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浦城县志》
唯一号: 130834020220001314
专题名称: 传播
文件路径: 1308/01/object/PDF/130810020220000010/001
起始页: 1234.pdf
专题类型: 建筑

专题描述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中华圣公会福建教区建宁府支区派魏仰基医生、邱得成传道(均古田人)、史谨成售经员(建安人)到浦城筹设教堂,并派鹿峥嵘、张引导(建安人)为巡视牧师。初租赁前街詹宅作临时布道施医所,附设戒烟所。浦城最早信道受洗的是前街邹荣升。光绪二十九年,魏、史两人回建宁府支区,邱得成到富岭传道,城区租赁房屋退还詹家,布道施医所暂设下莲塘村万某教徒家中。同年夏,建宁府支区派苏感德来浦传道,由教徒奉献经费,次年冬购置后街季宅为教堂,入教者渐多,称为中华圣公会浦城牧区(简称浦城教会)。光绪三十年,福州安立甘差会派英国人莫女教士和安巴乐(英文译名)医生到浦城传道,亦住后街季宅。是年,苏感德到官路下洋村(今东洋村)设布道所。光绪三十三年,英国人莫女教士被调回,福州安立甘差会继派英人洪、何(英文译姓)来浦,请邑人教习方言,到民家演讲,劝人入教,并购置后坊下坑沿基地,先后兴建教会职员住宅、教堂和校舍,后街季宅专住中国传教士和主日下午作礼拜堂,称自养所。清宣统二年(1910),富岭教堂派员在山路下莲塘垄设祈祷所。民国5年(1916),在临江设布道所。民国6年,在后坊开办陶英女子小学,由英人何女士任校长,学生达百余人。民国7~19年富岭办教会小学。民国9年,在后街季宅建校舍1座。民国11年,开办培智小学。民国12~13年在西乡冠山下设布道所。民国14年,城关开办汉英中学。民国15年,在旧馆设教堂。是年,在西乡街办教会小学。 民国18年,卢(兴邦)刘(和鼎)战争爆发,驻浦的外国教会职员惧怕战祸,避居福州。民国24年8月和民国30年12月,英国人威慈恩、张宠恩(英文译名)相继来浦传道。民国33年9月8日两人告老回国,将后坊教会房地产移交给浦城牧区管业,浦城的中国传教士从此由后街自养所移到后坊教堂。民国35年共有教徒199人。教会经济来源半由英国差会拨款,半由本地自筹。1949年5月,全县有基督教徒251人,其中城区159人、富岭35人、西乡33人、旧馆24人。 1951年3月,基督教徒到县人民政府登记,割断与帝国主义的关系,不接受英国差会拨款,建立自治、自养、自传的“三自”教会,并成立“三自”革新运动委员会。1953年派富岭住堂职员1人到金陵神学院学习半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教会停止活动,教堂被改作他用。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贯彻落实,1983年11月,成立县基督教协会筹备小组。1984年6月22~23日,召开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和基督教协会代表会,产生教会机构,恢复教会正常活动。是年11月,中共建阳地委批准浦城城关教堂为开放教堂。1985年7月,中共浦城县委批准仙南村和富岭村各设1个教堂为基督教活动点。1985年,选1名青年教徒到福州神学院学习2年,毕业后到县教堂任职。1985年9月22日,城关新建的基督教堂落成,省“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副主席郑玉桂牧师、省教堂座堂牧师黄钟藩参加落成典礼;黄钟藩并在教堂作讲道2场。1988年,全县有牧师1人、传道2人、教徒387人,其中城关254人、仙阳100人、富岭33人。

知识出处

浦城县志

《浦城县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本书系统地记述了浦城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历史和现状,实事求是地记述了浦城县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巨变,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全部过程,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