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西林可师二首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朱熹诗选365鉴赏》
唯一号: 130835020210000683
作品名称: 示西林可师二首
文件路径: 1308/01/object/PDF/130810020210000020/001
起始页: 0142.pdf
责任者: 朱熹
分类: 文学
分类号: I222.744
主题词: 古体诗-中国-古代

作品简介

背景 上述三首诗写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壬午三月,原载于《朱文公文集》卷二。绍兴三十一年七月,李侗提出要向朱熹讲论“应事洒脱”之理。时逢金主完颜亮南侵,主战派张浚被秦桧党羽论罢废居十年,又遭汤思退的沮抑,到绍兴三十一年十一月才被起判建康。可等他从长沙赶到建康时,金军已卷旗北退。此事证明了朱熹说“朝廷终不听用”张浚是很有预见的。经过完颜亮南侵事变的冲击,朱熹更深感自已远未达到李侗说的“应事洒脱”境界,到绍兴三十二年正月,朱熹到建安拜见李侗,并陪同他一起回延平,又住在西林院面受师教一直到三月底,这首诗当为此间所题。 浅析 此诗的背景同上首。朱熹感到惕然终未有闻正是一种强烈的“恐闻”情绪,是对自己缺少“应事洒脱”的反省。从诗中可以看出,朱熹在道出儒家以包罗万有之心的思想,同时也暴露出他心底的禅根犹未斩断的感慨心情。

知识出处

朱熹诗选365鉴赏

《朱熹诗选365鉴赏》

出版者: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

本书选取朱熹不同时期的365首诗作进行了注释、浅析和背景介绍。注释部分对那些难懂的文言词语、特殊句法,作了通俗的解释。浅析部分把诗作同情节、人物和朱熹创作的视角综合成一个整体进行鉴赏。全书还按朱熹创作的时间顺序进行了编排,交待了创作的历史背景,该书是普及性的大众传媒选本,又是别具学术风格的诗学专著。

阅读

相关人物

朱熹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