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安市雷氏志》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3758
颗粒名称:
页数: 2
页码: 1-2

内容

《福安市雷氏志》在主编雷卫平和雷氏宗人的共同努力下,终于编成定稿,即将印刷发行,这不仅是福安雷姓宗亲的大事,也是畲族的大事和福安地方文化史上的大事,可喜可贺。
  福安市位于福建省东北部,地处鹫峰山脉东南坡,太姥山脉西部、洞宫山脉南部延伸部分,南接三沙湾,早在四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境内就有古越先民在此繁衍生息。《禹贡》称境内为扬州地,周为七闽地域,秦属闽中郡,汉初隶属闽越国,汉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属冶县,东汉为会稽南郡地,三国属吴国建安郡东安县地,晋代以后分别为温麻县、罗江县、原丰县、闽县、长溪县地。福安是一块美好祥和的土地,在还没建立县一级政权的唐代就出过“文章破八闽天荒”的开闽进士薛令之,唐肃宗赐其乡为廉村;建县之际宋理宗直书“敷赐五福,以安一县”以敕,取县名为“福安”。福安市地灵人杰,向以风雅名重海内,人物多以廉节忠义,名垂简册。
  千百年来,在福安这片美丽祥和的土地上聚集了三百多个族姓,其中人口在千人以上的姓氏有69个,万人以上的姓氏有16个,福安雷姓人口居全市第七位。关于雷姓的渊源有多种说法,择其要者有三说:一是出自炎帝神农氏的九世孙方雷之后,以国名为氏;二是出自黄帝名臣雷公,其后以祖名为氏;三是出自他族改姓。经过漫长岁月的大浪淘沙、浸泡冲洗之后,现在若不借助谱牒,已经很难区分出彼此了。雷姓先民最初是以中原为其繁衍地,到东汉、三国时期相继出现了雷义、雷同等著名人物。此后,雷姓先民迁到了楚汉之间(今江西、湖北、安徽、四川等地)。晋代,雷姓成了江西望族,史称“豫章望族”。此后雷姓先民不断向南、北方向辗转迁徙,其中,豫章人雷焕的后裔中有一支迁到了冯翊(今陕西省大荔),后来发展成为当地一大名门望族,于是雷姓以“冯翊”为郡望、堂号,福安雷姓谱牒记载亦然。福安雷姓宗人的民族取向为畲族。相传唐代就有雷姓先民迁入境内,谱牒确切记载的时间为明初。雷姓进入福安的支派较多,由于年代久远和以往谱牒多秘不示人,各支派只重记载本支世系传承,很少族际相互间的稽核交流,更疏于全邑雷氏谱牒的汇纂,所以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氏族源头和行第记载。二00五年宗人基于族际交往的强烈愿望,决心启动《福安市雷氏志》编纂工作,十年来遍阅各村谱牒,经过综合稽核总纂,始有今日《福安市雷氏志》出版盛举。编纂出版《福安市雷氏志》既是传承弘扬雷姓文化,加强族群团结合作的需要,也是抢救与发展畲族文化工作的延续,客观上还为将来时机成熟时编纂一邑雷氏联谱做铺垫,可谓一举多得,众美皆备。
  姓氏是血统、家族的标志,是人际互动和交往的标识和符号,姓氏还承载着一个族群的演进史和民族宗教文化认同信息;姓氏冠于名字之前构成姓名,对一个或几个村落同姓居民历史的不间断记录便是族谱。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和坚持不间断编纂谱牒的国家,孙中山先生说:“族谱记述的中华民族由宗族的大团结,扩大到民族的大团结,这是中国人特有的良好传统观念。”习近平总书记于一九九七年八月在福建工作期间为《闽东畲族志》题写了“一族信史承前启后,六姓新篇继往开来”十六个字。为什么说中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血浓于水,就是因为中国人大部分是血亲,体现了同一宗族的认同感、亲和性;崇尚和膜拜祖宗是我国几千年形成的传统,这一传统通过不断地修纂族谱,记载先人,无形中在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国家统一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通过历代修编宗谱、联络宗人等活动产生的姓氏文化更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纽带。编修雷氏志,深入探索和研究雷姓文化,不仅具有地方历史文化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相信随着《福安市雷氏志》的出版发行,将促进宗人和睦,民族团结,引导宗亲报本思源,慎终追远,同心同德,共绘福安市民族发展宏图。
  是为序。

知识出处

福安市雷氏志

《福安市雷氏志》

本书从福安市雷氏千百年来,在福安这片美丽祥和的土地上聚集了三百多个族姓,其中人口在千人以上的姓氏有69个,万人以上的姓氏有16个,福安雷姓人口居全市第七位。全志分设迁徙聚居、谱牒、宗祠、传统文化、人物、文献辑录等六个章;各章节内容横排竖写,以记述历史和现状为主。

阅读

相关人物

雷逢德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