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华五百姓氏源流》 图书
唯一号: 131020020210000038
颗粒名称:
分类号: K810.2
页数: 3
页码: 90-92
摘要: 吕,就字义讲,是“脊骨”的意思,使用时多引申为重要。《辞海》对吕字的解释,便引用了《说文》中吕姓始祖大岳的典故。吕氏得姓,要早于其他一般诸姓,可以追溯到四千二百多年前。因为他是极为重要的栋梁之臣,故后来被封为吕侯。于是,其子孙后代,皆以吕为姓。这是众所周知的人物。而轩辕氏一支的人数则日渐减少,所占比例也就越来越小。北宋时,避乱南迁的吕氏先后居住于今安徽、江苏、浙江境内。大陆吕姓迁居台湾的,正是由福建漳州繁衍至泉州和广东的这一支。庄襄王卒,秦王政年幼即位,吕不韦继任相国,政称其为"仲父”。吕姓人是当代中国的第40大姓。
关键词: 《百家姓》 姓氏源流

内容

吕,就字义讲,是“脊骨”的意思,使用时多引申为重要。
  《辞海》对吕字的解释,便引用了《说文》中吕姓始祖大岳的典故。
  吕氏得姓,要早于其他一般诸姓,可以追溯到四千二百多年前。
  史载:“昔太岳为禹心吕之臣,故封吕侯。”(见《说文》)这位吕侯太岳,据《元和姓纂》介绍,他为炎帝姜姓之后,是圣君大禹的“心吕之臣”。因为他是极为重要的栋梁之臣,故后来被封为吕侯。于是,其子孙后代,皆以吕为姓。吕侯太岳,就成为中国吕姓的始祖。
  《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载:“吕氏,姜姓,侯爵,炎帝之后也,虞夏之际,受封为诸侯。”同时,有一位姜姓吕氏,名望,即吕尚,又名姜子牙。这是众所周知的人物。他80岁遇周文王,辅助武王灭商有功,封于齐,成为齐国始祖。有太公之称,又俗称姜太公。因为吕姓是炎帝神农的后裔,所以,吕尚既有姜姓,名姜太公、姜子牙,又有吕姓,名吕尚。
  由此看出,吕姓有两个主要渊源,一是神农氏之后,一是轩辕氏之后,不过,在几千年的繁衍滋生之中,神农氏这一支繁衍昌盛,发展为较强的一支,族大支繁,现在的吕姓几乎都是其后裔。而轩辕氏一支的人数则日渐减少,所占比例也就越来越小。
  《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中又载:“晋有吕氏,出于魏氏。”“又后魏有比丘氏改为吕氏。”说历史上还有不少他姓,因为多种原因而改为吕姓。晋时的魏氏,后魏的比丘氏,后周的俟吕陵氏,在定居中原之后,大都先后改姓为吕,在吕姓的发展中又增加了一支姓源。
  吕姓的源地,在今河南省南阳以西一带。当时,作为一个封地,建立了吕国。至春秋初年,为楚所灭。
  吕姓后世,原居中原。大批南下,是宋代前后的事了。第一个吕姓人氏迁至福建的是吕惠卿。吕惠卿首迁福建泉州青阳镇(今晋江县),并在北宋时成为王安石变法的得力助手,参加制定青苗、均输等法。
  北宋时,避乱南迁的吕氏先后居住于今安徽、江苏、浙江境内。宋代哲学家、文学家吕祖谦就曾由世居地淮南泰州,徙居浙江金华,吕祖谦之后代,又由浙江移居贵州,再由贵州迁居福建漳州,后又从漳州繁衍至泉州,并有一部分移居广东。大陆吕姓迁居台湾的,正是由福建漳州繁衍至泉州和广东的这一支。
  吕氏得姓甚早,所以四千多年来,出现了不少名人。
  周初的吕姓名人吕尚,即姜太公,辅佐武王伐纣而得天下,后世传有《太公兵法》。
  战国末年,吕氏中出现了一位大商人,即吕不韦。原为阳翟(今河南禹县)人,在赵都邯郸遇见入质于赵的秦公子异人(后改名子楚),认为“奇货可居”,游说华阳夫人,立为太子。子楚继位(即庄襄王),被委为相国。庄襄王卒,秦王政年幼即位,吕不韦继任相国,政称其为"仲父”。有《吕氏春秋》26篇。这位秦始皇仲父的吕不韦,成了中国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
  汉高祖刘邦之妻,姓吕名雉字娥姁,亦即后世的吕后。高祖死,吕后专权,刘家的天下,几为吕姓所夺。
  三国时的大将吕蒙,曾随周瑜大破曹操于赤壁。他接受孙权劝告,多读史书、兵书,鲁肃见他,称其“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
  宋以后,吕姓更不乏名人。被太宗称为“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的大臣吕端;三次任为宰相,以敢言著称的吕蒙正;独当国政的大臣吕公著;南宋诗人吕本中;开浙东学派先声的吕祖谦,都曾使吕姓光芒再现。
  吕姓人是当代中国的第40大姓。

知识出处

中华五百姓氏源流

《中华五百姓氏源流》

出版者:武汉大学出版社

本书以中国千古奇书《百家姓》为蓝本,系统地、详细地叙述了姓氏的起源及发展和与之相关的文化、社会现象。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