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厦门人物:海外篇》 图书
唯一号: 131020020210000664
颗粒名称: 五画
分类号: K820.8
页数: 16
页码: 26-41
摘要: 本章介绍了福建省厦门市石、叶、卢、丘姓海外华侨人物的列传等信息。
关键词: 福建 列传 华侨

内容

石炳丰,祖籍厦门,1922年出生于新加坡,少时就读于道南学校。石炳丰在青年时代对于提炼食用植物油深感兴趣,善于观察思考,研究提炼工艺。1946年他注册成立五洲行食油公司,创立小规模食油提炼厂,并且亲自驾车送货沿街推销。1950年石炳丰创办五洲商行,进一步扩大食用植物油的提炼和销售。当时星马一带已有多家同行厂商,竞争激烈。石炳丰分析了本地市场状况,认为只有向外开拓市场,方有自己公司的出路。
  70年代,石炳丰将产品打入非洲市场,供不应求,大受欢迎, 促使他的业务急速扩展。为了能使五洲产品稳定地占领已开拓的非洲市场,石炳丰确定了产品必须遵循的“物美价廉,交货准确”的原则,因此他选择在马来西亚雪兰莪设厂,这个地方盛产棕油子和椰子,原料廉价而充足。同时选购了最现代化的提炼机器,可以24小时不停地生产。石炳丰还兼顾到包装容器的印花装饰,仓库储存以及运输等各个配套环节,相应设立了有关机构。 1976年,注册成立五洲行食油私人有限公司,在不到5年的时间内,配套机构纷纷建立并投入运行,远在英国伦敦和在作为中国吞吐港口的香港,也建立了五洲行包装与发售的子公司。 1980年石炳丰正式成立五洲行(控股)有限公司,将遮布全世界的属下机构纳入控股公司,建立起五洲行集团,其所炼制的各种食油产品,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上独树一帜。
  五洲行集团之总行位于新加坡食物工业区的班丹环道,占地 2英亩,拥有一座4层的行政办公场所,一间现代化的工厂及庞大的储货仓库,及电脑室、化验室和最新式的自动化装油管路。该行的炼油厂位于马来西亚雪兰莪州,占地10英亩。制罐及印花公司,分设于新加坡裕廊工业区及英国。
  石炳丰成功创办了五洲行集团,但他仍为自己未能受到高等教育而遗憾。因此他十分注重子女的教育,将他们培养成专门人才。现在他的长子石重春主持雪兰莪炼油厂,次子石重兴工程师主持香港思霸机构,三子石胜仁化学师主持新加坡裕廊炼油厂总部,四子石重存工商管理学士任伦敦五洲行董事总经理,五子石重荣主持春兴机构的运输与仓库业务,长女石素华主持伦敦分行制罐及销售业务,次女石崇资任控股机构秘书,三女石素情任春兴交通机构执行董事经理,四女石素青任容器印花制罐厂执行董事经理。
  石炳丰自1980年起任新加坡厦门公会第三十届至三十四届主席(1988—1989年)。在新加坡厦门公会成立50周年(1988 年)时,石炳丰主持盛大庆祝金禧大典,并出版金禧纪念特刊,这是厦门公会50年来最有特色的活动。
  石炳丰于1989年7月因病去世,终年67岁。
  叶崇禄(1846—1927 年)叶崇禄,原名叶清池,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出生于同安县嘉禾里狮山村(今属厦门市郊区),家贫年幼失学。1861年只身出洋谋生,到达菲律宾怡朗市,在小店铺里当伙计,节衣缩食稍有积蓄后,自创“捷丰”号杂货店,兼营糖业。由于经营得法, 数年间发展成为资力雄厚的商行,先后在菲律宾各地设立捷丰分行,随着业务的进展,在中国的厦门、上海、香港、宁波等地开设分行,形成捷记系列,如捷发、捷茂、捷胜、捷隆、捷昌、捷顺、捷裕、捷登、捷美、捷德等商号,经营糖业、布业、铸铁、稻米加工、钱庄商行,范围十分广阔,生意曾达日本神户。1897年, 叶崇禄将生意交给胞弟叶清潭经营, 携眷回国。
  叶崇禄返乡后,十分热心教育事业,他曾捐款兴建厦门同文书院校舍,并任该校董事达20年之久,同时还捐助厦门女子公学, 华侨女学经常费,也曾经捐款创办厦门罪犯习艺所。
  1927年,叶崇禄在厦门病逝,终年82岁。
  叶玉堆(生卒年不详)叶玉堆,福建省同安县人,少年时就读于南京暨南学堂,与李光前、何葆仁、林邦彦等同学。后南渡往新加坡,在30年代创设振和公司。抗日战争爆发后,以陈嘉庚为主席的新加坡筹会积极支援祖国抗战,叶玉堆捐献国币10万元,带头捐款报效祖国。
  叶玉堆历任新加坡同安会馆第四届(1939—1940年)建设股委员、第十届(1955—1956年〉、第十三届(1961—1962年)监察委员。
  叶龙团(1888—1959 年)叶龙团,同安县人,1888年生,少时在厦门受私塾教育。17 岁时表现出对商业的浓厚兴趣,开始在厦门香港之间经营小本生意。1905年,舅父黄金狮带他前往新加坡,在其店中委以相当职务。
  1907年被张扶来聘往荷属仙丹埠任万振成号财政职务,因水土不服,数年后返新加坡,稍有积蓄,自创东兴号,经营泰国土产,适逢商业萧条,几年后结束。后转任合发土产营业部主任,又任瑞美树胶营业部主任5年,对于树胶、土产一行甚为内行。
  1922年,叶龙团与友人合资组织茂发公司,经营土产,业务蓬发,获利甚巨,1949年,注册为有限公司。
  叶龙团对于公益、教育事业十分热心,曾任叶氏公会执行委员、福建会馆执行委员、同安会馆董事、同安县同民医院董事、厦门公会监察主任及主席、华侨出入口商公会执委兼财政。
  1959年病逝于新加坡,终年71岁。
  叶清沙(生卒年不详)叶清沙,字师濂,福建省同安县人。20岁时在厦门逊记洋行担任书记,两三年后受聘为春源药材行司理。31岁时自设三春药材行,经营数年后不慎为火灾所毁。叶清沙在36岁时到达新加坡, 任商业簿记工作,为当时的殷商邱国瓦、留鸿石、陈延谦所器重, 一度担任南洋树胶公司书记兼监督,在《新国民日报》(1919-1940 年)任总财政为时甚久,后曾被陈嘉庚聘为《南洋商报》总经理。
  叶道渊(1891—1969 年)叶道渊,字贻哲。祖籍福建省安溪县。农林专家,早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后留学德国,获林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中国农民银行曾以高薪聘为经理,他婉辞不就,毅然接受集美学校董事会邀请,担任集美高级农林学校校长。任职数年中,费尽心力,为学校奠定坚实基础,培育出许多中级农业、林业人才,深得陈嘉庚先生赏识,与集美学校有较深的历史渊源。
  以后历任国立中央大学、浙江大学、广西大学林学系教授兼系主任,培养出一批批高级林业专门人才。他的老师和学生中,有不少后来成为农林界的杰出人才。如德高望重的梁希教授,是他在大学时的老师,与他私交至笃。解放后任中央人民政府林业部部长,直至逝世。又如国民党政府地政部次长汤惠荪,是他的学生,后来在台湾搞“土地改革”,台湾农业经济在此基础上得到发展。
  他在广西大学任教期间因劳累过度,患上肋膜炎症。当时广西大学校长马君武对他的病情十分关切,派遣专人从所在地梧州护送他到广州中山医学院附属医院就医,特请德国医学专家马丁教授为其施行外科手术,割去三根肋骨,才转危为安。虽然经过一段时间疗养,但体力精力已大不如前,不得已乃辞去教职。
  后来应国民党广西省政府之聘,担任省政府农林顾问。抗日战争期间,应邀主持江西省政府公路植树委员会工作。1940年,陈嘉庚先生以南侨总会主席名义回国慰劳视察,两次经过江西泰和 (临时省会所在地),道渊热情接待。有一次,嘉庚先生有意避开官方饮宴,到泰和排田村道渊住所叙旧,道渊招待以闽南地瓜稀饭。
  1942年道渊回闽工作,出任福建省政府农林顾问兼农林公司总经理。1945年当选为国民参政员。在重庆国民参政会上,抨击国民党政府弊政,呼吁澄清吏治,革除弊端;主张联合中国共产党,团结抗日。道渊政见深得参政会秘书长邵力子先生赞许,因而成为肝胆相照的净友。
  抗日战争胜利后,他坚决辞去农林公司总经理职务,回厦门定居。厦门光复不久,前来接收敌伪财产的国民党官员,不少乘机侵吞中饱,贪污受贿。民众对此咸表愤慨。为此,国民党中央组织以闽浙监察使杨亮功为团长的“接受敌伪财产监察团”来厦调查,道渊以国民参政员身份参加该团工作。根据民众揭发检举的材料调查核实,先后弹劾、惩办一批不法官员。不久,该团奉命撤销,未了的工作移交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办理,以致没有彻底完成。
  1947年,国民参政会宣告撤销。道渊由邵力子先生举荐,获国民党中央同意列为立法委员候选人。在各县、市和集美学校校友全力支持下,1948年当选。是年秋即赴南京参加立法院全体委员会议。在南京期间,与邵力子先生过从甚密,两人经常就当时重大的政治经济问题交换意见。道渊所提议案,事先均与邵先生进行研究。当时,人民解放军在取得东北、华北故场重大胜利后正挥师南下。道渊极力支持邵力子先生国共两党举行和平谈判的活动。在立法院休会期间,他返回厦门养病。 1949年初,蒋介石退居幕后,由李宗仁代总统,派出以张治中为团长、邵力子等为团员的代表团到北平谈判,终因蒋介石立场顽固,和谈最终破裂。 人民解放军随即横渡长江,长驱南下。
  道渊此时率眷由厦门前往香港作短暂留待,拟与北平邵先生取得联系后北上。不久,在临时赴新加坡处理事务中旧病复发,只得住新治疗,由于病情反复,而未能实现北上初衷。那时台湾国民党立法院一再电催赴台,均遭道渊拒绝,直到辞世。
  解放后,中央人民政府林业部梁希部长特地写信给道渊留厦的大女儿,探询她父亲的情况,备极关怀。当时任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政务委员的邵力子先生,也多次来信,对道渊断然拒往台湾深加赞许,并希望他在新加坡安心养病,待身体康复后回国,到北京叙旧。道渊晚年心系祖国,时思北上,但终因病情反复至终未能如愿。道渊身在海外,心系家乡,特别关心家乡的教育公益事业,曾捐资修建安溪参山小学校舍,赞助乡里修桥铺路。乐为乡亲纾忧解困。他曾为安溪赤岭蓝溪中学校董会推举为董事长,为该校规划发展蓝图作出了贡献。
  道渊的子女在国外多有所成,长子曾任外轮船长,长孙叶世仁现为加拿大著名医生。长女及女婿留在国内。二女及二女婿均为香港政府医生。三女及三女婿留学美国,三女现在美国研究机关工作,三女婿黄乃强,系国民党元老前教育部长、国史馆馆长黄季陆之子,获得美国物理学博士学位,为美国华裔原子能科学家,现供职于美国国家原子能研究机构。四女及四女婿亦留学美国,四女现任新加坡理工大学教授;四女婿欧进福,获美国经济学博士学位,为新加坡国会议员,原兼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曾领导推广华语运动,卓有成效。现辞去教职,代表新加坡一财团到祖国江苏省主持整片开发区的投资开发工作,为加强中新两国的经济合作,发展两国友好关系做出贡献。
  叶文畎(1896—?)叶文畎,福建省同安县莲花山埔尾村人,1896年出生于家乡, 3岁时丧父辍学,少年时即离乡到厦门一杂货商店习商。15岁时独自搭乘英船抵达新加坡,在老爷宫口顺安烟廊任职,后受到中街汇通行行主石留鸿的赏识重用,但不久染上脚气病,只得辞职返乡调治。次年春痊愈后,被厦门怡兴号店聘为店前买卖手,翌年任莲益得行经理,不久即联合亲友创办莲协利号,经营洋桂及小北货物。正当市场行情看好之际,闽南各地时局险恶,民军蜂起,交通受阻,经营停滞,只得收盘,再次南渡到新加坡,依旧到汇通行任职。后来叶文猷辞职,北上槟榔屿,得到多位亲友的赞助,于是开设建昌公司,经营缅甸土产。1928年,另行组建捷隆公司,叶文吠在该公司中投进巨资,掌握股东大权并兼经理,业务发展顺利。1929年春,叶文吠将公司加以改组,成立捷茂公司, 经营粮油糖及出入口豆类等杂货。1933年,在实吊远开设捷昌分号,并自设载货汽车,兼代理货运业务。
  叶文畎对社会上公益十分热心。1929年任槟城同安金厦公会总理,为祖国济南惨案而在侨胞中发起筹赈活动,获中华民国行政院财务部颁发金质奖章,叶文吠还于1934年、1936年、1937年任公会会长,1938年任主席,同年响应南侨总会号召,任槟城筹赈分会负责人,发动侨胞踊跃捐助祖国抗战,成绩甚佳,获得国民政府奖状。战后,叶文猷对于槟城同安金厦公会的恢复积极奔走呼吁,献力献策,在槟城侨界素有声望。
  叶怡煎(1901—1982 年)叶怡煎,1901年农历10月出生于同安县莲山瓦窑村。少时在家乡读书,勤奋好学。18岁南渡新加坡,在振和商行任职,勤学俭朴,意志刚强,1923年任荣和行经理至1927年,乃与堂叔合创庆和公司,主持业务,经营索络、铁器生意。1931年再和友人合创长利商行。1933年复合创明利公司和耀南有限公司。
  叶怡煎在家乡创办栋佐学校,乐育英才。建造栋佐桥,以利交通,便利农业生产。他为人笃实谦爱,敬业乐群,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历任新加坡马庆和明利等有限公司董事主席,新加坡中华总商会董事,索络铁器公会、中华女中、叶氏公会主席,友竹俱乐部名誉会长,同安会馆副主席、名誉主席等社团要职。1979 年荣膺新加坡总统颁赐公共服务奖章。1982年9月8日逝世,享年81岁。
  叶渚沛(1902— )叶渚沛,1902年出生于菲律宾马尼拉,祖籍同安县嘉禾里 (今厦门市)。1921年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冶金学,毕业后任美国联合碳物研究所和美国中央合金钢公司工程师、美国机器翻砂公司冶金主任。1933年回国,先后任国际设计委员会专门委员,冶金室主任兼重庆炼钢厂厂长,电化冶炼厂总经理。1938年, 协助安排白求恩大夫抵达延安,并为新四军购买作战物资。1944 年赴美考察钢铁工业。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组副组长,经济事物部事务官。
  1950年叶清沛回到中国,出任国家重工业部顾问、中国科学院学术秘书、化工冶金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学部委员,主要著作有:《论强化高炉冶炼过程的基本问题》、《论在中国采用吹氧转炉方法炼钢问题》等,及论文100多篇。
  叶渚沛以其理论指导石景山钢厂三高实验高炉,在炉顶力、风湿、鼓风温度和利用数指标方面首创世界记录。另外在竖炉冻磷和钢渣磷肥等方面的研究,也取得成果,被国际科学界誉为“科学彗星叶振汉(1920—1984 年)叶振汉,1920年4月出生于福建省安溪县。1936年毕业于集美高级师范学校。1938年考入广西大学,曾任校学生会主席、世界语学会主席。毕业后,回到内迁大田县的集美商业学校和安溪集美中学任教,并主编《安溪新报》,宣传“坚持抗战、坚持团结、 坚持进步”的政治主张,1947年4月,在厦门加入中国产党,任闽浙赣边区区委、闽中地委、第二届厦门工委负责人,后去香港及越南堤岸等地执教,曾任堤岸公立福建中学校长。1949年10月担任“归国华侨回闽工作队”队长。返闽后,入福建人民革命大学受训。此后,先后担任福建省新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惠安一中、福州一中、福州二中、福建师范学校副校长、校长等职。1953 年8月,经陈嘉庚提议,调任集美中学校长。1975年,调任集美航海学校党委副书记。1980年任集美航海专科学校校长兼党委副书记,1983年担任该校党委书记,1984年改任顾问,并积极参与筹备集美区工委工作。
  叶振汉历任中国航海学会理事,福建航海学会副理事长,集美校友总会理事长,集美学校首届侨联委员会名誉主席和厦门市政协第四届、第六届委员。1984年6月25日病逝。叶瑞基(1938— )叶瑞基,祖籍同安,1938年出生于印度尼西亚。以叶瑞基家族为主经营的布里奇斯通集团,与日本三井财团联合投资1100万美元合办的布里奇斯轮胎公司,下设多家工厂,是目前印尼最大的轮船公司之一,其产品堪与美国老牌古得异公司出品的轮胎争夺市场。该集团于1976年底与台商联合投资500万美元,创办了日产量150万吨的永吉造纸厂,其产量占印尼国内市场需求量的 34%。1980年6月,还与台商联合投资8000万美元,在苏门答腊建成了年产10万吨的现代化纸浆厂,该集团还经营金矿、铜矿、 金融、森林等行业,80年代布里奇斯通集团在香港创办伟豪财务公司,叶瑞基自任董事主席。
  卢戆章(1854—1928 年)卢戆章,字雪樵,福建省同安县古庄人。1854年出生于家乡。9 岁入学,18岁时应试未中,落第任私塾教师,随后迁居厦门。1875 年南渡新加坡,以半工半读形式专习英文。1879年回到厦门,在鼓浪屿教学为生,教西方人学习厦门话,教本国人学习英语,一度曾应英国传教士马约翰之聘参与《华英字典》的翻译。他在教学之余对汉字拼音很感兴趣,并潜心加以研究。
  当时,厦门一带地方学习语言所用的方法,是教会编制的罗马字拼音。卢戆章对此法详加分析对照,认为不够科学实用,决心创造一种由字母和韵脚合切成音的汉语拼音法。从此他屏弃杂务,苦心钻研长达十年时间,创造出一种全新的汉字拼音方案,名为“中国第一快切音新字母”,1892年,以《一目了然初阶》书名出版。署名闽泉同卢氏戆章,这本“倾毕生汗血之资”的著作,由厦门五崎顶倍文斋刊印,书的封页上有一副对联:“一目了然,男可晓、女可晓, 智否贤愚均可晓;十年辛苦,朝于斯,夕于斯,阴晴寒暑悉于斯。"他在该书的序言中说明,创造切音字的目的,是谋求祖国的富强,但要富强必须提倡科学,普及教育,而汉语拼音化乃是普及教育的最佳办法。在序言中卢蕙章还列举西方各国以及日本文字为例,来证明拼音文字的效用。他还认为切音字和汉字应具有同等地位,可以通过切音学习汉字或代替汉字,同时又认为汉字不应自异于其他国家的拼音文字。是近代中国第一个主张文字国际化的人。
  1893年,卢赣章刊印《新字初阶》,这是《一目了然初阶》的节本,以便推行切音新字的教学,并召集有兴趣的船工、小贩等劳动阶层人物开班学习。据说学习此法,半年时间便能阅读一般文章和写信。数年间,卢慧章的切音新字在闽南风靡一时。1895年,他还在《万国公报》上撰文宣传汉字拼音化。
  1898年,清政府工部虞衡司郎中林辂存回安溪省亲,途经厦门期间,了解到卢戆章切音新字试行效果,认为对于当时推行的新政很有意义,便在回京都后呈请都察院代为上奏光绪皇帝,请求予以采用。同年7月,军机处得到光绪皇帝的批示说:“林辂存奏请用切音一折,着交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调取卢慧章等所著之书,详加考验具奏。”随着新政实施的失败,采用切音新字一事也就束之高阁了。虽然如此,切音新字的流行给卢蕙章带来了很高声誉,日本在台湾总督府聘请他主持总督府学务课,在台三年期间,他分析日文规律,采用汉字偏旁,另创一套有声母25个,韵母102个的切音新方案。1905年,他带着这套新方案进京呈报学部,未获采纳。回厦门时在上海逗留,将该方案略加修改后,交点石斋出版,书名为《中国字母北京切音教科书》,分一、二两册,此外,还出版了《中国新字北京切音合订》、《制字略解列表》等书。
  中华民国成立后,教育部于1913年在北平召开读音统一会, 卢戆章作为福建省代表出席会议,但是他的切音新字方案未能为与会者所接受,会议最终采用了共同议定的注音字母,卢蕙章对此耿耿于怀。时任读音统一会会长的吴稚晖写信安慰他,鼓励他加深研究。 1915年,卢戆章又进一步修订方案,以《中国新字》书名交厦门闽南书局出版,1916年又出版《中华新字国语教科书》、《中华新字漳泉语通俗教科书》,不久又编写出《闽南语注音字典、卢戆章中华新字字母、罗马字字母对照表》。
  1920年,驻扎在漳州的粤军军阀陈炯明收到了吴稚晖推荐卢戆章切音新字的信件,信中说:“闽南欲作文化运动,不可无此君耳!”陈炯明即请卢戆章在漳州南山寺等地方讲授切音新字法。后因时局变化,陈炯明军退出漳州,卢戆章又回到厦门。当地鼓浪屿富绅林尔嘉亦对切音新字深感兴趣,并拟出资支持推广,但因双方在具体问题上未能达成一致而告失败。
  1928年,为推广切音新字方案而终生努力不懈的卢蕙章与世长辞,终年75岁。
  卢玉山(1920— )卢玉山,1920年出生于同安县古庄村。1937年南渡新加坡谋生,先后从事过多种行业,勤奋刻苦,1950年与友人合办绍兴公司,经营布业,善于掌握市场规律,业务鼎盛,被誉为当地布匹出入口商之翘楚。
  卢玉山还热心于社会活动,历任新加坡甘榜格南区联络所管理委员会主席,甘榜格南公民咨询委员会委员,新合兴联谊会名誉会长,南北武术体育会名誉会长,新加坡布业联谊会主席、名誉主席,任新加坡同安会馆第十六届、十七届(1967-1970年)副交际股长,第十八届、十九届福利股长(1971—1974年),第二十届(1975—1976年)财政股长,第二十一届、二十二届、二十三届、二十四届总务股长,第二十五届、二十六届、二十七届(1985—1991年)产业信托委员会委员。
  卢玉山因其对社会公益事业活动的贡献,受到新加坡政府嘉奖,颁赐公共服务勋章(BBM)。
  丘廑竞(1888—1977 年)丘廑竞,原籍漳浦县杜得乡,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出生, 6岁丧父,由其叔婶抚养,后为海澄新境举人丘曾三收养,16岁中秀才,肄业于漳州中学。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年仅19岁的丘廑竞加入中国同盟会,与王金印、周明辉等革命党人在鼓浪屿河仔墘创设阅报社,在厦门传播反清思想。同年,丘与王赴缅甸仰光,参与组织仰光觉民书报社,任评议员,不久后,丘虞竞担任《缅甸公报》经理。
  宣统三年(1911年)丘廑竞回国,继续在漳、厦从事革命活动,1915年加入中华革命党,并任闽南总支部总务部长。在大革命时期,丘与许秀峰、陈章、陈成德等在海澄响应革命,组织国民党海澄临时县党部。1927年4月丘在福州被捕,出狱后担任厦门《民国日报》副经理,1930年担任海沧沧江小学校长。聘请杨章熹、杨新容等进步人士为教师。后丘廑竞被膊任为厦门双十中学小学部主任兼中学教师、总务主任。
  抗日战争时期,丘廑竞先后担任缅华抵制日货委员会委员,缅华救灾总会理事,缅华青年救亡“六联团”(救亡宣传工作团,学生联合会,救亡工作联合会,缅华妇女联合会,店员联合会,缅华总工会)主席,直接领导救亡宣传工作团工作。1941年为纪念 “一 •二八”淞沪抗战9周年,丘组织19个侨团在仰光福建观音亭广场举行盛大纪念会宣传坚持抗日的进步主张,同时以大会主席名义领衔向重庆国民党发出通电,表达了海外侨胞拥护抗日统一战线的愿望。6月,苏德战争爆发,丘廑竞与冯励冬联合发表宣言反对德国法西斯进攻苏联。
  日寇南侵缅甸后,丘廑竞经由陆路回国,在海沧组织海澄归侨产销合作社。抗战结束后,任厦门互惠公司经理。大陆解放后, 历任福建省第二、三届政协委员,厦门市第一、二、三届政协常委,厦门市第一、二、三、五届人民代表,鼓浪屿区人民政府委员,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厦门市委员会副主委,厦门市归国华侨联合会副主席,厦门市郊区侨联主席。
  1977年10月,丘廑竞病逝,享年89岁。

知识出处

厦门人物:海外篇

《厦门人物:海外篇》

出版者:鹭江出版社

华侨是历史的产物。在历史长河中,厦门的华侨历史更值得 人们回顾,厦门曾有过不少杰出的华侨人物,既可用来教育厦门 人民及其后代,又可使华侨知道自己的来龙去脉。

阅读

相关地名

厦门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