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城县钩虫病、蛔虫病防治情况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浦城县志》
唯一号: 130834020220001292
专题名称: 浦城县钩虫病、蛔虫病防治情况
文件路径: 1308/01/object/PDF/130810020220000010/001
起始页: 1135.pdf
专题类型: 疾病

专题描述

浦城农地传统使用人畜粪肥,又没有贮藏发酵习惯,致使钩虫、蛔虫容易传播。1959年,对10岁以下2岁以上的儿童进行粪检化验,蛔虫卵阳性高达99%。1959~1960年,对钩虫、蛔虫用中草药进行防治,服药441645人次,有一定效果。1963年,在盘亭的棠岭、临江的水西、濠村的樟元进行调查,钩虫感染率分别为64.6%(292/452)、56.8%(173/304)、67%(58/86),感染者最小年龄为8个月,最高龄76岁,40~50岁之间居多,男性多于女性。1970年后,化肥增多,人畜肥减少,钩虫病有所下降。1979年,在莲塘公社检查1080人,有钩虫病感染者107人,感染率9.91%,有明显症状者10例,占感染者的9.35%。1984年,省寄生虫病研究所在浦城举办全地区寄生虫病学习班,对水南农场菜农67人进行粪检,有钩虫感染者4人,感染率占5.97%,都无明显症状出现。蛔虫病防治前后两次,1959年用宝塔糖、疳积片、山道年、使君子、苦楝皮等药。共治疗144759人,驱虫率为80%。1979年根据国务院通知,为12岁以下儿童免费普遍驱蛔虫。在莲塘公社西岩大队搞试点,对该村12岁以下儿童401人粪便检查,发现有蛔虫卵的352人,占87.78%。蛔虫感染仍然很高,是年用“驱虫净”,有90421名12岁以下儿童免费治疗,服药率占儿童总数93.2%,未发现严重反应,效果良好。1985年用“左旋咪唑”药物,共治疗4.6万人,排虫效果达70%至80%,收到明显防治效果。

知识出处

浦城县志

《浦城县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本书系统地记述了浦城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历史和现状,实事求是地记述了浦城县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巨变,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全部过程,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