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厦门人物:海外篇》 图书
唯一号: 131020020210000674
颗粒名称: 十六画
分类号: K820.8
页数: 4
页码: 310-313
摘要: 本章介绍了福建省厦门市薛姓海外华侨人物的列传等信息。
关键词: 福建 列传 华侨

内容

薛有礼(1851—1906 年)薛有礼,祖籍福建厦门,1851年出生于新加坡。其父薛荣樾, 祖父薛佛记都是马来亚马六甲的土生华侨,是当地福建帮的领袖。 19世纪20年代移居新加坡。薛有礼与兄薛有文就读于英文学校, 后同在汇丰银行任买办。其最小的弟弟薛有福则在清朝海军中服役,1884年在中法马尾海战中牺牲。
  1881年薛有礼辞去银行职务,创办新加坡第一份华文报纸 —《叻报》。该报每日8开6版。内容除本地新闻外,多转载香港、上海报纸电讯。标题多用四字一句,新闻与广告混合编排,均无标点符号,凡文章有“大英”、“大清”、“皇上”等字样时均空一格以示尊敬。《叻报》的出版极受各界重视,东南亚各国政府的公告占了很多篇幅。《助报》一方面向华侨灌输中国传统观念,抨击社会时弊,另一方面呼吁政府严厉制裁吸食鸦片和赌博行为,希望能以舆论改变华侨社会“还猱初启”的状态,树“中国衣冠文物之气《叻报》主笔叫季允,任主笔达40年之久。1906年薛有礼去世,终年55岁。《叻报》由长子薛兆熊接办,1909年转由其侄薛中华接办,1932年停刊,前后长达52年。1892年薛有礼曾被推举为新加坡市议员,但薛辞谢未任。薛武院(生卒年不详)薛武院,字秀岚,出生于福建厦门,幼年在私塾就读。26岁时南渡到荷属西里伯斯的万鸦老埠经商。6年后与其叔父薛文材在新加坡合资经营万益兴经纪行,其后又与友人合创华商银行,担任总理。
  薛武院历任新加坡中华总商会第十五届至十七届(1925— 1929年)正副会长、新加坡南洋华侨中学及道南学校财政、爱同学校副总理、南洋女子学校董事。其对辛亥革命的捐助有上千元之多,亦曾捐助巨资支持云南蔡锷起义。1919年华侨中学倡办时, 捐资2000元,为福建省赈济认捐1500元。当时的一些教育团体及慈善机构也曾得到薛武院的捐助。
  薛芬仕(1883—?)薛芬仕,祖籍同安县仁德里禾山乡庵兜村(今属厦门市郊区),1883年出生于菲律宾马尼拉。其父薛清习12岁时就南渡菲岛谋生,初受雇为店伙,后经商有成。
  薛芬仕7岁时回国入福州鹤龄英华书院,1903年返回菲律宾受聘担任宿务金顺昌号经理。旅居宿务11年间,为首创办中华会所(即宿务中华商会前身)、中华学校、华侨义山、崇华医院及远东俱乐部等。1914年移居马尼拉,任泉益公司协理。1924年创办益华商业有限公司。经营出入口业务。
  1921年2月菲律宾当局强行通过“西文簿记法”,严重损害华侨正当权益,其时薛芬仕任中华商会副会长,与会长李清泉及周实贤总领事数次与菲总督哈里森交涉,遭拒绝,为此,薛芬仕与其他侨领一起领导了长达数年之久的反对“西文簿记法”运动。后终于获胜。
  抗战爆发后,菲律宾侨界成立“华侨援助抗敌委员会”,推选李清泉为主席,薛芬仕及杨启泰为副主席。日寇占领菲岛后,包括薛芬仕在内的42名爱国侨领被关押在菲律宾大学内,经过近一年时间的囚禁,1943年2月薛芬仕等6人方被释放,旋举家避居位于北吕宋附近的富加岛。日窸胁迫其出任伪华侨协会会长,薛芬仕拒不从命。1952年任华侨救国联合会菲律宾地区常务理事。
  薛敏佬(1887—?)薛敏佬,薛芬仕之弟,排行第五,1887年生于马尼拉。6岁回国,入福州鹤龄英华书院。肄业后转赴美国密执安大学专攻法律,1912年获法学士学位。返菲后考取政府律师职,并被华侨善举公所、中华商会聘为法律顾问。凡华侨个人或社团有关法律问题,“皆薛先生是商,皆先生是决如美国入侵菲律宾后,拟辟华侨义山为公路,薛敏佬出庭据理力争,终获胜诉。
  1921年2月,菲律宾议会通过“西文簿记法”案。薛敏佬与吴克诚(晋江人)被马尼拉中华商会等团体推为华侨代表前往美国交涉,他们先后到香港、上海、天津、北京等地进行宣传,呼吁各界人士支持华侨为撤销簿记法而进行抗争。其后,他们又前往美国向参、众两院议长等陈述该法案内容及其苛待华侨的实质, 促使美国出面干涉,将该法案推迟至1923年1月1日实行。后经薛敏佬等据理交涉,该项法案实施日期又推迟至1926年7月,为维护菲律宾华侨正当权益做出贡献。
  1929年,薛敏佬获得上海圣约翰大学赠予的法学博士学位。 翌年,担任菲律宾中兴银行的协理。1937年“芦沟桥事变”后,被选为菲律宾“华侨援助抗敌委员会”委员。1942年1月8日,与其兄薛芬仕等42名爱国侨领被日本占领当局拘押,1943年被释。

知识出处

厦门人物:海外篇

《厦门人物:海外篇》

出版者:鹭江出版社

华侨是历史的产物。在历史长河中,厦门的华侨历史更值得 人们回顾,厦门曾有过不少杰出的华侨人物,既可用来教育厦门 人民及其后代,又可使华侨知道自己的来龙去脉。

阅读

相关地名

厦门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