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泉州姓氏堂号》 图书
唯一号: 131020020210000765
颗粒名称:
分类号: K810.2
页数: 6
摘要: 本文介绍了泉州何氏族源到播迁、再到入闽、入泉,从开基始祖到本地的肇基祖,从建立堂号到建立分堂号的历史过程。
关键词: 何氏 氏谱 族谱 渊源

内容

中国的何姓大部分是在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才出现的,距今有2000多年的历史。据《姓纂》记载:“周成王弟唐叔虞孙韩王安,为秦所灭,子孙分散,江淮间音,以韩为何,遂为何氏。”这说明何氏得姓是十分偶然的。发源地在江淮流域,韩与何的发音十分接近,韩姓后代怀着亡国之痛,也就将错就错,从此以何为姓了。
  又据《海阳水木记》载:“何姓初祖名堿,为韩釐王支子。 韩王安时,以祖尊励且贤,命为公族大夫。尝与韩非同秉国政,谏韩王安勿朝秦,弗听。祖乃退隐韩原,及韩王安被秦所虏,国破家亡,堿与妻姜氏流寓庐江,操舟为业。后始皇出游至博浪沙间,为人所击,大索不得,疑是六国公子所为,乃下令潜访六国,欲尽屠害之,秦吏循令遗胥,密遍诘居人姓氏, 胥登祖舟问姓,祖未知秦胥,适天寒,因戏指水以应曰:此为吾姓,意以水寒喻韩也。韩寒同音,实非有所隐也。胥不悟 S:是河姓耶?祖漫应之,氏必从人,岂从水耶!胥乃籍何而去。祖后乃知秦令,大骇而叹曰:岂非天启,吾家幸免于刀斧者,乃拜何字之赐,遂以何姓,定籍庐江,力耕致富,讲礼睦邻,庐人重之。堿公姜妣皆寿百龄,卒葬于庐江东乡望淮岗, 世称何坟岗,至宋犹存。”北宋崇宁间进士李光,官太常博士,为一代大儒。曾经游览何姓始祖卒葬地,并题诗云:“何坟岗上草幽青,七国边尘尚可惊。姬裔未应灰灼火,吕蛆好怪误疑冰。川舟百代行人济,华表千年归鹤鸣。扌不土不随函谷变,骊山徒自发崇陵。”明朝高士何不偕《不去庐集》中载有何氏初祖诗一首,句云:“扁舟来往织溪津,一字荒唐已避秦;翻觉桃源人更拙, 举家何用绝交亲。”以上所述均可作为何氏得姓始祖源起于安徽庐江的佐证。 庐江是何氏始祖发祥地,所以自来即以庐江为堂号。
  关于何姓起源、在客家何氏宗亲中还流传着另一种说法, 认为何氏的得姓始祖为韩庶。韩庶因避父仇,在奔逃时,遇有盘诘,仓皇惊答,缘韩何音近,讹韩为何,遂以何为姓。这种说法来源于《安徽省宿松县何姓受姓源流考》。韩庶,字自修, 其父信公,汉惠帝四年(前191年)举孝廉,后被封为县令, 文帝时升车骑都尉,后为河东太守;祖父胜公,早逝;曾祖父隆公与高祖父允公,隐匿民间,允公即为战国时代韩国最后一个国王韩王安之子。按此说法何氏受姓要比指河为姓的韩釐王支子韩碱迟上百年。有许多学者认为,事实上何氏受姓要比汉文帝时早得多,而在《庐江郡何氏大同宗谱》的姓始一章中, 述及韩王安在位九年,国灭于秦,而韩亡,项梁立安之子横阳君为韩王,从张良计也,既而为羽所灭,成之弟允,惧祸及, 遁迹闾巷,因手有何字纹,遂改姓为何,何之受姓自此始。故安徽潜山旧谱以公为始祖。以上这些说法是否正确还需要进一步考证,不过所有这些说法有一共同点,即何姓是由韩姓转变而来的。
  何氏在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世家望族就出在庐江 (安徽庐江)、东海(山东郯城)、陈郡(河南淮阳)三个地方, 故何氏宗祠有“东海家声远,庐江世泽长”之联语。
  综上述,何姓是由韩姓分出来的。其祖先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的周文王,也就是轩辕黄帝的后裔。所以许多何氏族谱里写有“远溯吾宗,本支于黄帝,源流于姬周,派衍于韩原。”相传何氏入闽最早在汉武帝时。江西九江何氏兄弟九人, 因知其父参与淮南王阴谋叛乱,故偕逃入闽,居于仙游九鲤湖飞升,世人称为九仙祖。泉州城郊马甲双髻山有专庙奉祀,又称大仙公。另据福建文献记载,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年), 汉武帝平定闽越,后因闽地险而多阻,闽人剽悍数反,诏军吏将其民徙外江淮间,久旷其地。由此可见,福建当时地僻人稀,故上述何氏入闽传说有待考证。
  何姓人入闽见于记载的有:《闽省何氏大宗谱》记载:先祖何雄于汉末入闽,拒孙策战死,子孙皆留于闽。
  《邵武何氏族谱》记载:其先祖光州固始人,东晋末避乱入闽,居邵武小溪(今邵武东区七台)。
  《台北县何氏族谱》记载:先祖何嗣韩,世居庐江,唐高宗仪凤年间,跟随陈元光入闽.后定居于闽。
  《广东兴宁何氏族谱》记载:坚文生四子:大一郎(为迁闽始祖)名旦……后梁龙德二年(922年)授宁化县尹……任满解组至龙泉(今武平),开基置户,遂卜居焉。
  由上可知,有见于史料记载的庐江何氏入闽始祖是何嗣韩,名德。其事迹在《何氏本始记》中有详细记载。何德公, 河南光州固始人,唐总章二年(669年)从归德将军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平乱,据传何德公为陈部后勤军需官。其功不亚于协助陈政父子征战的许天正、沈世纪等将领。叛乱平息后, 驻镇泉州一带,食采螺阳,卒葬惠安青林山舍利院。后来家遭变乱,族谱失传,子孙后裔世系不明。经过大约220年,至唐末昭宗间,河南光州固始人王潮率起义军初抵福建,恐当地百姓不服从,就敦请固始人先世有功于闽者,即嗣韩公的裔孙何衍庆出来协助分田划地,安插闽人,安定社会秩序。王审知据闽时,衍庆公乃引退而去,后来何氏先祖被追封为安抚节度使,以报其功,以慰民望。闽人思其德,塑像而祀之。因为衍庆公的子孙世系有较详细的记载,故一般旧谱都将其作为何氏入闽一世祖。其子子绎公开基于龙溪白石(今龙海角美杨厝村),一时兴盛,后裔建有白石开基大宗祠,至宋末端宗帝昺之变,边陲凶乱,海贼戎寇并兴,祖祠焚毁,又苦于夫役,四散逃移,而在白石守祖者因之以衰。此祖祠几经重修,清道光间榜眼何冠英重修,至今仍然完好。
  因为没有准确的史料作根据,所以对于何氏入闽始祖的身份、名讳仍不十分明确,尚有不少争议。何氏始祖又有安抚公又有观察公,或者本人居官或者历代追封尚未定论。初唐的嗣韩公人又称德公,五代的衍庆公人又称京公,或者衍公、衍解公等。甚至许多明清旧谱把这些名讳统统混在一起,即把初唐与五代相差200多年的两个祖先合为一个人, 称为安抚公。在《中国人姓谱》这本书中,把安抚公当成人名,称五代的衍庆公为何安抚。事实上,安抚公只是安抚节度使这个官名的简称,正如白石开基始祖讳成,字子绎,官授指挥昭信校尉,世称为指挥公一样。至于安抚节度使,可能为后世追封的。
  综上所述,庐江何氏入闽始祖是何德嗣韩公,尊号安抚公。该派系以闽南为发祥地,其后裔扩展到兴化地区、福州地区、闽东、闽北、浙江、江西、广东、广西、海南、台湾以至海外,繁衍了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人。闽南地区各个重要支派有同安东澳、泉州浔尾、晋江好德、漳浦何浔、平和何地、惠安埔崎、南安溪尾等,繁衍可谓繁盛,蔚然成为望族。
  在泉州地区,何氏集居的村落主要有丰泽区城东镇浔尾村、惠安县螺阳镇埔崎村、石狮永宁镇浯沙村、晋江市磁灶镇砌田村、晋江市罗山镇张前村。泉州庐江何氏尊逖基公为始祖。逖基公是衍庆公的第十五世孙,讳普成,字正献,宋理宗淳祐间,自万安而徙螺阳又迁温陵(即泉州)浔江居住。至恭宗德祐后,胡元夺鼎,服役不胜,同长子元镇公隐居清源洞麓下学道修炼。时同谱何源字清卿通五经,长子衢亨(宝祐进士)、次子光鹳(淳祐进士),父子俱有贤声,慕名到清源山拜访,大书“深谷逖基”四字于壁后,称为逖基公。逖基公子无镇公,讳靖子,号我泉,生有七子,其中次子添治公为泉州浔尾支派的始祖,三子添阔公为晋江好德支派的始祖,这两个支派均起源于泉州地区。这座古老城市泉州在城中何氏的遗迹很多,如何厝巷、何衙埕、忠烈祠、镜山书院等。
  据台湾文献会考证,何氏人台早在明末天启年间。荷兰人窃据台湾期间,有一位郑芝龙的旧部将何斌。何斌,又名何廷斌,南安水头人,早年即泛海谋生,先曾到日本经商,后到台湾发展贸易,前后达三十余年。时逢明朝末年,何斌生逢乱世,乃以干事练达,善言辩,长交际,懂得番语,受荷兰官商信任,以至在东印度公司任通事,即翻译。何斌以大义所在, 乃设法探测水陆形势,制成地图,秘密献给在福建高举反清复明旗帜的郑成功,说服他渡海攻取台湾,赶走荷兰人,并且据为与清廷周旋的根据地。后人有诗赞之曰:“献图成决策,领港率朦艟。台海升平日,驱荷第一功。”据台湾有关资料显示,台湾何氏总计在十六七万人,分布最多的是台北市、嘉义县、台北县、台中市、台中县等五个县市。移居台湾的何氏族人对于开发台湾宝岛,繁荣经济,发展科技文化事业,作出了很大的贡献。近几年来,数十万台湾同胞回福建祖籍地寻根谒祖、探亲访友、旅游参观、洽谈贸易, 投资办厂,体现了台湾同胞对故土的真情。

知识出处

泉州姓氏堂号

《泉州姓氏堂号》

出版者:福建人民出版社

本书收录姓氏堂号70多个,基本上把本地区的姓氏包容在内。全书的内容,从族源到播迁、再到入闽、入泉,从开基始祖到本地的肇基祖,从建立堂号到建立分堂号的历史过程都比较充分地反映出来。

阅读

相关人物

何振良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