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华五百姓氏源流》 图书
唯一号: 131020020210000106
颗粒名称:
分类号: K810.2
页数: 3
页码: 180-182
摘要: 余姓望出新安,即今安徽歙县(徽城镇),是由先人的字演变而来的姓。《通志?氏族略?以名为氏》中有这样的记载:“秦由余之后,世居歙州,为新安大族,望出下邳,吴兴。”即可说明余姓源于新安。其祖先原为晋人,逃亡入西戎。初在西戎任职,后转入秦。当时,秦作为众多的诸侯分封国之一,其地位并不显要。到秦穆公时,重用了这位投奔秦的由余,任为上卿。由余帮助秦穆公谋划攻伐西戎之策,最后灭国十二,拓地千里,而称霸西戎。这位曾为秦国后来的富强、统一天下奠定基础的由余,即成为余姓的始祖。《元和姓纂》载:"由余子之后,以国为姓,代居歙州。这样看来,余姓的始祖由余,也应当是余氏的始祖。余姓在百家大姓中排名第51位。
关键词: 《百家姓》 姓氏源流

内容

余姓望出新安,即今安徽歙县(徽城镇),是由先人的字演变而来的姓。
  《通志•氏族略•以名为氏》中有这样的记载:“秦由余之后,世居歙州,为新安大族,望出下邳,吴兴。”即可说明余姓源于新安。
  余姓始祖,传为秦时的由余。由余,何许人也?他是春秋时秦国的大夫,也作繇余。其祖先原为晋人,逃亡入西戎。初在西戎任职,后转入秦。当时,秦作为众多的诸侯分封国之一,其地位并不显要。到秦穆公时,重用了这位投奔秦的由余,任为上卿。
  由余帮助秦穆公谋划攻伐西戎之策,最后灭国十二,拓地千里,而称霸西戎。这位曾为秦国后来的富强、统一天下奠定基础的由余,即成为余姓的始祖。
  在中国姓氏中,“余”与“余”只是一笔之差,且读音也不尽相同。其实,作为姓氏来讲,它们在姓源和读音上,还是有着密切的关系的呢!据明代学者杨慎考证,“余”是“余”的讹音,“余”是从“舍”字省略而来,当读“蛇”,但后来却读成了 “鱼”。从而得出结论说:“今人姓有此而妄写作余,此不通晓说文而自作聪明者,余字从舍看,舍与蛇近,则禅遮之切为正音矣,五代宋初人,自称曰沙家,即余家之近声可证,而赊字从余,亦可知也。”清代学者张潢在《姓氏五书》中也谈及此事,他说:“古有余写余,余之转音为禅遮切,音蛇,今人妄作余,非也。”由此可见,“余”字应读作“蛇”音,而“余”姓则来自“余”姓,两姓本同出于一源。
  《元和姓纂》载:"由余子之后,以国为姓,代居歙州。”《姓苑》也载:“余,南昌郡人,今新安有之。”从他们各自的繁衍之地,都是望出新安,即今安徽的歙县一带,也再次证明“余”、“余”同出一源。虽余姓人氏,最早出现于江西南昌,但江西与安徽是邻居之地,正是他们从安徽新安后来逐渐繁衍至江西南昌的,且在迁徙之中,由于种种原因将“余”变成了 “余”。
  这样看来,余姓的始祖由余,也应当是余氏的始祖。
  余氏的南迁,是在唐代以后。因为余氏始祖由余为秦穆公上卿,而当时的秦地,大致相当于今甘肃、陇西一带。也就是说,余氏的最初源地在北方,是后来由北方逐渐迁居江南的,这样,才使余姓在南方和北方,同时得以繁衍滋生。
  不过,要特别说明的是在余姓南迁江南之后,也有余姓迁徙至北方。因为北方并无余姓,余姓转为余姓,是发生在江南的事。
  在这之后,有不少余姓人氏北上定居,使得北方才有了余姓之人。
  唐之后,余姓大批南迁,到宋时,在今福建已成为当地盛族之一,并涌现出不少名人。《闽南旧志》有载:“两宋以上,余姓无显者,自斯而降,则莆田、仙游、安溪、漳州等地多余姓,其族蕃衍,盖已盛矣。”余姓在福建的繁衍滋生,为后来移台奠定了基础。据台湾姓氏资料记载,余氏先人由福建移台,发生在清朝初年。而且,这支余氏先人的前祖,就是由北方南迁来的。他们在宋代时,久居下邳的黄河之南,以后南迁入闽,移居安溪县长埔乡来苏里,其后代子孙于清时渡海入台,成为台湾的余氏先祖。
  余氏名人,除余氏先祖由余显达于春秋时期的秦国之外,直到唐宋时期,才有几位名人传名于世。比较有名的是宋时的余靖,在范仲淹被贬时,谏官御史都不敢言,他却上书反对,也被贬逐,由此知名,同欧阳修、王素、蔡襄并称“四谏”。他三次使辽,通晓契丹语,并作有《蕃语诗》,后官至工部尚书。广州建有“八贤堂”,他被尊为八贤之一。
  其后,有南宋大臣余玠,元代监察御史余阙,明代四川按察使余珊,清代经学家余萧客,当代政治家余秋里、余立金,戏剧家余叔岩等,这些余姓名人提高了余姓的知名度。
  余姓在百家大姓中排名第51位。

知识出处

中华五百姓氏源流

《中华五百姓氏源流》

出版者:武汉大学出版社

本书以中国千古奇书《百家姓》为蓝本,系统地、详细地叙述了姓氏的起源及发展和与之相关的文化、社会现象。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