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南桥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浦城县志》
唯一号: 130835020220000337
作品名称: 水南桥
其他名称: 南浦桥
文件路径: 1308/01/object/PDF/130810020220000010/001
起始页: 0637.pdf
分类: 建筑
创建时间: 宋隆兴元年(1163)
分类号: U448
主题词: 桥-建筑设计

作品简介

水南桥原名南浦桥。位于城南,横跨南浦溪,东接皇华山路,南连水南乡。宋隆兴元年(1163),权县事上官端仪(邵武人)肇建,称县南桥,又称上官桥。淳熙(1174~1189年)再修,元毁于兵。明洪武九年(1376)再造,以架木为梁,上盖桥屋。经成化四年(1468)邑人黄梦珪,正德七年(1512)知县孙懋,嘉靖三十六年(1557)邑人真庆、周瑊、万历二十年(1592)邑绅徐唯贤等先后4次整修,桥益生色,桥南有绿波亭,倒影水中,波光粼粼,形成以南浦桥为中心,与周围景物相掩映的风景区——南浦绿波,时为浦城八景之一。清乾隆五年(1740)及乾隆四十七年两次修整,至嘉庆五年(1800)因大水,桥圮,次年曾建木桥,不久即圮。嘉庆十六年,闽浙总督汪志伊相度视察南浦桥旧址,认为桥正对县城南门,犹如箭射人胸,且桥在南门之东,亦非收东来水势之道,若欲重建此桥必须移在南门西首十丈以外。是年,祝徐氏拼全力捐修全城后,勉嘱其子祝昌泰捐钱二万多缗,在南门西首13丈外建浮桥,更名南浦新桥。长64丈多,宽5丈8尺,费时6个月,当年落成。建桥同时,疏去南浦溪中流乱石,使上自白云潭下至登瀛门无一陂坝。又设绿波渡船2艘,以备缓急。但每当春水暴涨,夏雨滂沱,浮桥解而避之,交通阻断。数年后,太学生邵金荣倾家资呈请在旧址(即正对南门处)建石桥,石墩建成后,因资金不足而中止。至道光二十七年(1847),知县周培到任,看到石墩基址屹立,捐廉倡建,城乡豪绅踊跃乐捐。次年12月全桥告成,长82丈多,宽4.4丈。墩半从旧,屋则从新,雕梁画栋,五色斑斓,与碧草绿波相映。太平军攻城,守城官吏派人用扫帚蘸煤油,毁桥断兵。同治(1862~1874年)初,就旧墩架木为桥。光绪四年(1878)夏大水,石墩被冲塌。詹、徐、季三姓出资在祝氏建桥处构造浮桥,并仍用祝氏铁缆。民国24年秋,南浦桥、万安桥的桥产由财务委员会接收管理。民国31年6月,浮桥冲毁。9月,组织重建南浦桥委员会,内设总务、工务、劝募三组。10月15日,成立南浦,仁寿两桥桥产管理委员会。重建后南浦桥仍为浮桥。1955年,在旧址建石墩木板桥,两石墩之中加木架撑,可通汽车。同时,将真武殿凉亭移至桥南,称绿波亭。1959年,在桥北建1座木结构的拱门式的城楼。1966年桥更换大梁及桥板。1981年,改建为钢筋水泥结构的双曲拱桥,桥高8.8米,长135米,宽4.5米,为行人亭桥。桥两侧设长木椅,还有凸出站台各7个。称为水南游览桥。

知识出处

浦城县志

《浦城县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本书系统地记述了浦城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历史和现状,实事求是地记述了浦城县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巨变,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全部过程,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