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线广播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浦城县志》
唯一号: 130834020220001242
专题名称: 有线广播
文件路径: 1308/01/object/PDF/130810020220000010/001
起始页: 1072.pdf
专题类型: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专题描述

1953年6月,县工商业联合会等单位捐资购置1台100瓦扩音机和一些简单设备,在城关仁和源楼上(今民主路7号)建立有线广播站。在城关街道安装一对广播专用线,2只高音喇叭,30多只动圈喇叭,配备专职广播员1人,不定时广播报纸摘要,每次10~15分钟。1956年,增置1台500瓦扩音机,利用电话线路传输讯号到各区、乡。广播站人员编制单列。1957年,增配1名外线工,年底有喇叭570只。1959年,增配1名技术干部和1名播音员,站址迁移到后街(现址)。次年6月,配备编辑人员,开办“本县新闻”节目,年底有喇叭1200只。 1956年,富岭、仙阳、临江等3个区先后各自购置250瓦扩音机,建立广播放大站,每站配备2人。1965年有喇叭2020只,全县290个生产队通广播。至1966年9月,县社两级广播站共有干部、职工17人,其中县站11人(编播3人、技术员2人、外线工6人)。是年架设县站至仙阳、临江的广播专用线35公里。 1967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浦城人民武装部奉命对县广播站实行军事管制。当年底,全县15个公社均建立广播放大站。1968年10月,县广播站改属县革委会政治组宣教组,在毛泽东思想宣传站内设广播组,专门转播中央台和省电台节目。1969年,公社广播放大站经费由地方财政拨给,不再向听众收取收听费。每个公社广播放大站配备人员2人,仙阳、富岭各配3人。是年9月,县广播大楼竣工,占地面积194.81平方米,建筑面积585.43平方米,内播音室面积24平方米,开始每天播送自办节目30~40分钟。这年,县、社广播站有250瓦扩音机10台、500瓦扩音机5台(其中县站2台、仙阳2台、忠信1台)、收讯机1台、录音机10台,全县安装广播喇叭45174只,实现院户喇叭化。同年,为解决有线广播缺乏专用线的问题,实行广播、通信、警报“三网合一”,称作“载波化”。县成立载波化领导小组,由县电信局、县广播站抽出技术人员,安装载波机。是年,建阳地区在浦城召开“载波化”现场会。后因质量低,载波停用。1972年5月,新建的管厝公社建成广播放大站,同年开始架设广播专线。至1975年底,全县实现广播专线化,计有县至公社广播专线278杆公里,社队广播专线1159杆公里。全县拥有广播器材250瓦扩音机28台、500瓦扩音机5台、录音机21台、收讯机5台。县城至富岭、盘亭的广播专线计30公里改用水泥方杆。1978年,县广播站改属文化局领导,农村广播被建阳地区评为“农村广播网”红旗县。这年,开始增设“科技顾问”、“生活之友”、“法制信息”、“经济信息”、“听众点播”、“广告”、“闽北各地”、“文艺欣赏”、“浦城革命斗争史话”等专题节目。1982年起,县城至公社广播专线开始换用水泥杆,同时自编节目,播出时间增为每日早、中、晚各一次。次年冬,县城至公社广播专线278杆公里全部换用水泥方杆。 1984年5月10日,县广播站改属广播电视局领导。次年12月9日,县广播站改称广播电台,乡广播放大站改为乡广播站,全县共有18个广播站。县台自编节目年用稿4249篇,日播音8小时30分钟。全县拥有250瓦扩音机27台、500瓦扩音机5台、收讯机5台、录音机22台,乡镇以下广播专线2952杆公里,其中水泥杆线路486杆公里,安装喇叭45412只。 1988年,县广播电台职工22人,18个乡镇广播站,职工37人;喇叭47530只,其中高音喇叭310只;扩音机38台,其中500瓦11台,250瓦27台;广播专用线3240杆公里,其中城区至乡镇288杆公里(水泥杆),乡镇至村1287杆公里,村至组(户)1665公里。

知识出处

浦城县志

《浦城县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本书系统地记述了浦城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历史和现状,实事求是地记述了浦城县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巨变,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全部过程,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