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籍溪胡丈赴馆供职二首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朱熹诗选365鉴赏》
唯一号: 130835020210000665
作品名称: 送籍溪胡丈赴馆供职二首
文件路径: 1308/01/object/PDF/130810020210000020/001
起始页: 0108.pdf
责任者: 朱熹
分类: 文学
分类号: I222.744
主题词: 古体诗-中国-古代

作品简介

背景 据束景南先生考证,朱熹这首诗写于绍兴三十年(1160)庚辰六月。当时朱熹武夷山恩师之一胡宪除秘书省正字赴馆供职,对赵构朝廷早感失望的朱熹,在送他入朝的诗中,流露了消极悲观的情绪,故写下了这首诗。又据《朱子年谱》载:“绍兴二十九已卯,公三十岁,……八月,籍溪胡公以正字补,公送诗以为饯。”胡宪于绍兴六年(1136年)赐进士出身,任福建建宁府教授,以母亲年老请求奉祠回乡,时值秦桧当权,宪隐五夫,潜心理学。桧死后,朝廷召为秘书省正字。 这是一个掌管国家图书(禁中图书秘记)官署的官,当时胡宪已75岁,仍毅然赴京。然而,他入京却是要向宋高宗上疏,金人必定撕毁盟约,老臣宿将只有张浚、刘琦可用。疏送入内宫,他即离京回家,皇帝知道留他不住,下诏任命他为左宣教郎,主管崇道观,归家享受祠禄。“袖手归”是朱熹意料中的事。这首诗即为此时而写。 浅析 这是一首叙事说理诗。第一首:第一句写送别的热闹场面。第二句写诗人自己感伤的心情。三、四句是赞誉老师,意思是:老师应召供职不是为了功名,而是为了天下老百姓的疾苦,自己不敢休闲。第二首:第一句是说,自己是了解老师的性格脾气的,他是带着高傲的壮志赴任的。向皇帝建言才是其真正的“天机”。第三句诗人根据抗金名将和朝中老臣的悲惨命运,他们都是为了什么原因呢?潜台词就是朝中奸臣当道。 第四句诗人预料胡丈此行恐怕还是将失望而归。全诗主旨在于称颂老师胡宪“不计功名”、“只为苍生”,不与世俯仰的思想情操。诗中还透露出浓浓的师生情谊,其传神的笔触使我们仿佛看到一位耄耋老儒的身影和一位躬身泣送的悲壮场面。

知识出处

朱熹诗选365鉴赏

《朱熹诗选365鉴赏》

出版者: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

本书选取朱熹不同时期的365首诗作进行了注释、浅析和背景介绍。注释部分对那些难懂的文言词语、特殊句法,作了通俗的解释。浅析部分把诗作同情节、人物和朱熹创作的视角综合成一个整体进行鉴赏。全书还按朱熹创作的时间顺序进行了编排,交待了创作的历史背景,该书是普及性的大众传媒选本,又是别具学术风格的诗学专著。

阅读

相关人物

朱熹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