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华五百姓氏源流》 图书
唯一号: 131020020210000134
颗粒名称:
分类号: K810.2
页数: 3
页码: 211-213
摘要: 宋是我国古老的姓氏之一。宋姓,始见于周代。周代的开国之君周武王,是一位以仁德著称的圣君,他举兵攻伐嗜酒好色、暴虐无道的商纣王,纣王兵败自焚而死。武王君临天下后,以仁德为本,不但没有对前朝的王室“赶尽杀绝”,却为了奉祀商汤,把一大片土地封给了纣的儿子武庚,这就是宋的由来,也是此后我国宋姓的源起。《唐书?宰相世系表》载:“殷王帝乙长子启,周武王封之于宋,三十世至君偃,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很快便被辅政的周公讨平,武庚伏诛,周公继承了武王的仁德,并没有在此时收回这片封地,则将它改封给商汤的另一后裔微子启。宋姓是当代百家大姓中的第22位大姓。
关键词: 《百家姓》 姓氏源流

内容

宋是我国古老的姓氏之一。
  宋姓,始见于周代。周代的开国之君周武王,是一位以仁德著称的圣君,他举兵攻伐嗜酒好色、暴虐无道的商纣王,纣王兵败自焚而死。武王君临天下后,以仁德为本,不但没有对前朝的王室“赶尽杀绝”,却为了奉祀商汤,把一大片土地封给了纣的儿子武庚,这就是宋的由来,也是此后我国宋姓的源起。
  《唐书•宰相世系表》载:“殷王帝乙长子启,周武王封之于宋,三十世至君偃,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不过,宋氏固然源自宋国的公族,却与纣王没有直接的血缘关系,而是纣王长兄微子启的苗裔。周武王去世后,年幼的成王继立,被封于宋地的武庚曾起兵反叛,企图恢复自家的王业。很快便被辅政的周公讨平,武庚伏诛,周公继承了武王的仁德,并没有在此时收回这片封地,则将它改封给商汤的另一后裔微子启。
  这位微子启,是商帝乙的长子,虽然未曾嗣立为君,却素有贤名,其后世千千万万的宋姓中国人,正是他的后裔。
  河南商丘,是当初宋国的都城。也可以说,是宋姓中国人的最早发源地。伴随着宋的兴盛衰败,该姓民众逐渐播迁,进而在现在山西的河东、河北的广平、甘肃的敦煌、陕西的扶风等地,繁衍成了望族,然后再以这些地方为基点,慢慢扩展到了全国各地。
  关于宋氏族人播迁到全国各地的情形,还有以下的具体资料可资参考。
  《中场宋氏族谱序》:“宋出殷商,帝乙之子,周武王有天下,封微子于宋,因氏焉。望出京兆。至宋有哲者,受任丹阳而迁广平……远祖有兄弟七人,长二分北京、江南、山东;三四七同迁吴地瓦去渡,今名宋家埠。五之子元东,派发江西赣州府宁化县土龙坑,瑞金青草潭,生四子,二新恩,三新惠,派传浙江,四新友,派传江南夷陵县。新恩偕黄姓祖恩养,同客于粤东,派衍长乐、永安、公广、惠、潮三府,悉是系焉。传二代,生四子,长仁,元初兵乱,迁兴宁,其子再迁程乡(今嘉应州邑浆),子二同迁嘉应白渡堡。二义、三忠、四信,后裔多居长乐溜沙乡,永安中镇乡。义子二,后居中镇乡,龙川县湖头乡,和平县。忠子三,三子震七,居长乐新塘村,并传永安等处。”《福建莆田县世系考》:“始祖唐丞相璟,字持正,南和光州人。
  玄孙骈,唐咸通六年(公元685年)擢明经,历任福泉观察使,遂寓居莆田,天祐后,避闽王之召,徙晋江。孙铣,太平兴国中,复归莆田,生二子。其后散处乡村,莫可考据。一疑元东一旅,或由莆田迁江西,更迁广东。”《福建通志》:“莆田宋氏,盛于有宋南迁之后,仕宦相承,至明清不衰。”宋氏之组成成分比较单纯。据《五代史》记载,此一时期,曾有过“辰州蛮图南邺"加入之外,就不再有其他血统了。
  宋氏作为中国的一个大姓,加之源远流长,其杰出人士也为数不少。其中较有影响的有战国时楚国的辞赋家宋玉。北宋时,有宋庠、宋祁兄弟,时称“二宋”,尤其是弟弟宋祁,因他填写过“红杏枝头春意闹”的《玉楼春》词,故人称“红杏尚书”。二人原籍安陆(今属湖北),后迁至河南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明清时期,宋氏家族更是人才辈出。明科学家宋应星,江西奉新人;文学家、藏书家宋懋澄,上海人;清朝诗人宋湘,嘉应州(今广东梅州市)人;经学家宋翔凤,江苏长州(今吴县)人。当代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宋庆龄等。
  另外,据史料的记载,在辰州(今湖南黔阳县一带),有所谓蛮酋,也是以宋为姓的。如此看来,宋氏家族并非“一脉单传”,在五代时期,就有外族的加入。
  宋姓是当代百家大姓中的第22位大姓。

知识出处

中华五百姓氏源流

《中华五百姓氏源流》

出版者:武汉大学出版社

本书以中国千古奇书《百家姓》为蓝本,系统地、详细地叙述了姓氏的起源及发展和与之相关的文化、社会现象。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