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城县流行性脑脊膜炎防治情况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浦城县志》
唯一号: 130834020220001276
专题名称: 浦城县流行性脑脊膜炎防治情况
文件路径: 1308/01/object/PDF/130810020220000010/001
起始页: 1132.pdf
专题类型: 疾病

专题描述

流行性脑脊膜炎(简称流脑)是境内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民国32年,官路在两个月内病死70余人。次年3月间,西塅、观前患者78人,死亡56人。1949~1988年的40年中有32年发生此病,共发病4987人,死亡246人,病死率4.93%。据卫生部门资料,1949~1965年,年发病率在5/10万左右,其间1959年,发病率达19.86/10万,为流行高峰年份。1967年,因“文化大革命”串连,人口流动频繁,病源从外地传入,是年2~4月暴发性流行,全县发病2160例,发病率高达774.96/10万,是有记录以来最高峰年份。1969~1978年,散发流行,发病率为50/10万左右。此后,1979~1980年又出现过一次高峰,发病率分别达121.81/10万、181.54/10万。一般年份在20/10万左右。1988年发病9人,发病率为2.4/10万,没有死亡。 流脑发病有明显的季节特点,2月和3月为流行高峰期,发病例占全年病例24.8%和49.3%,4月份后迅速下降。预防措施,1949~1959年,主要是广泛宣传推广畅开门户、摊晒衣被、减少串门、口服中药等。1960年后,用青霉素、度米芬、碘甘油等喷喉滴鼻,以消除鼻咽腔带菌;对疫点区易感者采用口服SD、RFP药物,都起过一定的预防作用。1983年,开始使用流脑多糖体菌苗,当年15岁以下儿童接种10.28万人,占应种儿童总数的74.35%。此后,每年均对重点疫区和交通沿线村庄少年儿童进行预防接种,从而有效地控制疫病流行。1988年,预防接种菌苗1.09万人。

知识出处

浦城县志

《浦城县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本书系统地记述了浦城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历史和现状,实事求是地记述了浦城县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巨变,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全部过程,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