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华五百姓氏源流》 图书
唯一号: 131020020210000132
颗粒名称:
分类号: K810.2
页数: 3
页码: 208-210
摘要: 戴姓是当代第54大姓,发源于今河南东部一带,主要源流有两支。一支是由戴而来,戴之旧址在今河南民权县东。戴是西周初年的诸侯国,国君姓姬,与周王室同宗。春秋时期,戴国小民弱,因而被邻国宋所覆灭。灭国后的戴国贵族为纪念故国,便相继以国名为姓氏,改姓戴。戴姓的另一支来源,历来的姓氏书都有记载,《元和姓纂》、《姓氏考略》以及《通志?氏族略》、《万姓统谱》等书均一致认为是“宋戴公之后,以谥为姓,望出谯国、广陵,清河”。看来,戴氏的得姓,至少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春秋时代的宋国,爵位为公,其封地最初在今河南的商丘。上述两支戴姓人,以宋戴公的后裔为正宗。戴姓得姓历史悠久,名贤亦有很多。
关键词: 《百家姓》 姓氏源流

内容

戴姓是当代第54大姓,发源于今河南东部一带,主要源流有两支。一支是由戴而来,戴之旧址在今河南民权县东。戴是西周初年的诸侯国,国君姓姬,与周王室同宗。春秋时期,戴国小民弱,因而被邻国宋所覆灭。灭国后的戴国贵族为纪念故国,便相继以国名为姓氏,改姓戴。
  戴姓的另一支来源,历来的姓氏书都有记载,《元和姓纂》、《姓氏考略》以及《通志•氏族略》、《万姓统谱》等书均一致认为是“宋戴公之后,以谥为姓,望出谯国、广陵,清河”。看来,戴氏的得姓,至少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春秋时代的宋国,爵位为公,其封地最初在今河南的商丘。有段时间,曾扩展至江苏铜山一带。由于有了这一扩展,所以该姓的活动范围比较广阔。根据考证,以戴为姓的宋国后裔,就主要繁衍于今江苏境内长江以北的广陵一带。广陵,就是现在的扬州。
  当然,依《元和姓纂》诸书的记载,四川和河北一带的戴姓人家,也为数不少。不过,除了汉代的大小二戴(即戴德、戴圣)之外,后世戴氏的表现似乎是南方胜于北方。
  在宋国,戴氏的先人,曾是一个德高望重的公族,曾与武、宣、穆、庄等姓平起平坐。这一点,在清代名儒戴震的族谱上有着详尽的记载:“戴之先,子姓,至春秋时,宋有戴、武、宣、穆、庄之族,戴氏之称,缘以戴族,颜师古注《史游急就篇》云,戴公生公子文,遂称戴氏是也。前代治谱牒者,不知有公子文,而承武公宣公,下及书传所有公卿名人,悉牵引联采,且于武公注云,官至司徒,则不解宋以武公废司徒之语矣。于宣公注云,始以王父谥为姓,则不解字族之辨,锡(赐)姓之义矣……”如此看来,戴氏的得姓,是始自宋戴公的儿子宋子文,并且跟武、宣、穆、庄等姓谊属兄弟,“三千年前是一家”,统统都是古代圣君商汤的后裔。
  上述两支戴姓人,以宋戴公的后裔为正宗。数传至戴云升时,由宋迁居谯郡亳州(今安徽亳州),之后,世代留居于此,以“谯郡”为郡望。约在两晋之际,戴姓人中的一支为避乱由亳南迁,渡江至广陵(今江苏扬州),称“广陵”戴氏。另有一些人居住在今山东半岛某地,因这里原是齐国故地,有济水与黄河交汇,这支戴姓人又以“济会”为郡望。至于居住在今山东临清一带的人,则以“清河”为郡望。
  另外,根据宋代学者戴植撰写的《鼠璞》一书,可知后来的殷氏之中,也有以戴为姓的。书中载:“殷氏有改为戴者,以义改也。”所谓“以义改”,指的并不是两个姓氏在字义上的相通,而是指他们系出一源。众所周知,殷姓也跟戴氏一样,是源自殷商的开国之主商汤。后世有殷姓之人由于某种缘故而改姓为戴,当是顺理成章之事。
  商汤这一支以戴为姓的后代,还有一个值得引以为荣的特征,那就是他们在血统上比较单纯。推来算去,他们只有一个共同的祖源。就是说,戴姓还没有被外姓外族冒用的记录。
  戴姓得姓历史悠久,名贤亦有很多。除“大戴”、“小戴”外,还有晋文学家戴逵,唐诗人戴叔伦、画家戴嵩,宋诗人戴复古,元文学家戴表元、诗人戴良,明画家戴进,清思想家戴震、画家戴本孝、戴熙、文学家戴第元、史学家戴名世等等。

知识出处

中华五百姓氏源流

《中华五百姓氏源流》

出版者:武汉大学出版社

本书以中国千古奇书《百家姓》为蓝本,系统地、详细地叙述了姓氏的起源及发展和与之相关的文化、社会现象。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