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偶作乍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朱熹诗选365鉴赏》
唯一号: 130835020210000670
作品名称: 春日偶作乍
文件路径: 1308/01/object/PDF/130810020210000020/001
起始页: 0119.pdf
责任者: 朱熹
分类: 文学
分类号: I222.744
主题词: 古体诗-中国-古代

作品简介

背景 此诗作于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辛巳。这一年朱熹和南平李侗相见后,面对“恐闻”,不但有对自己学术上的困惑,更有对内忧外患的国家担忧。因此,他在拜师之中,仍呼唤着光复祖国大地的春天到来。他在八月以应诏上封事显示了他的“应事洒脱”:一言“帝王之学不可以不熟讲”,二是“修攘之计不可以不早定”,三是“本原之地不可以不加意”。他以讲学明理、定计恢复、任贤修政三条,从思想、军事、政治三方面对赵脊初政的南宋现状作了剖析。可以说直到宋亡,再也没有人比朱熹这样刻骨铭心、明锐而沉痛地分析朝廷的形势了。 浅析 诗人采用比兴手法,以春色比喻新发现的哲理,以千葩万蕊比喻理学繁荣兴盛、各种学术流派竞相出现的局面。前三句,通过“春色深”、“去登临”,看到“争红紫”;末句画龙点睛,发出了“谁识乾坤造化心”的设问。一面把理学昌明这一春天的出现,看作是先圣思想发展的必然结果,即“天地的造化”;另一方面在兴奋中又微寓叹息,感到作为儒学发展新阶段的理学却没有多少人能理解,表露了诗人的忧道之心。

知识出处

朱熹诗选365鉴赏

《朱熹诗选365鉴赏》

出版者: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

本书选取朱熹不同时期的365首诗作进行了注释、浅析和背景介绍。注释部分对那些难懂的文言词语、特殊句法,作了通俗的解释。浅析部分把诗作同情节、人物和朱熹创作的视角综合成一个整体进行鉴赏。全书还按朱熹创作的时间顺序进行了编排,交待了创作的历史背景,该书是普及性的大众传媒选本,又是别具学术风格的诗学专著。

阅读

相关人物

朱熹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