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氏族人第六次大迁徙的概括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泉州姓氏堂号》 图书
唯一号: 131020020210000703
颗粒名称: 卢氏族人第六次大迁徙的概括
分类号: K810.2
页数: 3
摘要: 本文介绍了卢氏族人迁徙分布、第六次大迁徙的迁徙原因,迁徙过程的概括。
关键词: 卢氏 迁徙 繁衍

内容

第六次大迁徙:受元兵追杀及抗击元兵的迁徙。南宋末年,由于元兵进逼,明珠港(今浙江宁波巷)遭严重破坏,广州港亦因元兵三次进犯而陷于瘫痪,为保卫南宋与外国正常通航,泉州港成为唯一要港。文天祥(任江西安抚副使,知赣州)为扩大抗元基地,命卢绪龄(尊称锡公)出任福建汀州上杭县县令、卢天保(尊称保郎)出任绪龄守备。锡公上任后, 迅速平定上杭县内的动乱;后来,锡公又被任命为同安县正堂,挥师泉州,东御海寇,保证南宋仅存的与外国交往的港口。景炎二年(1277年),元兵大举南下,文天祥等伏兵反击,在江西雩都(今于都)、宁都麻田一战,大败元兵。百姓十分害怕元兵报复,纷纷向闽南山区逃生。这是卢宗泰之嫡系裔孙再次大迁徙的原因。祥兴元年(1278年),文天祥率兵在广东省海丰县五坡岭与元军激战,兵败被俘。随后宋军在张世杰、陆秀夫的率领下,在广东新会、崖门与元兵激战,宋再次溃败。宋恭帝在陆秀夫的拥抱下,共同投江殉难,宋朝正式覆亡。锡、保二公获此消息,放火焚烧安溪监狱,并逃入闽西上杭金丰泰山东北龙潭西坪义母卢王氏处躲藏隐居。直到元贞元年(1295年)受到元兵再次追杀,二公才离开西坪。天保公南下至闽粤交界处广东大埔县三河坝旁,搭竹棚居住,靠狩猎钓鱼做铁匠为生。锡公则途径永定太平亩大路时,适逢冯、 黄、谢三姓纠纷,遂参与调解,后来被挽留在大路居住,从而逃脱了元兵的追杀。从此,700多年,锡、保二公的裔孙繁衍生息,至今后裔已超过20万人。
  总的来说,唐朝时期的卢氏已在北方的广大区域繁衍,其中以河南繁衍最盛。据记载,到唐朝,卢氏因仕宦、隐居而迁往河南的相当多。中原人民,因为饥荒与战乱,不断南迁,南迁的主要在江西、江苏、四川、福建等地繁衍。河南卢氏迁入福建,自初唐的一支发展成为闽南的大派系;晚唐以后自赣南迁入的,在闽西发展为客家民系的一支,宋元以后大量迁往广东、广西;唐末五代跟随王审知入闽的,多在闽中、闽北繁衍。明清以后,由于时势的变化,许多人又跨海迁入台湾。元明清之际,卢氏已遍及全国大部分地区,但仍以居住在北方的居多,因此历代卢氏名人也多出自北方,尤以河北最为突出。可见,历史上卢氏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北方大姓。

知识出处

泉州姓氏堂号

《泉州姓氏堂号》

出版者:福建人民出版社

本书收录姓氏堂号70多个,基本上把本地区的姓氏包容在内。全书的内容,从族源到播迁、再到入闽、入泉,从开基始祖到本地的肇基祖,从建立堂号到建立分堂号的历史过程都比较充分地反映出来。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