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泉州姓氏堂号》 图书
唯一号: 131020020210000844
颗粒名称:
分类号: K810.2
页数: 5
摘要: 本文介绍了泉州粘氏族源到播迁、再到入闽、入泉,从开基始祖到本地的肇基祖,从建立堂号到建立分堂号的历史过程。
关键词: 粘姓 氏谱 族谱 分布 繁衍

内容

女真后裔祖名为姓我国粘姓始自金源,本复姓完颜,乃是女真名将粘罕的子孙。
  粘氏一世祖完颜宗翰,女真名粘没喝,亦称粘罕,乃国相撒改长子,阿骨打长侄,是女真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 36岁时,从金太祖攻达古鲁城,拔黄龙府五十余州,克中京逐走辽主。金太宗命其为左副元帅,侵宋,陷汴京,虏二帝, 乃大金国一代文武双全的开国元勋。金熙宗封其为太保尚书令,领三省事,封晋国王。金天会十五年(南宋绍兴七年, 1137年)粘罕薨,追封周宋国国王;正隆二年(南宋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例封金源郡王;大定年间改赠秦王,谥桓忠,配享太祖庙。粘罕有子二:长子真珠,任直使官,出使南宋;次子割韩奴,从宗弼(即金兀术)征战,封武毅将军。
  金熙宗晩期酗酒,喜怒无常,悼后干政,屡杀宗室,侮辱大臣。金皇统九年(南宋绍兴十九年,1149年),海陵王完颜亮弑金熙宗夺位称帝,更加残暴肆虐,杀戮宗室。为避夺权猜疑,完颜真珠及弟割韩奴商议,决定以父粘没喝之名冠为姓, 表明无争夺皇位之意。
  金朝晚期,粘氏第六世的粘合重山得元主信任,元太宗二年(1230年)起用为左丞相。元太宗七年(1235年)又从征伐宋,收江淮地区,卒赠太尉,封魏国公,谥忠武。元太宗十年(1238年),又封江淮安抚使,诏军前中书省。元中统元年 (1260年)两迁宣抚使,继为中书平章政事,中统四年(1263 年)病卒.封魏国公,谥宣昭。粘合重山孙博温察儿为河中知府。他因感元朝政局动乱,遂携妻带子乘槎浮海,“由海岛至永宁登岸驻郭,遂卜居永宁杨丹矣。”永宁即今石狮永宁。粘博温察儿也因此成为粘氏闽肇基祖。
  闽台繁衍两岸同根粘博恩察儿生有三子:长子子寿,次子子禄,三子子正无传(或外出)。在粘博恩察儿去世后,子寿、子禄由永宁迁移到浔美(今晋江龙湖衙口村)建基,传衍子孙,后裔遂分居晋江粘厝埔、深沪、山柄,南安浯坑,泉州城内,以及台湾等地。
  约在15世纪60年代,粘氏十一世粘添奇次子粘细从晋江金井山柄入赘泉城,衍成宗支,十二世粘细是泉城粘氏启祖。
  粘细这一支系入城后,以商、学为主步入仕途,重振家风。据《晋江县志》载,明清两代杰出的粘氏族人从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举人粘灿起,至清道光八年(1828年)举人粘金榜止,共有进士2人,举人17人、贡生6人。其中出任知县的有7人,任府、县学官教谕的有18人,骠骑将军1人、 县营守备1人。官职较高的有十三世粘灿,明弘治十四年举人,由崇仁教谕、县令,擢南京监察御史,府志载他任职时屡上章疏,弗避权势,清廉明察,民称“粘青天”。灿次子粘席珍值倭乱,从征亡,追封骠骑将军。粘氏十七世粘本盛,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举人,清顺治初授河南推官,在京多年任吏、户、礼、兵、刑五部给事中,升京堂。疏请盐折归县, 严禁私派,泉郡受其惠。
  i明代中叶以来,福建倭患频生,粘氏族人聚居的晋江永宁、浔美诸地又是瘠卤的滨海之地,农业条件不佳,经不起战争动乱,于是或迁内地泉城、南安,或迁台湾地区,或迁南洋。
  粘氏族人进入台湾最早是在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粘本盛之子粘士嶽由闽清教谕调任台湾诸罗县教谕。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粘继任由龙溪教谕调任台湾府台湾县儒学教谕,四年后调彰化县学教谕兼训导。
  住居晋江的粘氏族人入台以乾隆末年为多,他们或兄弟同行、或携妻带子举家渡台,他们选择与晋江滨海气候、环境条件相近的彰化福兴地区落脚安身。历经半个世纪的经营,至道光年间成书的《彰化县志》已出现冠姓村名“粘厝”。由于人口繁衍,“粘厝”村后又有“顶粘”村和“厦粘”村等,并向鹿港及全台各县跨越迁移,现全台粘氏人口已近万人。
  “木有本、水有源”,台湾粘姓人非常重视自己的祖源。早在20世纪20年代,台湾粘芳模即渡海回晋江衙口求谱,传为佳话。1974年,台湾粘氏宗亲在台湾彰化厦粘村自建“粘氏宗祠”(桓忠堂)o 1988年5月、8月台湾粘氏宗亲会长粘火营二次组团18人到晋江衙口谒祖认亲。1989年台湾宗亲粘诸省三人捐资1万元初修永宁杨丹八世祖墓。:1993年起,粘火营多次往返两岸商讨重建衙口 “粘氏大宗祠”。 1995年2月,宗祠重建落成并命名为“闽台粘氏大宗祠”,台湾宗亲粘明隆、 粘合兴率两个团135人回衙口祖地参加庆典。宗族伦理以裕后昆福建地区人民对于家族、血缘特别重'视。粘氏家族元末南来,到明朝中期一百多年时间,已成功地向晋江滨海各村及泉城、南安迁徙,历经五六个世代,人口从来时的三五人衍成百数。于是族人通过诸如编纂族谱、编订世序、建立宗祠等一系列的活动以团聚族人,并励后昆。
  粘氏族谱的肇修者是第十三世的明监察御史粘灿。他于嘉靖初退休后,因虑及粘族住居分散,乃稽前史、访宗老,修成 《浔江粘氏家谱》,惜谱方成未刊而宅遭洪涝,谱稿被溺。后有十五世粘锺德、粘锺星,十六世粘洪楠、粘洪举诸人取灿散失世牒辑续修族谱。后又有十七世粘本盛任京官时,访得武邑、 邢台、临汾、洪洞等地粘氏宗支,校诸典籍,对旧谱遗缺有所补充。
  十九世粘敦祥、二十世粘嘉乐也对族谱分别进行修补。
  粘嘉乐从十九世起编订世代字行:敦承祖德奕世传芳忠孝为本诗礼克家。1933年,二十六世的泉城粘友文又加以续编: 谨遵遗训以裕后昆文章华国希绍前贤。前后三十二字世序分成四联镌刻在“闽台粘氏大宗祠”石柱上。
  粘氏大宗祠始建于康熙年间,由泉城十八世粘仕琰以及十九世粘瓒文倡导并选择于衙口建成,堂号“桓忠堂”(桓忠为粘罕的谥号)o 1933年,衙口二十五世粘传仁倡导重修。20世纪80年代再次重修。1993年,由台湾粘氏宗亲会会长粘火营发动两岸宗亲集资重建,1995年落成,并命名“闽台粘氏大宗祠”。
  公元1616年,东北女真杰出领袖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政权,完颜部归顺于努尔哈赤。皇太极继承汗位后, 改女真族名为满族,完颜氏和其他女真后裔都是满族的共同体。但在过去,在大汉族主义压抑下,泉州粘姓人大都不敢标明自己的民族成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粘姓人才开始公布自己的满族身份。粘姓人在党的民族政策的鼓舞下,更加积极地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业中,在新的历史时期建功立业。

知识出处

泉州姓氏堂号

《泉州姓氏堂号》

出版者:福建人民出版社

本书收录姓氏堂号70多个,基本上把本地区的姓氏包容在内。全书的内容,从族源到播迁、再到入闽、入泉,从开基始祖到本地的肇基祖,从建立堂号到建立分堂号的历史过程都比较充分地反映出来。

阅读

相关人物

粘芳澂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