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诸同僚谒奠北山过白岩小憩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朱熹诗选365鉴赏》
唯一号: 130835020210000644
作品名称: 与诸同僚谒奠北山过白岩小憩
文件路径: 1308/01/object/PDF/130810020210000020/001
起始页: 0076.pdf
责任者: 朱熹
分类: 文学
分类号: I222.744
主题词: 古体诗-中国-古代

作品简介

背景 这首诗原载于《文集》卷一,是朱熹于绍兴二十三年(1153)癸酉秋后(七月)到泉州,与同僚们一起往北山谒奠了摩尼教呼禄法师的祠墓而作。从北宋元佑年间在泉州设市舶司以来,泉州不仅成为世界第一大商埠,而且也成为东西文化交汇的重镇。泉州不仅是佛教的“圣地”,而且也是东西方宗教共同的“天国”。西来的伊斯兰教、基督教、摩尼教、婆罗门教等都随同佛教在泉州蔚然兴起。 浅析 摩尼教又贬称“吃菜事魔教”,朱熹与摩尼教法师的接触,后来在“庆元党禁”时,被沈继祖作为弹劾朱熹的罪状之一“剽窃张载、程颐之余论,寓以吃菜事魔之妖术,以簧鼓后进”。朱熹好佛而及于好摩尼教,因为摩尼教宣扬的“明暗二宗”又同理学家的“天理人欲”说相比拟,而“男女不亲授”之类,也同理学家的伦理道德不悖,故能受朱熹的青睐。该诗遣词古朴,举拟深奥,是朱熹思想形成前,儒家自我和佛老自我两个灵魂的最后搏斗的反思诗。

知识出处

朱熹诗选365鉴赏

《朱熹诗选365鉴赏》

出版者: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

本书选取朱熹不同时期的365首诗作进行了注释、浅析和背景介绍。注释部分对那些难懂的文言词语、特殊句法,作了通俗的解释。浅析部分把诗作同情节、人物和朱熹创作的视角综合成一个整体进行鉴赏。全书还按朱熹创作的时间顺序进行了编排,交待了创作的历史背景,该书是普及性的大众传媒选本,又是别具学术风格的诗学专著。

阅读

相关人物

朱熹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