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张魏公墓下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朱熹诗选365鉴赏》
唯一号: 130835020210000725
作品名称: 拜张魏公墓下
文件路径: 1308/01/object/PDF/130810020210000020/001
起始页: 0209.pdf
责任者: 朱熹
分类: 文学
分类号: I222.744
主题词: 古体诗-中国-古代

作品简介

背景 此诗为乾道三年(1167)丁亥冬,朱熹偕林择之、范伯崇同往潭州访张拭时同游南岳衡山,同时祭扫了张浚的墓,并写下了这首诗。张浚(魏公)是宋著名的抗金将领、张拭的父亲,隆兴年间为右相。隆兴元年,由于胡昉、杨由义使金困辱而归,首鼠两端的赵昚又倾向主战。是年十二月,除汤思退为左相,汤依仗太上皇赵构的支持,鼓吹和议,朝中大臣形成和战殊途,两宫异议的局面。不久,主和派向张浚发起了一连串的进攻:先是王之望、龙大渊秉承汤思退意旨,诬奏张浚淮上军工毫无准备,接着主和派淮东总领洪适奏论张浚筑城耗资国用,汤的心腹严穑又诬陷张浚“拒命跋扈”,使赵昚终于下诏罢张浚江淮都督府。隆兴二年四月,汤思退罢相去朝,淮上抗金设施全部撤销。六月,赵昚命虞允文放弃唐、邓二州。七月以后。海、乡四撤戍。张浚一生为国效命沙场,在垂暮之年仍不免受谗被黜,凄惶离朝归长沙。是年八月二十八日途经余干时病卒。临死前,他异常悲愤地对张栻、张构二子说:“吾尝相国家,不能恢复中原,尽雪祖宗之耻,不欲归葬先人墓左,即死葬我衡山足矣。”朱熹是年九月闻讯赶到豫章,在舟中哭拜了张浚的亡灵,然后从豫章护送灵柩到丰城而别。乾道三年再次哭拜于其墓下,表现了朱熹对张浚崇高节操的无限敬仰。 浅析 这首诗热情歌颂张浚一生坚持抗金、维护国家安宁的丰功伟绩,表现了朱熹杖屦崇高节操的无限景仰,对投降派祸国殃民的劣迹表示无比愤慨,同时也表现了他对国家民族前途的忧虑。在艺术手法上,全诗大开大合,融叙事、议论、抒情于一炉,感情慷慨激昂,风格沉郁苍凉,为南宋诗坛上不可多得的佳作。

知识出处

朱熹诗选365鉴赏

《朱熹诗选365鉴赏》

出版者: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

本书选取朱熹不同时期的365首诗作进行了注释、浅析和背景介绍。注释部分对那些难懂的文言词语、特殊句法,作了通俗的解释。浅析部分把诗作同情节、人物和朱熹创作的视角综合成一个整体进行鉴赏。全书还按朱熹创作的时间顺序进行了编排,交待了创作的历史背景,该书是普及性的大众传媒选本,又是别具学术风格的诗学专著。

阅读

相关人物

朱熹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