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庐舟中见山寺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朱熹诗选365鉴赏》
唯一号: 130835020210000613
作品名称: 桐庐舟中见山寺
文件路径: 1308/01/object/PDF/130810020210000020/001
起始页: 0024.pdf
责任者: 朱熹
分类: 文学
分类号: I222.744
主题词: 古体诗-中国-古代

作品简介

背景 朱熹这首诗作于绍兴十八年(1148)丁卯,当时19岁。这一年正月,老师、义父刘勉之将自己的大女儿刘清四(16岁)许配给朱熹。就在五夫的紫阳楼里,19岁的朱熹成了家。作为翁婿,刘勉之对朱熹理学思想的形成,占有着一个特殊的位置。婚后不久,朱熹入都参加三年一度的科举考试(一般在三月份,所以亦称“春闱”)。他有心把这次出闽入都应考,作为他远游访禅的好时机,一路上几乎是以禅门弟子的眼光去看待闽外的新天地。当舟行路过桐庐见一名刹时,便口吟了这首禅诗。 浅析 该诗反映了朱熹不仅有一个向往二程理学的头脑,还有一个浸透佛老的灵魂。趁这次出闽机会,他既想访贤问道,又拟访禅问法。在此之前,他曾十分崇拜宗杲禅师,此次上京应考,将其所著的《大慧语录》随带在身,作为学佛的启蒙读物,自不免流露出“粥饭何时共木鱼”的遐想,这也是朱熹师事武夷三先生的人生成长的必由之路。

知识出处

朱熹诗选365鉴赏

《朱熹诗选365鉴赏》

出版者: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

本书选取朱熹不同时期的365首诗作进行了注释、浅析和背景介绍。注释部分对那些难懂的文言词语、特殊句法,作了通俗的解释。浅析部分把诗作同情节、人物和朱熹创作的视角综合成一个整体进行鉴赏。全书还按朱熹创作的时间顺序进行了编排,交待了创作的历史背景,该书是普及性的大众传媒选本,又是别具学术风格的诗学专著。

阅读

相关人物

朱熹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