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泉州姓氏堂号》 图书
唯一号: 131020020210000694
颗粒名称:
分类号: K810.2
页数: 10
摘要: 本文介绍了泉州卢氏族源到播迁、再到入闽、入泉,从开基始祖到本地的肇基祖,从建立堂号到建立分堂号的历史过程。
关键词: 卢氏 渊源流考 迁徙分布

内容

卢氏目前人口在国内有600多万,从数量上说算是一个小姓氏,但卢氏在历史上又创造出十分辉煌的业绩,一直为世人所称赞。
  卢氏出自姜姓,与高姓同宗,与吕姓同源,是炎帝神农氏的后代。追踪卢氏历史,最早可以上溯到上古时代我国西部高原的一支游牧部族,史称“卢方”,周代又称“卢戎”。 卢人姓姜姓戎族中一支。据《汉书•西南夷列传》记载,姜即羌羊人,他们靠不断寻找河流和草原来发展生放(放牧), 维持生活,后来逐渐迁徙到中原。齐太公,就是辅佐周武王兴周灭纣的姜子牙,他大功告成之后,被封在齐国,爵位为公,成为后世许多同宗而不同姓的家族的共同始祖。从卢氏初祖炎帝、远祖姜子牙到得姓祖高傒着三千多年的漫长发展繁衍过程。
  渊源流考渊源一:炎帝的裔孙吕尚(又名姜尚,字子牙,人称姜太公),辅佐周武王兴周灭纣,西周初年被封于剂,建立了齐国, 史称齐太公。到第九代齐文公(即吕赤),生子高,高的孙子名傒史称高像(即傒公),他是姜太公第十一代孙,春秋时齐桓公的重臣。据记载,高傒因帮助齐桓公小白自流亡地返国登位立有大功,被封为正卿,且赐予辖地卢邑(在今山东省长清县西南)。高傒的子孙用他的封邑作为自己的姓氏。所以, 人们都把高傒公尊为卢氏创姓始祖。卢邑后来不仅成为高傒及其子孙们取财赋、用人力的根据地,而且也是高傒子孙繁衍发展的摇篮。
  渊源二:由复姓改单姓而来。一是据《通志•氏族略》记载,以“卢薄”为姓的一支(也是出自姜姓)传自“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齐桓公,改复姓为单字的卢氏,并且以今河北省大兴县一带为繁衍中心。二是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代北(今内蒙古中部和山西北端)鲜卑族复姓吐伏卢氏、伏卢氏、卢浦氏、莫芦氏改为汉字单姓卢氏。
  渊源三:出自皇帝赐姓。隋朝河间人章仇(复姓)太翼, 擅长天文学,隋文帝赐姓“卢”。
  渊源四:出自他姓改卢氏。一是范阳雷氏,由于当时卢氏是显赫四海的大姓,再加上雷、卢音相近,所以在东周初年改姓卢。二是唐朝三原(今属陕西)闾氏,经过世代相传讹传为卢氏。
  迁徙分布卢氏宗族正像中华民族中的其他氏族一样,在奴隶社会时期,发生过氏族与氏族之间的争斗;在封建社会时期,经过改朝换代战火的洗礼。然而就具体氏族而言,各氏族之间的遭遇和处境是有不同的,受害的程度亦各有所不同。就卢氏宗族而言,历史上所遭受的几次战乱,几乎是灭顶之灾,株连九族, 迫使卢氏子孙大逃亡、大迁徙。这自然是坏事,然而“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依”,卢氏家族的几次大逃亡、大迁徙,也促使卢氏宗族向全国,特别是南方蔓延和发展。第一次大迁徙:田和代齐。太公姜子牙传九代至齐文公 (吕赤),文公之子名高,髙之孙名傒,因拥立齐桓公即位有功,齐桓公便赐他为齐国正卿,并将卢邑作为封地赐给他。公元前481年,田常杀齐悼公改立齐平公,自命为齐相,齐国大权旁落在田氏家族之手。公元前385年,田常的曾孙田和废黜齐康公,并将他驱逐到当时十分贫瘠的沿海地区。至此,田和终于取代吕氏齐国而成为田氏齐国的君主。姜氏一脉的子孙因国破家亡而逃亡他乡,此后他们遂指邑(封地在卢邑)为氏, 自称卢氏。他们改姓卢后,开始向燕秦(今河北、河南、陕西、山西等地)之间大迁徙、大逃亡。其中最集中、最重要的一支,聚居在河北涿县一带。涿州、幽州(今北京房山)均属古范阳地区所辖。古范阳又名涿州,魏时称范阳为银龟府。卢氏门联有“范阳世泽,银龟家声”即源于此。卢氏裔孙,聚居范阳后,世代繁衍,蔚成大族。尊奉代表性人物卢植为始祖的范阳卢氏家族,诗礼传家,德才并重,有功于国,世代簪缨。 汉魏以来的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里,范阳卢氏成为中国古代著名“崔、卢、王、谢”四大家族之一。2000年5月,在 “世界卢氏源流研究会”上,与会的海内外卢氏代表(含韩国前总统卢泰愚)一致确认,涿州(古范阳)是“范阳卢氏”的祖根之地,并在大会文件中决定“设立范阳世界卢氏文化交流场”。
  第二次大迁徙:燕王卢绾率族人逃亡到匈奴。刘邦定天下后,相国陈烯谋反被杀,刘邦之子刘桓被封为代王,管辖陈烯领地。不久,淮阴侯韩信也起兵造反,韩信被陈平计诱,被捕时叹道:“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今天下定,我韩信当亡矣。”韩信后来被吕后杀于长乐宫钟室并灭三族。时年三月,梁王彭越谋反,兵败后被杀,刘友被封为淮阳王管辖其领地。秋季,淮南王王布谋反,兵败被杀后刘长取代他成为淮南王。汉朝得天下仅五年,便排斥、杀戮非刘姓的诸侯王,立自己儿子刘桓、刘友、刘长以及同姓刘濞等人为王。陈烯手下的降将向汉廷揭发:“陈烯谋反时,燕王卢绾派人为陈烯出谋划策。”刘邦派辟阳侯郦食其召卢绾来朝, 卢绾推说身体不好;食其就此认为,卢绾已暴露出造反意图。 刘邦说:“卢绾称病不来,其谋反意图已很明朗了!”于是,封其子刘建为燕王欲取代卢绾。卢绾对自己的亲信说:“诸侯王中,不姓刘的只有我和长沙王了!去年春天,汉廷灭淮阴侯韩信,夏天又诛杀梁王彭越,这些都是吕后阴谋。如今皇上病重,将国家大事托付给吕后;然而,吕后这个阴毒的妇人,费尽心思策划废黜、诛灭我们这些异姓王和大功臣。”不久,燕王卢绾安排其家人和部属数千人,骑马驱车暂居长城边境;自己则静观其变,如果刘邦能病愈,他将入朝谢罪。四月,刘邦驾崩。于是,卢绾率数千人逃亡到匈奴。卢绾到匈奴后,乡愁难却,住了一年多就病逝了。其卢氏部属及家人居住在异乡, 生活上难以生存,不少人因饥寒交迫而亡。这是卢氏发展史上的又一次大浩劫。
  第三次大迁徙:魏晋南北朝之时,卢氏开始大举南迁。西晋末年因“永嘉之乱”,卢氏大族随晋皇室南迁。另有一支卢氏迁居东北,后成为辽西卢氏大族。北魏时,魏太武帝计划从卢玄、崔绰、李灵、髙先等数百名汉族士族中邀请几十名优秀人才去当郡守。为此,崔浩与太子拓跋晃相争,要任命自己所挑选的人员。于是有人告发说:太武帝拓跋焘南征时,崔浩行为诡秘,意图不轨,而且在北魏统治区内还有人响应,这引起了魏太武帝的戒心。加上崔浩负责修北魏史书,他据实出书, 并刻碑立于大路边,暴露北魏统治者的事,太武帝极为气愤,遂于魏太平真君十二年(450年)夏天,将崔浩全家和同宗亲属一同处死。据史书记载,当时范阳卢氏、太原国氏、河东柳氏等著名的大家族也被牵连杀了不少人。崔浩被杀后,因卢玄之子卢度世与崔浩有姻表亲关系而遭到牵连。卢度世带着侥幸逃脱的部分族人躲到河南杞州郡高阳嵩山郑熊家。负责追捕的官兵赶到后,没抓住卢度世,而是抓了郑熊的长子,并对其严刑拷打,使其全身被火烙得焦烂才死去。后来,卢度世要求弟弟娶郑熊的妹妹以报答大恩。
  第四次大迁徙:由唐朝中期安史之乱引发。安史之乱的主战场,就在卢氏祖先聚居的范阳地区,卢氏族人所受到的战祸要比其他氏族更为惨重。唐前宰相卢怀慎之子卢奕,天宝初年担任县令,安禄山叛乱时从容就义。安史之乱虽然平定了,但是八年的战乱给卢氏族人带来的是逃亡、流窜的不幸灾难,卢氏族人不得不再向长江流域大举迁徙。
  第五次大迁徙:随仕途迁徙。
  1-卢氏进入福建,有记载最早是在唐初。唐总章二年 (669年),校尉卢镇(字如金)及儿子营将卢伯道奉命随陈政、陈元光父子的部队自河南人闽平定“蛮獠啸乱”,是同行的光州固始籍“五十八家军校”之一。卢如金在陈元光战死之后,率部击退敌军并斩其首领,随后亲自管辖地方政务,对漳州的早期开发和治理作出了贡献,被称为“开漳卢”、入闽卢氏始祖。卢如金曾孙卢武辉开基漳州墨溪(今天宝镇卢桥头村),后来向周围繁衍。现在,平和县卢氏约1.6万人,漳浦县约1万人,长泰县约2000人,南靖县约8000人,龙海市约 3600人,漳州市芗城区约2. 3万人,石狮市永宁镇以沙美村为主约3600人,漳平市霭平山约1000人,云霄县马铺约 1200人。德化县开基始祖卢通在南宋时,自漳州迁入戴云山上涌卢智村,其裔孙再分迁至大田县、永泰县及尤溪县。福州卢氏于明朝万历年间由卢滨州、卢青州二兄弟从漳州迁入,先是定居在闽侯上街青州村,后再迁至闽江对岸卢滨州村。宋代,卢如金被追封为辅国将军。据《云霄县志》载“考《陈氏家谱》,从陈政入闽者,有卢伯道、戴君胄”等人,“唯卢氏、 许氏有家乘存焉”。保存至今的漳州《范阳卢氏家谱》(古谱) 可能就是载志的卢氏“家乘”。
  2. 唐末僖宗年间,担任御史中丞的河南光州固始县人卢邹,他调任到同安,成为同安古庄村开基始祖;其裔孙一支由卢宗友带领,于明代迁往涪州定居。卢邹算是文人仕宦入闽的一支。
  3. 唐广明元年(880年)王潮、王审知兄弟随王绪起兵, 河南固始县籍军民几千人,跟随王军南下。唐景福二年(893 年)王潮军攻占福州,完成了这次历史性大移民。新编河南 《固始县志》记载,跟随王潮、王审知兄弟入闽的不止十八姓 (因古有“十八姓从王”之说),计有三十四姓之多,此中即有卢姓一支。《福州府志》载平潭小练岛有云:“五代时,卢皓、 林甲自光州从王氏入闽,居此。后世以文显,号小瀛洲。”《平潭县志》载:“卢皓、林甲者,二隐士也。”当宋太祖统一闽地时,两人隐居在福州小练山。日后二姓繁盛,成为福州望族。 《尤溪县志》载:“卢光,闽人,居于闽侯,因避乱由福州迁居尤溪。”王审知死后,他的几个儿子为争权位而互相残杀,造成闽国大乱。南唐国主李璟趁机派军攻取建、汀、漳、泉诸州,并在延平津(今南平)设置剑州,后来又夺取尤溪将其并入剑州。卢光加入南唐军队,担任尤溪守将。原闽国守将李仁达占据福州,因惧卢光威猛,不敢犯境。后探知尤溪兵调往外地,便发兵偷袭。卢光闻讯,即刻率四个儿子及少量兵卒迎敌,塵战多时,保护乡民逃离险境,终因寡不敌众,壮烈牺牲。乡民感念其功德,修祠纪念,并奉祀于省垣城隍庙。明初,朝廷追封其为镇闽将军。
  4. 卢琰(900~985年),字文炳,世居河南汴州、玉川, 称为玉川卢氏。高祖卢仝、曾祖卢云,祖父卢妥(官至梁国上卿),父亲卢清。卢琰文武双全,辅佐后周,功勋卓著,后周皇帝封卢琰为荣禄大夫,开国上将军,食禄三千七百户,赐紫金绯鱼袋。北宋夺取后周政权后,宋太祖对卢琰赏识有加,恩赐甚隆;建隆三年(962年),封其为越国公。卢琰有八子, 其女卢绵,与后周太子柴熙海成婚,由于后周亡国,柴熙海改姓卢,名卢浚,世人称为女支卢。卢琰八子加上改姓后的女婿合称为浙江省九支卢。九支各有才干,在宋朝皆为士大夫,担任要职。长子卢佳,其裔多在永康、松阳、金华、青田、平阳等县市。二子卢璞,其裔在永康青山口、磐安县。三子女支卢卢浚、繁衍最为繁盛,其裔在仙居、东阳、永康、武义、缙云、浦江、龙游等县市。四子卢递,居永康县丁杭。五子卢衡居永康青山。六子卢勋居永康西山。七子卢敏居仙居县峡阳。 八子卢理居仙居县方山。九子卢伟住在仙居卢东奥,后分居永康县石江(今玉川)。
  5. 卢常嗣(字副阳号廷柱)于元朝至正年间,由山东青州府任广西旁蓬巡检司,落籍于广西藤县奉政乡。
  6. 卢旺是山东青州府博留人,明洪武二年(1369年)任云南指挥(正二品),迁入湖南靖州县,其裔连续十代,在明代授将军任官的有67人,在卢氏历史上十分辉煌。
  第六次大迁徙:受元兵追杀及抗击元兵的迁徙。南宋末年,由于元兵进逼,明珠港(今浙江宁波巷)遭严重破坏,广州港亦因元兵三次进犯而陷于瘫痪,为保卫南宋与外国正常通航,泉州港成为唯一要港。文天祥(任江西安抚副使,知赣州)为扩大抗元基地,命卢绪龄(尊称锡公)出任福建汀州上杭县县令、卢天保(尊称保郎)出任绪龄守备。锡公上任后, 迅速平定上杭县内的动乱;后来,锡公又被任命为同安县正堂,挥师泉州,东御海寇,保证南宋仅存的与外国交往的港口。景炎二年(1277年),元兵大举南下,文天祥等伏兵反击,在江西雩都(今于都)、宁都麻田一战,大败元兵。百姓十分害怕元兵报复,纷纷向闽南山区逃生。这是卢宗泰之嫡系裔孙再次大迁徙的原因。祥兴元年(1278年),文天祥率兵在广东省海丰县五坡岭与元军激战,兵败被俘。随后宋军在张世杰、陆秀夫的率领下,在广东新会、崖门与元兵激战,宋再次溃败。宋恭帝在陆秀夫的拥抱下,共同投江殉难,宋朝正式覆亡。锡、保二公获此消息,放火焚烧安溪监狱,并逃入闽西上杭金丰泰山东北龙潭西坪义母卢王氏处躲藏隐居。直到元贞元年(1295年)受到元兵再次追杀,二公才离开西坪。天保公南下至闽粤交界处广东大埔县三河坝旁,搭竹棚居住,靠狩猎钓鱼做铁匠为生。锡公则途径永定太平亩大路时,适逢冯、 黄、谢三姓纠纷,遂参与调解,后来被挽留在大路居住,从而逃脱了元兵的追杀。从此,700多年,锡、保二公的裔孙繁衍生息,至今后裔已超过20万人。
  总的来说,唐朝时期的卢氏已在北方的广大区域繁衍,其中以河南繁衍最盛。据记载,到唐朝,卢氏因仕宦、隐居而迁往河南的相当多。中原人民,因为饥荒与战乱,不断南迁,南迁的主要在江西、江苏、四川、福建等地繁衍。河南卢氏迁入福建,自初唐的一支发展成为闽南的大派系;晚唐以后自赣南迁入的,在闽西发展为客家民系的一支,宋元以后大量迁往广东、广西;唐末五代跟随王审知入闽的,多在闽中、闽北繁衍。明清以后,由于时势的变化,许多人又跨海迁入台湾。元明清之际,卢氏已遍及全国大部分地区,但仍以居住在北方的居多,因此历代卢氏名人也多出自北方,尤以河北最为突出。可见,历史上卢氏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北方大姓。
  港据卢氏考清朝初年,由于兵荒马乱,倭寇入侵骚扰,加上朝廷命令沿海百姓一律内迁,导致港据(今石狮卢厝)卢氏族谱丢失。 20多年后,族人从各地重新迁回故里,但此时已经分不清楚族人辈分,不知道祖宗渊源,因此,重修族谱显得十分必要。 乾隆九年(1744年),十世祖卢煜香着手重修族谱。当时,为了收集资料,他找到太学士卢日升并向其询问卢氏渊源。根据卢日升保存的族谱了解到石狮卢厝之卢氏源自范阳卢氏,经过历代繁衍,传至十六承事公(唐元和年间担任咸宁知县)。十六承事公生五子,长子叫十七郎,官拜兵部员外郎;次子叫十八郎;三子叫十九郎,官拜工部职方司主事;四子叫二十郎; 五子叫念一郎,是港据卢氏的祖先,官居大理寺评事。卢氏迁居入闽,十七郎和十九郎两支族人住在平和县小坪镇,十八郎和二十郎住在永定县。念一郎则带族人来到晋江南门外二十多里地的港据(今石狮卢厝村)。念一郎的两位妻子徐氏、许氏勤俭持家,使得念一郎子孙繁衍昌盛,先后有70多人在朝为官。太学士卢日升是念三郎的后裔,念三郎是念一郎的第二个儿子,住在玉泉。念四郎是念一郎的第三子,不知何往。港据卢氏是念一郎长子念二郎一脉传承下来的,念二郎之子念六郎,念六郎之子信。信第四子为景衷,景衷之子名子会。子会长子名成南,次子名敦让,三子名宗旺,四子名肇基。卢成南的后人住在后山、青芒,后来后山又有族人迁至漳州石码和福州。卢敦让一脉住在下界。卢肇基一脉分散居住港东。 港据卢氏系卢宗旺一脉,分住在霞行、前房、仑上。霞行的族人有一部分迁到姑坑,仑上的族人有一部分迁往泉城朱都祠内官桥。

知识出处

泉州姓氏堂号

《泉州姓氏堂号》

出版者:福建人民出版社

本书收录姓氏堂号70多个,基本上把本地区的姓氏包容在内。全书的内容,从族源到播迁、再到入闽、入泉,从开基始祖到本地的肇基祖,从建立堂号到建立分堂号的历史过程都比较充分地反映出来。

阅读

相关人物

卢荣斌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