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事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朱熹诗选365鉴赏》
唯一号: 130835020210000682
作品名称: 感事
文件路径: 1308/01/object/PDF/130810020210000020/001
起始页: 0140.pdf
责任者: 朱熹
分类: 文学
分类号: I222.744
主题词: 古体诗-中国-古代

作品简介

背景 这首诗约写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壬午初。新君即位后,任用了张浚等抗金名将。就在上一年的十一月底,金主完颜亮被其部属所杀,宋军取得了采石大捷后,东路宋军趁胜收复了两淮州郡;中路抗金义军和耿京起义军配合官军也收复了大片的国土,整个战场形势对宋军极为有利。但朝廷很快又撤换了张浚。朱熹受此形势的影响,乃赋此诗,抒发他志在恢复中原的心愿。需要说明的是:朱熹一生在对金的问题上有三个阶段:即坚决主战、战守合一和主守阶段。孝宗继位之初,他应诏上封事,积极主张北伐。但随着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和南宋的虚弱,他转而认为不可贸然出兵,而是应先自强,即战守合一。后来,他根据国内外形势和国力以及民族间的矛盾现状,他的观点趋于主守。从诗中可以看出,这时朱熹的观点主要还是主张战守合一的。 浅析 该诗以叙事和抒发感情相结合。诗的头两句叙述听到淮南大捷金兵逃窜的喜讯以及金兵逃窜的狼狈之状。三、四句表示对为国捐躯的将士们尊敬和赞美。指出国家的中兴、励志匡复中原的宏图,还要倚靠朝廷卧薪尝胆。五、六两句提出自己对克敌制胜方略的建议。认为打败敌人,振兴宋室的根本办法不是靠战争,而是靠朝廷的整饬纪纲。结尾两句诗中形容自己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因金兵屡屡南侵,自己欲立志报国而又束手无策的焦虑心情。

知识出处

朱熹诗选365鉴赏

《朱熹诗选365鉴赏》

出版者: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

本书选取朱熹不同时期的365首诗作进行了注释、浅析和背景介绍。注释部分对那些难懂的文言词语、特殊句法,作了通俗的解释。浅析部分把诗作同情节、人物和朱熹创作的视角综合成一个整体进行鉴赏。全书还按朱熹创作的时间顺序进行了编排,交待了创作的历史背景,该书是普及性的大众传媒选本,又是别具学术风格的诗学专著。

阅读

相关人物

朱熹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