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朱熹诗选365鉴赏》
唯一号: 130835020210000673
作品名称: 春日
文件路径: 1308/01/object/PDF/130810020210000020/001
起始页: 0124.pdf
责任者: 朱熹
分类: 文学
分类号: I222.744
主题词: 古体诗-中国-古代

作品简介

背景 据香港刘述先教授查证,此诗及《春日偶成》、《观书有感》均作于绍兴三十一年(1161)辛巳。又《大同集》将此诗题作《和胡先生寻芳》,似为和胡籍溪而作,籍溪卒于绍兴三十二年,故此诗当作于此前。此时朱熹经延平李先生指点,完成了逃禅归儒的过程,学术思想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自感心胸开阔。又说朱熹有一天在午睡,梦见自己亲自到泗水之滨朝拜孔子,醒来后仅是南柯一梦。于是他想:现在泗水还在金兵的铁蹄蹂躏之下,要圆此梦,不知要到何年何月,故欣然命笔写下了这首诗,以寄托自己的思愁。人们大多将这首诗认为是游春踏青之作,连王相注《千家诗》也如是说。因为该诗写得生动流利,浅显明白,人尽能解。但正是这种浅白,将不少人瞒过,引起了不少的误解。朱熹作这首诗,其意不在春光骀荡。诗的首句即道所游在泗水之滨,其地春秋时属鲁,孔子尝居洙、泗之间,教授弟子。宋室南渡,泗水已入金人手中,朱熹未能北上,怎能于此游春吟赏?其实诗中的“泗水”,乃暗指孔门,所谓“寻芳”,即求圣人之道。提起朱熹的说理诗的佳作,人们常举《观书有感》为例。但《观书有感》虽然不同于一般的说理诗,毕竟一望可知是说理;而《春日》形象更加鲜明,情景更加生动,描写更加自然,读了但觉春光满眼,如身游其间,竟不觉其在说理,则其构思运笔之妙,尤胜于《观书有感》。 浅析 这是一首寓意深刻的哲理诗。它借景喻情,深入浅出地阐明“圣贤之道,化育万物”的哲理。首句用“胜日寻芳”四字,点明时间和主题,下面三句都是“寻芳”所记。第二句迭进一层,“无边光景一时新”,可说是对首句“寻芳”的注脚,暗喻孔孟圣学广大精微,奥妙无穷,引人入胜。第三句用“识得东风面”转为议论抒情,暗指悟得孔孟圣学之真蕴。“识”字是“寻”字的结果,是因“寻”而“识”。末句描写春天的生机勃勃,绚丽多姿,实则暗喻一旦把握圣贤之学要领,则心地明彻通畅,豁然开朗。诗人精心用词造句,写得生动流丽,寓哲理于生动形象的比喻之中,读后只觉春光满眼,好象身游其间,反而不觉得是在说理,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故为后世所传诵,并被列入《千家诗》的第二首。

知识出处

朱熹诗选365鉴赏

《朱熹诗选365鉴赏》

出版者: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

本书选取朱熹不同时期的365首诗作进行了注释、浅析和背景介绍。注释部分对那些难懂的文言词语、特殊句法,作了通俗的解释。浅析部分把诗作同情节、人物和朱熹创作的视角综合成一个整体进行鉴赏。全书还按朱熹创作的时间顺序进行了编排,交待了创作的历史背景,该书是普及性的大众传媒选本,又是别具学术风格的诗学专著。

阅读

相关人物

朱熹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