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术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朱熹诗选365鉴赏》
唯一号: 130835020210000678
作品名称: 仁术
文件路径: 1308/01/object/PDF/130810020210000020/001
起始页: 0134.pdf
责任者: 朱熹
分类: 文学
分类号: I222.744
主题词: 古体诗-中国-古代

作品简介

背景 这是朱熹的一首论“仁”的五言古体哲理诗,出处及写作年代同上篇,作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壬午。当时朱熹已经开始研究“仁”的核心问题,实际上也是朱熹对“仁”问题的通俗理解。这首诗其主旨在阐明“仁”的修养要体现在“虚明觉处”,不能“存心每欲仁”,为求仁而求仁。要像见孺子将入井时自然发生恻隐之心那样,要像齐宣王见衅种之牛觳觫而不忍之心萌发那样。若能在仁的“未发”时“敬而持之”,“使此气节常存而不失”,则“已发必中节矣”(见《朱文公文集》卷六十七《已发未发说》)。所以诗中有“扩充以此念,福泽遍斯民”两句。 浅析 该诗前两句叙述前贤对求仁的解读。三四句阐述最初的恻隐之心,强调都是有原因的。五六句阐明“仁”的修养要体现在“虚明觉处”。实际上隐指对前贤观点的有所怀疑。七八句表明这个问题解决了,推而广之,将“福泽”黎民。九、十句引用历史典故阐明把静坐澄心,观察体现喜怒哀乐未发之前的气象作为保存与培养心性之善的要领,以体现真心。末两句诗人告诫学子,对“仁”的修养功夫如何,是要从自己的心性实践中去得出结论的,也要有所创新。本诗善用古典以启发读者的形象思维,意新而妥,句奇而确,而均在一“理”字,是一首典型的哲理诗。

知识出处

朱熹诗选365鉴赏

《朱熹诗选365鉴赏》

出版者: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

本书选取朱熹不同时期的365首诗作进行了注释、浅析和背景介绍。注释部分对那些难懂的文言词语、特殊句法,作了通俗的解释。浅析部分把诗作同情节、人物和朱熹创作的视角综合成一个整体进行鉴赏。全书还按朱熹创作的时间顺序进行了编排,交待了创作的历史背景,该书是普及性的大众传媒选本,又是别具学术风格的诗学专著。

阅读

相关人物

朱熹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