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张彦辅赴阙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朱熹诗选365鉴赏》
唯一号: 130835020210000737
作品名称: 送张彦辅赴阙
文件路径: 1308/01/object/PDF/130810020210000020/001
起始页: 0234.pdf
责任者: 朱熹
分类: 文学
分类号: I222.744
主题词: 古体诗-中国-古代

作品简介

背景 此诗写于乾道四年(1168)前后,朱熹当年39岁。这是张彦辅奉诏入都奏事时朱熹给他的送别诗。在此之前,朱熹于隆兴元年入对垂拱殿时,曾向孝宗皇帝进言:“君父之仇不共戴天,今日所当为者,非战无以复仇,非守无以致胜。”“先王制御夷狄之道,其本不在威强,而在乎德业;其备不在边境,而在乎朝廷;其具不在兵食,而在乎纪纲。”诗中表露了朱熹当时的政治主张。本次张彦辅入都,朱熹以其入对的经验告诫他,除了光复中原的大是大非问题必须陈述外,要避开皇帝不乐意听甚至反感的敏感事情。 浅析 全诗结构分为四层:第一层(前头五言四句):点题,写张彦辅匆匆准备入京拜见皇帝,朱熹为他殷勤送别的场面。第二层(五、六句):写张彦辅入都进谏,准备充分,胸有成竹。第三层(第七到第十句):劝张彦辅向皇上进谏时要抓住要害,劝说天子把“修政攘夷”作为“中兴”的起点,不该说的别说。第四层(最后六句):进一步陈明皇帝“深仁大义”与整饬“朝纲”、“军律”的必要性和好处,认为做到这些则边境安宁,国泰民安指日可待;并祝张彦辅老朋友一马当先,带头为收复中原建功立业。朱熹的观点正确与否另当别论,但他志在恢复中原的赤诚于此可见。

知识出处

朱熹诗选365鉴赏

《朱熹诗选365鉴赏》

出版者: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

本书选取朱熹不同时期的365首诗作进行了注释、浅析和背景介绍。注释部分对那些难懂的文言词语、特殊句法,作了通俗的解释。浅析部分把诗作同情节、人物和朱熹创作的视角综合成一个整体进行鉴赏。全书还按朱熹创作的时间顺序进行了编排,交待了创作的历史背景,该书是普及性的大众传媒选本,又是别具学术风格的诗学专著。

阅读

相关人物

朱熹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