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泉州姓氏堂号》 图书
唯一号: 131020020210000817
颗粒名称:
分类号: K810.2
页数: 3
摘要: 本文介绍了泉州徐氏族源到播迁、再到入闽、入泉,从开基始祖到本地的肇基祖,从建立堂号到建立分堂号的历史过程。
关键词: 徐氏 族谱 氏谱 始祖

内容

登贤是清代泉州三十八铺之一,位于今鲤城区承天巷沟尾下,敷仁巷镇抚巷一带。徐氏二世祖文凤(号仪轩)经商腾达。清乾隆初,五个儿子由南安官桥周厝徙居郡城,在登贤铺先后建大厝六座,现存有三座。徐氏聚居于此已有250多年, 为泉州之望族。
  登贤徐氏相传是伯益之后,伯益助舜治水有功,娶舜之女。次子若木受封于徐(今江苏徐州下邳,山东兖州,安徽宿县、泗县一带),日后成为世袭诸侯国——徐国,数代子孙繁衍于山东郯城一带。徐国历经夏、商、周三朝,计1685年。 公元前511年,吴王阖闾灭了徐国。此后,徐国族众纷纷迁散四方,子孙遂以国为姓。
  西汉成帝建始间,伯益六十世孙徐元泊为金紫光禄大夫, 因避难过江迁东阳郡(今江苏盱眙)。传至七十世徐瑞时,其子徐俭,官京兆尹,家从下邳迁豫章洪州(今江西南昌);孙徐墀(号孺子),满腹经纶,然时政日非,社会动乱,朝廷屡徵不仕,隐居故里沙林,时人誉称他“南州高士”。
  东汉末年,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爆发,汉中平二年(185 年),徐墀之子徐胤见朝廷腐败,地方不靖,不愿为官,带眷徙迁浙江衢州龙游,日后其子徐洪任衢州刺史。
  唐末,节度使安禄山趁唐朝政治腐败,在范阳发动叛乱, 持续八年,江浙骚扰颇烈。徐洪之子徐务(字恒经)见时事日非,居无安日,毅然由浙江龙游孑身入闽,谋求避世待清之时,即卜择莆田之西北崇仁里,草创安家。徐务笃儒业,以学识行化乡人,勤于课正,严以规程,人称崇仁居士,呼其村为徐州村。
  徐务莆阳肇基,传至五世,子孙繁衍四播,辟分六派:柱史派、中秘派、长史派、寺丞派、簿尹派、郡宪派。其中徐务四世孙徐寅,唐昭宗时中状元及第,官秘书正字,后称中秘派。传至十六世时,族众播迁四方,再析为务前房、漳郡房、 泉郡房、武荣房、玉屿房、庆余房、长乐房。郡宪派日后又析龙江房、露林房、儒山房、高林房、仙溪房和东山房。其中儒山房在德化盖德居多,迄今人口有1.73万人;泉州丰泽区东海镇宝山村也有700余人。而中秘派泉郡房在南安水头、官桥、磁灶最多,人口达2000多人。安溪徐姓有6000多人,多系郡宪派。
  徐务二十世孙徐仲贤(中秘派),明洪武年间,以才闻于州府,任西安(今晋江安海)簿尹,后以官地卜宅为家,居安海西安村。清顺治四年(1647年)郑成功举兵抗清,为了阻止沿海百姓援助郑军粮饷、铁器和船只,清廷实行迁界,强迫沿海居民内迁三十里。徐仲贤之十二世孙徐元璋(号璞庵)时刚七岁,祖父、父亲均远贾于广东,家中只有祖母柯氏、母杨氏,仓促迁度,幸家中有一义仆曰姚一享,为人忠诚勇武,背着元璋携着家主,逃避于南安官桥莲塘村外祖家。二十年后, 元璋成人完娶,连生七男,人丁兴旺,家境日丰,引起当地杨姓妒忌,迫使单门独户的徐家外迁。康熙五十一年(1712 年),徐元璋父子迁周厝(今南安官桥)草创安顿。日后元璋次子徐文凤(号仪轩)弃农经商,奔波于江淮苏杭,大获其利,甲富一方。徐文凤的正室陈氏生四子,留居周厝,侧室谢氏生五子,清乾隆初,徙泉州城内登贤建六座豪华大厝,并在凤池建徐氏小宗祠(在今泉州温陵路名城大厦处)。
  秦汉实行郡县制,东海郡的郡治在山东郯城,早年徐国就在此范围内,因此徐氏的郡望为“东海”。日后子孙均以“东海”为堂号。由于徐氏子孙众多,播迁不一,除东海堂号外, 还有琅琊、濮阳、高平、东莞等。
  泉州登贤徐氏堂号也为“东海”,其先祖徙迁路线大概是: 徐国(今山东鄰城)→南州(今江西南昌)→衢州(浙江)→莆阳(今莆田一带)→西安(今晋江安海)→莲塘(南安官桥)→周→(南安官桥)→泉州城内登贤铺。

知识出处

泉州姓氏堂号

《泉州姓氏堂号》

出版者:福建人民出版社

本书收录姓氏堂号70多个,基本上把本地区的姓氏包容在内。全书的内容,从族源到播迁、再到入闽、入泉,从开基始祖到本地的肇基祖,从建立堂号到建立分堂号的历史过程都比较充分地反映出来。

阅读

相关人物

龚书群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