都能雇历史上留下较深的家族印记。大浪淘沙,风云流散,只有那些人才相继,名流辈出,从而对社会生活的某些方面产生过较长影响的家族,才有可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较为丰厚的家族文化积淀(如至少在历代正史、稗史、州县方志、谱牒文集中存留着较多的可供研究的资料)。这样的家族,就是历史上的名门望族。一门望族史或变幻着历史风云,或凝结着人世沧桑,或负载着文化的传继,其丰厚底蕴,决定了其在社会文化史研究中的重要价值。学术界以往对名门望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魏晋南北朝门阀制度的宏观分析上,和对该时期个别门阀望族的“个案研究”上。而对其他时期的名门望族,尤其是门阀制度崩溃之后的宋元明清时期的望族研究,除30年代潘光旦先生的《明清时期的嘉兴望族》和近年来少数几篇论文外,总体上还较为薄弱。

阅读

相关人物

李佐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