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泉州姓氏堂号》 图书
唯一号: 131020020210000750
颗粒名称:
分类号: K810.2
页数: 4
摘要: 本文介绍了泉州纪氏族源到播迁、再到入闽、入泉,从开基始祖到本地的肇基祖,从建立堂号到建立分堂号的历史过程。
关键词: 纪氏 氏谱 郡号

内容

纪姓是一个古老的姓氏,出于姜氏。据《元和姓纂》及 《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载,西周初年,炎帝的后代受封于纪国(今山东寿光纪台村)。春秋时,纪国为齐国所灭,其后人遂以原国名"纪”作为姓氏。后来又以炎帝出生烈山传裔吕、卢、髙、纪、许五姓联宗,号“烈山五姓”。
  纪氏郡号有平阳、天水、高阳。平阳郡,三国魏正始八年 (247年)置.在今山西临汾西南。天水郡,西汉置,相当于今甘肃天水、陇西以东地区。高阳郡,战国时为高阳邑,北魏置青州高阳郡,在今河北高阳一带。这些地方是不同历史时期纪氏迁徙、聚居之地。
  文献记载,历史上纪姓名人有:古代传说中善射的纪昌。 西汉纪信,为汉王刘邦部将,因项羽围攻荥阳,情急,纪信自请乘汉王车出行,掩护汉王逃脱,纪信被擒,项羽怒而焚之, 后汉王为其立庙,追谥“忠佑”。纪成,以将军从刘邦破秦。 王莽时有纪逡,琅琊人,历位公卿。三国时的纪亮,任吴尚书令。晋代有纪瞻,秣陵人,官至领军将军,封临湘县侯,与陆机兄弟友善,机死,遗一幼女,及长,纪瞻为备妆奁嫁之。南朝有纪僧真,建康人,历任中书舍人,司农卿、卢陵内史等职。金代有纪天锡,泰安人,医学家。元代有纪君祥,戏曲作家,大都人,撰有《赵氏孤儿》、《松阴梦》等杂剧多种。清代有纪昀,字晓岚,著名学者,直隶献县人,乾隆进士,曾任四库全书馆总编纂官,所撰有《阅微草堂笔记》等。纪氏多以“代主焚身,祠成忠佑(纪信);为友嫁女,原治资装(纪瞻)” 楹联歌颂祖先德行。
  据《龙安纪姓本源世系综述》,闽地纪氏是宋代从山东迁来的。开闽第一世祖讳日,名江仁,谥赐忠简。生于山东利津,登宋进士,裴军节度使,参知政事左枢密,右丞相。 宋理宗时,因抗疏九重,批龙鳞于北阙,投荒万里,卜鹤积于石狮龙安。后复职,加封“忠简”。虽然《宋史》宰辅表上没有列入其名。但纪氏祖谱言之凿凿:忠简公因呈浄犯龙颜,被贬居晋邑龙安里(今石狮石壁东安村),其地东北直至海滨,柯树参天。忠简公以其地僻幽静,山灵水秀,于是择居,建一书院,榜曰“正己堂”。忠简公来闽时,携三男, 夫人留籍山东,后长子俊奉命还籍山东,次子纲居漳州,三子守坟闾于龙安,传子辉,孙可久,曾孙用,家族渐次繁衍。今忠简公墓尚在石狮蚶江东安纪厝墓地,碑题“龙安宋左枢密右丞相忠简纪公墓”。传裔率以“枢相传芳”作为堂号。
  纪氏先世家乘因宋元交替兵燹散失,世系昭穆不得评稽,传有开族二十八派之说。据现有谱本可查者有下列各派:奉礼公,于宋代迁兴化府仙游海洋尾开族。
  秉纲公,于元初由桐城迁晋江南门外湮浦境庵上,垦海为荡,筑坝为田,遂在此开族。
  及知公讳甫,字达心,元时迁晋江南门外聚珍铺东桥头开族。
  元善公,于元泰定间与胞侄光祖携眷二十九人徙永春猫内兜路开族。
  泰公,于元仁宗时由龙安迁惠安,登延祐间进士,授兵部郎中。其子子铭于明洪武间迁同安,择居禾里后麝(今同安洪塘后麝)开族。泰公八世孙射山公讳国明徙居浙江平阳。泰公后裔还有分衍厦门、龙海、台中等地。
  均进公讳世,号凤仪,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由龙安迁锦江开族,传石湖、双湖。清初有裔孙鼎邑、可友、为秋等人,分别徙居台湾淡水、笨港等地。锦江纪氏于清康熙间建祠堂一所。
  青缕公,明宣德间迁泉城,后徙新门笋江里开族。
  于公,字甫长,卜居泉城新门外新塘乡寨仔内开族。
  表公,字国禅,明嘉靖间自漳州磁灶迁晋江朋山岭福山腰开族。
  克端公,于万历间袭封指挥百户,居泉州芝山后,子孙居住庄府巷打近铺。
  纯乾公,万历间自漳州磁灶徙南安后山开族。
  仁用公,自漳州徙南安后埔开族。
  秉嘉公,由泉徙居安溪内苏侯山开族,清道光间传一派子于台湾梧栖,复迁龙井龙津村,建有祠堂“高阳堂”。
  肇明公讳乾清,字复清,迁泉州清源铺开族。
  清溪公,由晋邑迁福州,清初因世乱逃往温州平阳开族。
  源公,字进益,号龙园,清初海氛迁界,里人尽迁界内。 海氛平定后,源公复归龙安开族。
  为犹公,号克猷,锦江均进公十三世孙,康熙年间徙居晋江钞岱村开族。其后裔如十四世德麟,十六世隆性、隆居、隆海,十七世盛慎、盛长、盛探、盛翁等皆往台湾经商,后多定居台湾。
  综上所述可知,纪氏由石狮龙安祖地发源,传裔广泛分布于闽台各地。纪氏于明代订立昭穆:“守钦思续世,则言景光鼎,为德方隆盛,传经乃华荣,孙曾绳祖武,孝友振家声。” 1992年经合族公议,续订辈序为:国富民安乐敬宗子纯贤积善永吉庆诗礼耀门庭。

知识出处

泉州姓氏堂号

《泉州姓氏堂号》

出版者:福建人民出版社

本书收录姓氏堂号70多个,基本上把本地区的姓氏包容在内。全书的内容,从族源到播迁、再到入闽、入泉,从开基始祖到本地的肇基祖,从建立堂号到建立分堂号的历史过程都比较充分地反映出来。

阅读

相关人物

粘良图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