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曾刘虚谷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朱熹诗选365鉴赏》
唯一号: 130835020210000620
作品名称: 贝曾刘虚谷
文件路径: 1308/01/object/PDF/130810020210000020/001
起始页: 0039.pdf
责任者: 朱熹
分类: 文学
分类号: I222.744
主题词: 古体诗-中国-古代

作品简介

背景 此诗写于绍兴二十一年(1151)辛未春夏之交,朱熹22岁。原载于《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五十一。据查,朱熹于绍兴二十一年春三月入都,参加了吏部铨试,经“经义、诗赋、时议、断案、律义”五场的考试,又一举中等,授左迪功郎、泉州同安主簿(九品七阶)。因还要待次不能赴任,故有时间远游寻道访禅。大概就是这次在临安,他结识了庐山道士虚谷子刘烈,同他论《易》学,问金丹修炼之法,细读了虚谷子的《还丹百篇》,完全拜倒在他的脚下。《朱子语类》指出,朱熹早年“无所不学,禅、道、文章、楚词、诗、兵法,事事要学,出入时无数文字”。表明朱熹受道教影响甚深。朱熹吸取道教、道家的道本论哲学,以弥补儒学体系之不足,例如借鉴道教之图,吸取道教以图解《易》的治学方法,为建构自己的思想体系服务,并考释道书《周易参同契》和《阴符经》,除探讨道教之修炼术,以修养身心外,在其《阴符经考异》里,探讨并肯定了道教的宇宙生成论。此时朱熹的思想中儒、释、道各种观点杂揉,尚未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在这种心境下,故写下了这首无限惆怅的诗赠给了刘虚谷。 浅析 自朱熹细读了刘虚谷《还丹百篇》诗后,深深地为其渊博的知识和道家涵养所折服。诗中透出朱熹对虚谷子无限敬仰之情。最后两句反映了朱熹担心一旦与刘虚谷分别后,自己无从问道的惆怅心情。

知识出处

朱熹诗选365鉴赏

《朱熹诗选365鉴赏》

出版者: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

本书选取朱熹不同时期的365首诗作进行了注释、浅析和背景介绍。注释部分对那些难懂的文言词语、特殊句法,作了通俗的解释。浅析部分把诗作同情节、人物和朱熹创作的视角综合成一个整体进行鉴赏。全书还按朱熹创作的时间顺序进行了编排,交待了创作的历史背景,该书是普及性的大众传媒选本,又是别具学术风格的诗学专著。

阅读

相关人物

朱熹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