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昂山支公故址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朱熹诗选365鉴赏》
唯一号: 130835020210000619
作品名称: 访昂山支公故址
文件路径: 1308/01/object/PDF/130810020210000020/001
起始页: 0037.pdf
责任者: 朱熹
分类: 文学
分类号: I222.744
主题词: 古体诗-中国-古代

作品简介

背景 这首诗写于绍兴二十年(1150)庚午夏,朱熹21岁。他从江西回闽路过贵溪,从芗北十四都一直游到芗南七十都,找到了魏晋名僧支道林的遗迹。相传东晋高僧支道林曾居此山中,修练“般若六家七宗”,成为色宗的代表。支道林本名支遁,以字行,俗姓关氏,陈留(今河南开封)人,一说河东林虑(今河南林县)人,生于晋愍(mǐn)帝建兴二年(314),卒于废帝太和元年(366),享年53岁。朱熹认为支道林对佛理善于抓住精华,略其枝叶,就像古代善于相马的九方皋一样,略其玄黄,取其骏逸。其他名士如王洽、刘恢等,都像谢安那样给予支道林很高评价,这些一代名流都成为支道林的知交。支道林怪异的想法和其独特的思维方式,正是朱熹所喜欢的。朱熹这次寻访支林道遗迹,在兴山寺题额“昂山胜概”,凭吊故址,并题了这首诗。 浅析 该诗是朱熹早年的诗作,诗中带有较浓的佛学印迹。朱熹用“青菜漫随流水去,黄彪时逐暮云归”句,不著痕迹地道出了这种“心若不计,青黄等皆空”的色即是空的观点:眼底青黄的往来变迁,只是心所执着的假有,色的本性是空而无变,形象地概括了朱熹早年心学的一个根本观点。

知识出处

朱熹诗选365鉴赏

《朱熹诗选365鉴赏》

出版者: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

本书选取朱熹不同时期的365首诗作进行了注释、浅析和背景介绍。注释部分对那些难懂的文言词语、特殊句法,作了通俗的解释。浅析部分把诗作同情节、人物和朱熹创作的视角综合成一个整体进行鉴赏。全书还按朱熹创作的时间顺序进行了编排,交待了创作的历史背景,该书是普及性的大众传媒选本,又是别具学术风格的诗学专著。

阅读

相关人物

朱熹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