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闽传芳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泉州姓氏堂号》 图书
唯一号: 131020020210000690
颗粒名称: 开闽传芳
分类号: K810.2
页数: 6
摘要: 本文介绍了泉州王氏开闽传芳开闽传芳”是“开闽三王”王潮、王审那、王审知三兄弟嫡传宗支裔孙共同的堂号的概括。
关键词: 开闽传芳 姓氏 堂号

内容

开闽传芳“开闽传芳”是“开闽三王”王潮、王审那、王审知三兄弟嫡传宗支裔孙共同的堂号。
  自三王率兵入闽至王审知逝世,治闽计四十年。在此期间,三王采取了许多有利于发展经济、文化、商贸、海交的政策和措施,为当时及宋元时期福建、泉州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开闽三王”子侄众多,王潮有子三——延望,延虹、延文。王审邽有子四——延彬、延桢、延美、延武。王审知据 《闽王墓志》载有子十二——延翰、延禀、延钧、延丰、延美、 延保、延武、延望、延义、延喜、延政、延资。其中延禀、延丰传为养子,延望、延美、延武三人重名或为关爱庇荫过继于闽王名下,王审知实有谪传七子。子侄既多,孙辈更倍而增之。但因王审知逝世后,其子延翰、延钧、延义、延政,孙继鹏等违背王审知“宁为开门节度使,不作闭门天子”的誓言, 先后称王称帝,弑篡不息,宗室倾轧,骨肉相残,元气大伤, 导致闽国的覆亡。在近二十年的政治、军事斗争的浩劫中,王氏家族摧折惨重,幸而未被残害者,亦如惊弓之鸟,或投亲靠友,或改名换姓,或秘密潜逃,以避祸乱。因此,“开闽三王” 宗室子裔几乎遍布八闽,但以泉州及其所属地--晋江、南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同安、厦门为主要落脚点和聚居地。究其原因有四:一是泉州乃“三王”八闽开疆最早、经营最久的根据地,且广施德政,深得民心,群众基础好,民风淳厚,易受掩护而生存。二是泉州远离当时政治斗争的中心福州,尤其是山区海隅,社会相对安定,利于隐匿繁衍。三是气候宜人,得山海之利,尚有不少处女地可供开发生息。四因王潮卒葬于惠安盘龙山,王审邽卒葬于泉州东郊皇绩山,王氏裔孙视泉山晋水为家山故土,故落藉泉州者多,即使移居外地或外派为官,也多落叶归根。因此,“开闽三王”在泉州的子孙较之福建其他更多,可谓枝繁叶茂,人丁兴旺,蔚为大宗。后来,还由泉州地区,远播于浙江、广东、海南、台湾、香港、 澳门以及海外的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地。
  “开闽三王” 一族由河南固始播迁福建泉州,成为当地显姓望族。中共固始县委、固始县人民政府曾赠联曰:“丰碑铸南国,泉州一族名扬四海;人物出中原,固邑三王功盖八闽。” “三王”子孙号曰“一本三宗”,派系众多,难以一一列举。兹择繁衍于泉州地区较有代表性者,按三宗之分略述于下:王潮一宗,据史志谱牒记载,长子延望于闽王昶(继鹏) 当政之时,为奸佞林兴诬欲“叛变”被杀,并及其子继隆。继隆之子永珍乃携其弟永瑞避居晋江海滨蚶江,成为蚶王氏始祖。王潮少子延广(一名延义)因延望遭害,惧受株连,遂改名“思义”,率妻及子继仁、继孝、继德等,避难永邑(今永春)山中。后晋开运二年(945年)闽国为南唐所灭,时原 “三王”部属留从效据泉为清源军节度使,厚待“三王”族人, 延广分兄弟支十人复来泉,被任命为军正。尝止舍于晋江青阳,因见其地依山面海,十里湖光,堪称安居之地。后,延广遂弃官定居青阳,成为青阳杏厝王开基始祖。其子孙继承三王重教兴学传统,创办“东庵”学塾,课督子弟,因而科举连登,九世孙子荣宋嘉泰元年(1201年)首中举人。十世孙节嘉泰四年(1204年)中举人,嘉定七年(1214年)举进士, 泉郡太守章公颖立“凌云”牌坊奖掖,故有“凌云王氏”之称。其弟袭龙受兄熏陶,亦励志笃学,开禧三年(1207年)、 嘉定六年(1213年)、嘉定十二年(1219年)凡三预乡贡举 (县、府、省三试连捷),嘉定十三年(1220年)赐进士出身, 被誉为“东南一佳士”。后来王氏子孙又以青阳杏厝为“秧借地”,移植于府城、近郊、邻县及外省,裔孙数以万计。
  王审邽人闽之后,一直留守泉州,任泉州刺史十二载。其长子延彬继任,后任泉州刺史二十六载。父子两代经营泉州, 政绩声望卓著。举招怀离散,发展经济、安定民生;建立“招贤院”,广纳中原人闽士族,借以兴举泉州文教;开拓泉州海港,多发蛮舶,招引海上蛮夷商贾,扩大对外贸易(故延彬被称为“招宝侍郎”);扩建泉州子城,广建寺庙,重教兴佛,引导人心向善等等。延彬长子继崇后又继任泉州刺史,次子继枢任漳州刺史。继崇子传懿,官漳州刺史,后退居招贤院。因此,延彬一支在泉州繁衍最昌。传至九世孙王烨,官宋贺州判官,仍不忘故土,哲宗绍圣四年(1097年)回居泉州西隅船舫巷(今象峰巷),为温陵船舫派始祖。正是此派后来又蕃衍分支于泉州各地:十四世王南一分支于南安丰州、王登分支于南安四都,十六世王绍纪分支于南安二十一都,王万臻分支于安溪华美,十七世王泰分支于晋江东石,王科分支于晋江安海,王丑默分支于南安深坑,王元勋分支于晋江龙塘、水头 (后部分裔孙又回迁入郡城万厝埕、新门街、象峰巷、凤池巷),二十世又有王祖贤(玄)、王祖兴(亨)、王祖英三兄弟分别开基南安长福、象运(今翔云)、晋江新罗,其从兄弟王通和、王国和、王宾和分别开基泉州井亭、晋江车厝、晋江英林等。由此可见审邽一派在泉州分支最多,分布地域最广,人丁也最为兴旺。至今已传四十余代。
  审知一宗,因延翰、延禀、延钧、延义、延政及继鹏等, 兄弟阅墙,叔侄相残,因而枝凋叶零。少子延政闽王曦于永隆五年(943年)在建州(今建瓯)自立为帝,国号曰“殷”, 改元天德。天德三年(945年)返福州,复号曰闽。同年为南唐所灭,被迁往金陵,封鄱阳王。延政有子七人,其中三人派裔流寓泉郡。长子继成,曾任漳州刺史,其裔孙分布漳泉、潮汕一带。继成子宗让居泉州开元寺曹巷,八世孙四郎开基泉州南门外王墩(即今晋江杏墩),后又衍蕃至晋江安海拱北、璐霞,漳州岱川、田里,惠安沙格,同安西畴、环山、石浔,安溪五里等地。延政三子继达,于父迁金陵后,化名直道,由三山(今福州)抵清溪(今安溪),投奔妻舅詹敦仁。时留从效辟敦仁监守清溪场,后升场为县。敦仁无意仕途,有意归隐, 乃上书乞以直道自代,隐居佛耳山。直道任清溪令数载,亦倦公文政务,遂举萧仁翰以自代,自号“潜夫”,与敦仁同隐于佛耳山,择山水形胜之地名之曰“招卿”,筑室而居,成为安溪招卿王氏始祖。其裔孙散布安溪各地,并衍播至长泰、台湾、江西三清山等地。延政少子继桢(一名秉桢)于父迁金陵时,避乱入泉居花坪(棚)下(今培元中学一带),后复移居南安瑛内(今英都),生五子:长管礼分派南安翁山,次管明分派永春、晋江,三管斌分派安溪长卿(今长坑),四管友分派南安岩头(今贵峰),五管智分派安溪龙涓。王审知另有十八世孙弘治,原居福清文藤山,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因舅刘公单丁,奉慈命代舅领军赴浯州(今金门),后安家于金门城内七星街,成为入浯王氏开基祖,其裔孙除定居金门衍播之外,又分派同安、厦门、广东潮汕各地。
  “开闽三王”衍播于泉州的裔孙,历代名人辈出。
  祖籍晋江的王勇,宋真宗咸平五年(1002年)乡试、礼部试、殿试皆名列第一,高中状元,被誉为“名世之才”、“王佐之器”。王勇仁宗朝拜相,为政方严持重,敢陈利害得失, 不计个人恩怨,卒谥“文正”。
  祖籍泉州、移居潮州的王大宝,列为“潮州七贤”之一。宋建炎三年(1129年)榜眼及第,迁礼部侍郎、谏议大夫。
  生于明正德年间的王慎中,晋江安平(今安海)人,自幼聪颖过人,四岁吟诗作对,日诵千言。就学于著名理学家易时中,颇受器重。
  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进士王畿,晋江人,历任教授、国子监博士,学名远扬,问业者众,讲筵满座。著有《四书易经解樗全集》。
  生于元末的王忠孝,惠安沙格人,以刚直耿介,无私无畏著称。其于崇祯元年(1628年)举进士,授户部主事,督运粮饷。崇祯十七年(1644年)清兵入关,南明诸王先后在福建、广东称帝,召忠孝任职,他“审时度势,一再拜辞”,但仍关心抗清复明事业,先后上疏提出匡复政见,并与郑鸿远、 张煌言、郑成功等书札联系,后赴厦门依附郑成功,为军国大事建言,成为郑成功知己。郑成功渡海复台,忠孝留守厦门辅助郑经,复台后备受厚待。遗著后人收集成《王忠孝全集》 12卷。
  明末清初,晋江出了个王命岳,崇祯十二年(1639年) 中举,顺治十二年(1655年)中进士,选庶吉士。时云贵未定,西南抗清势力盘踞,清廷征询用兵之计,命岳提出以“离间计”造成抗清势力矛盾,削弱其力量;用“屯兵制”以守为战,就兵生饷,为清世祖所重,授为工部给事中,并下旨推行。
  明清以后,“开闽三王”裔孙,大量侨居东南亚,与当地人民一道,共同开发南洋群岛,抵抗西方殖民主义者。在菲律宾,近代出现了祖籍南安深坑(一说晋江清濛)移居菲律宾谋生、大力支持菲律宾人民反对西班牙殖民统治的王彬。为表彰其历史贡献,马尼拉市议会将沙克里蒂亚街命名为王彬街,并竖立王彬纪念碑及铜像。在新加坡,知名的王氏裔孙有祖籍同安白礁乡的王友海、王求和、王宗周,他们是早期开发新加坡并开展对沙捞越的货物贸易的华人。他们合力出资购买“勃老恩山”作为“王姓山”,无偿贡献给福建王氏族人居住、种植及营葬,如今成为新加坡“开闽王氏”宗祠的所在地。

知识出处

泉州姓氏堂号

《泉州姓氏堂号》

出版者:福建人民出版社

本书收录姓氏堂号70多个,基本上把本地区的姓氏包容在内。全书的内容,从族源到播迁、再到入闽、入泉,从开基始祖到本地的肇基祖,从建立堂号到建立分堂号的历史过程都比较充分地反映出来。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