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事书怀十六韵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朱熹诗选365鉴赏》
唯一号: 130835020210000668
作品名称: 感事书怀十六韵
文件路径: 1308/01/object/PDF/130810020210000020/001
起始页: 0113.pdf
责任者: 朱熹
分类: 文学
分类号: I222.744
主题词: 古体诗-中国-古代

作品简介

背景 此诗写于绍兴三十一年(1161)辛巳冬。据《刘珙神道碑》记载,是年冬,在吴磷川陕之战、刘錡皂角林之战和李宝胶西之战胜利之时,金主完颜亮在绍兴和议的掩盖下,于绍兴三十年下诏预收五年赋税作为筹备南侵之资。绍兴三十一年九月,金兵分三路大举南下,号称百万,直逼两淮。负责淮西防务的王权贪生怕死,弃庐州南逃,金兵顺利渡淮,长驱南进,京城临安一片惊慌,文武百官纷纷仓惶逃窜,只剩下大臣陈伯康、黄中两家安然不动。赵构(宋高宗)打算逃往海上,由于陈伯康等主战派的坚决反对,才鼓起勇气下诏亲征。是年九月至十月底,金兵分别在川陕、江淮、襄樊战场为抗金名将吴璘、刘锜、李宝等部队重创。此时朱熹十分激动,以为宋室中兴有望,乃写下了这首长诗,对当时的形势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并提出救亡图存的若干建议。 浅析 全诗分为六层:开头“胡虏”四句,叹金寇入侵,国土沦丧,朝廷偏安东南。第二层:“志士”起四句,写仁人志士痛心疾首,朝廷英明果决,抗金战争终于爆发,捷报频传。第三层:从“钺授”句到“脱斧堪”,叙述举国上下同仇敌忾,浴血奋战,重创敌人,沦陷区百姓重见天日,免受宰割之苦。第四层:从“戴商”到“幸萧槮(shěn)”,赞人心思汉,共谋山河再造,汉柞永存,先帝陵寝无恙。第五层:从“正尔”句到“讵可谌”。劝朝廷总结教训,注意察纳群言,团结满朝文武,善于量才用人。第六层:结尾两句。寄言朝中任谏官的老友,多向皇帝进献利国惠民的好主意,这首诗不啻为给朝廷的一份建议书,充分表达了朱熹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外族入侵的鲜明立场。

知识出处

朱熹诗选365鉴赏

《朱熹诗选365鉴赏》

出版者: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

本书选取朱熹不同时期的365首诗作进行了注释、浅析和背景介绍。注释部分对那些难懂的文言词语、特殊句法,作了通俗的解释。浅析部分把诗作同情节、人物和朱熹创作的视角综合成一个整体进行鉴赏。全书还按朱熹创作的时间顺序进行了编排,交待了创作的历史背景,该书是普及性的大众传媒选本,又是别具学术风格的诗学专著。

阅读

相关人物

朱熹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