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泉州姓氏堂号》 图书
唯一号: 131020020210000711
颗粒名称:
分类号: K810.2
页数: 3
摘要: 本文介绍了泉州出氏族源到播迁、再到入闽、入泉,从开基始祖到本地的肇基祖,从建立堂号到建立分堂号的历史过程。
关键词: 出姓 惠安县 泉州区

内容

惠安县、泉港区出姓近600户3000人左右,分布在涂岭和山岭,共有12个村落。它是福建唯一的蒙古族后裔聚居的地方。村落散落在惠安、仙游、永春三县的交界处,海拔400 米左右,群山环抱。村落之间近者一二里,远者八九里。解放前,交通极不方便,全是崎岖的羊肠小道,运输靠肩挑背扛。 出姓定居于此已有540多年了.人们称之为“山内人”。
  为什么姓“出”呢?这个姓氏与蒙古族同胞的姓氏不同, 《中国百家姓》里没有记载。传说清朝乾隆皇帝也感到稀奇: “好个奇姓!”原来他们的先祖是以身挡箭保住义兄成吉思汗的木华黎将军。
  元朝建立后,木华黎以开国功臣被成吉思汗封为右师、鲁国王,允许世袭。传到九世纳哈出,官至太尉。明太祖朱元璋因他是先朝名臣之后,恩准他回到北方。
  纳哈出回到北方后,又聚兵屡犯辽东,不久被明军击败, 投降。明廷又封他海西侯,随傅有德征云南。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纳哈出在出征中身亡。长子察罕受封沈阳侯,因受蓝玉叛逆案株连被处死。次子佛家奴当时在福州任指挥使,听说兄长被诛怕遭牵连,遂挂冠逃至惠安象狮(今后龙上西村)。
  佛家奴为了避祸,仿汉制把父亲的名字去掉“纳哈”而取 “出”字为姓。佛家奴先后迁徙三个地方,最后在惠安深山老林中的小坝洪厝坑定居下来。就这样,他们融入汉族社会,繁衍蛰居540多年。直至1985年,出姓的蒙古族身份才被世人所知,真是“燕山裔胄盛世出,草原雄鹰惠北飞”。
  出姓堂号“燕山”。《出氏家谱》载:燕山北方燕然也,在蒙古族地……元朝定都于燕山之南——燕京,明洪武之初改为北平(今北京)。因出姓先祖来自燕山之北,故出姓后裔以 “燕山”为堂号,并建出姓家庙。家庙大门口对联云:“燕南无二族,惠北自一家。”家庙立柱对联云:“帝廷称奇姓,闽海振科名。”纳哈出的第十一世孙出科联,清乾隆三年(1738年)乡试第一,第二年登进士第,选翰林院庶吉士,授检讨,曾随乾隆皇帝游历山。
  出科联、出梦鲤兄弟居住的“翰林第”仍存,并藏有他们及出质侯、出希光等人的墓志铭及出科联的遗像。
  洪厝坑对面之烟墩山,因出姓迁居洪厝坑改名为“燕山”。 现出姓人家的用具几乎都写“燕山出记”,祖厝悬挂的横匾均书“燕山出府”。
  出姓虽长期与汉族交错杂居,已基本汉化了,但是习俗和传统,尚保留蒙古族的一些特点: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附近汉族村庄都点灯结彩,欢度春节,但洪厝坑等十几个村庄的出姓蒙古族却不欢庆无宵。原因就在于元人统治者将全国人民分为四等,把汉人和南人列为三等和四等,统治特别残酷。民间三家要养一个元兵,三家合用一把菜刀,还由元人掌管。官逼民反,到元末人民揭竿起义推翻了元朝政权。民意流传“元宵——元消”,即元朝灭亡的意思。所以每年元宵节小坝等十几个村庄的出姓都不举行任何欢庆活动,直至今天仍然如此,与蒙古族相似。蒙古语音专家,认为,“纳哈”在蒙文中的意思是“国舅”,那么出姓蒙古族就是元朝最高统治者的外戚了。
  惠安蒙古族自公元1462年来洪厝坑定居后,就和汉族人民共同开发山区,共同生产,共同生活,共同创造美好的未来。真可谓“五百年风云际会.蒙汉两族情意深长”。

知识出处

泉州姓氏堂号

《泉州姓氏堂号》

出版者:福建人民出版社

本书收录姓氏堂号70多个,基本上把本地区的姓氏包容在内。全书的内容,从族源到播迁、再到入闽、入泉,从开基始祖到本地的肇基祖,从建立堂号到建立分堂号的历史过程都比较充分地反映出来。

阅读

相关人物

钟惠平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