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华五百姓氏源流》 图书
唯一号: 131020020210000169
颗粒名称:
分类号: K810.2
页数: 3
页码: 255-257
摘要: 高姓是当今第15大姓。高是发源于今山东的一个古老姓氏。齐太公之后,食采于高,因以为氏。北齐文宣帝赐元景安、元文遥皆为高氏,高隆之本姓徐氏,其父为高氏所养,因从其姓。后燕慕容云之祖和,自云高阳氏之后,故以高为氏。在周朝的齐国,有国、高二公,世代都是齐地位最为崇高的上卿,他们的任命由周天子直接进行,凡是齐国的大小事务,都必须经过他们。由此可见,远在两三千年以前,高氏就已声名响亮,为人熟知,而究其渊源,则又一言难尽。其中子孙最多、繁衍最广的则是源自姜姓以封地为氏的一支。高氏的几支外姓组成分子,亦有确切的文献和资料可稽。
关键词: 《百家姓》 姓氏源流

内容

高姓是当今第15大姓。高是发源于今山东的一个古老姓氏。
  史载:黄帝臣高元做宫室,当为高氏之始。(见《世本》)齐太公之后,食采于高,因以为氏。(见《广韵》)惠公之子公子祁,字子高,其后亦为高氏。盖春秋以后之高氏出于齐也,望出渤海、渔阳、辽东、广陵、河南。(见《通志•氏族略》)北齐文宣帝赐元景安、元文遥皆为高氏,高隆之本姓徐氏,其父为高氏所养,因从其姓。(见《北齐书》)又有高句丽之后。后燕慕容云之祖和,自云高阳氏之后,故以高为氏。(见《魏书》)据《左传》记载:“国子、高子,天子所命,为齐守臣,皆上卿也。”在周朝的齐国,有国、高二公,世代都是齐地位最为崇高的上卿,他们的任命由周天子直接进行,凡是齐国的大小事务,都必须经过他们。
  由此可见,远在两三千年以前,高氏就已声名响亮,为人熟知,而究其渊源,则又一言难尽。因为组成这个大家族的分子,至少在四五支以上,堪称“姓源多歧而其族繁多”。其中子孙最多、繁衍最广的则是源自姜姓以封地为氏的一支。
  据《广韵》的记载,齐太公的第6代孙是齐文公,文公的儿子被封于高(今属河南禹县),人称公子高。公子高的孙子俟就用其祖父的封地名“高”作了自己的姓氏,从此生生不息。后世的高姓人,出自该支的占绝大多数。另据《通志•氏族略》的记载,春秋时,齐惠公的儿子公子祁,字子高,他的后代也用他的字为氏姓了高。这两支高姓子孙不断繁衍播迁,千百年来在今河北沧州、京津一带,辽东、江苏扬州一带及河南等地成了望族。
  若《世本》记载有据,高氏源自黄帝时的大臣高元,则其源就更加久远了。
  高氏的几支外姓组成分子,亦有确切的文献和资料可稽。根据《北齐书》和《魏书》的两段记载,可以知道,在南北朝时期,先后有元氏和徐氏改姓为高,以及鲜卑族慕容氏自称为颛顼帝高阳氏之后而以高为姓,还有高丽族的羽真氏、娄氏进入中国后改为高姓,从而使该姓氏的阵容越来越庞大。
  在我国众多的姓氏之中,以“高”开头的复姓,也为数不少。
  譬如,高车氏、高堂氏、高阳氏、高陵氏等。这些复姓,一开始拥有的人数还是比较多的,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及诸种原因,却日益减少。他们的后裔是否是为了 “省事”而改成了单姓的“高”?史书上虽无明确记载,这种可能性还是存在的。
  发源于山东的的高氏,也跟其他的许多姓氏一样,后来逐渐向四处播迁。移居江南,大约是在唐代末年。当时,黄巢起义,高氏纷纷迁移到南方各地,从而定居下来,在此繁衍发展。
  长久以来,高姓家族可谓人才济济,如汉代有世传鲁《诗》的高嘉、高容、高诩祖孙3人;传《礼书》17篇,历几传而至戴德、戴圣,致使后世言礼者多宗法的高堂生,以及著有《孝经解》,并注《战国策》、《吕氏春秋》、《淮南子》等书籍的学者高诱。
  唐代的高适,不但历任淮南、剑南、西川节度使,显达异常,而且为诗骨力苍老,才思奇纵,与当时的大诗人岑参并称“高岑”;元代的高克恭,是一位博学能文,又善画山水及墨竹的名人;明代的高攀龙,为大儒,曾与顾宪成讲学于东林书院,后因反对魏忠贤而遭捕杀,被迫投水而死;高启,元末明初著名的“北郭十友”之一,曾参加《元史》的编纂,并以雄浑的诗名而著称;嘉靖年间的高武,在我国的传统医学上,久享声誉,他所传的针灸之术,已成为我国医学上极其重要的一个部门;清代的高其佩,在传统画坛上的名气人人皆知,尤其是指画,山水、人物,无不精妙异常,作品人所共珍;还有著名的文学家高鹗,字兰墅,传说《红楼梦》后44回出自他的创作。
  高姓家族,既出过善击筑的勇士高渐离(战国末年燕人),为刺秦王政而不惜流血牺牲;也出过残害忠良的高俅(宋朝)、著名宦官高力士(原为冯姓,后为宦官高延福养子,改姓高)。

知识出处

中华五百姓氏源流

《中华五百姓氏源流》

出版者:武汉大学出版社

本书以中国千古奇书《百家姓》为蓝本,系统地、详细地叙述了姓氏的起源及发展和与之相关的文化、社会现象。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