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文明建设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浦城县志》
唯一号: 130834020220001188
专题名称: 精神文明建设
文件路径: 1308/01/object/PDF/130810020220000010/001
起始页: 0726.pdf
专题类型: 其他

专题描述

1981年,全县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1982年3月和9、10月,以城镇为重点,开展治理“脏、乱、差”为主要内容的“全民文明礼貌月”活动,对群众进行学雷锋、树新风等一系列的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城区拆除违章建筑90多处,违规违章摊点84个,8个公社所在地集资铺水泥路面。6个公社办起文化中心,102个生产大队办起俱乐部。各单位建立文明制度,出现一批文明单位和文明大队。1984年,全县城乡结合文明礼貌月活动,紧紧围绕共产主义思想教育这个中心,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教育。在城镇开展清除精神污染,查禁诲淫物品。1984年,成立县“五、四、三”办公室,并建立部、委、办、局和乡镇的“五、四、三”活动领导小组,各部、委、办、局与县委签订“五、四、三”协议书,乡镇签订创建文明乡镇竞赛倡议书。实行承包责任制,城区单位和住户实行门前三包、门内达标(包秩序、包卫生、包绿化,达到文明单位标准)。文明礼貌活动以“三优一学”(优质服务、优良秩序、优美环境和学雷锋、学先进)为主要内容。县人大常委会颁发《浦城县城关地区暂行管理办法》、《浦城县殡葬管理的规定》,对城关地区交通卫生和市政建设进行全面整顿,同时以思想教育和行政经济手段相结合全面推行殡葬管理改革,实行火葬。县城组织31人的执勤队,在城关主要街道执行城区管理规定。五一三路进行拆建,两旁人行道统一扩大到5米。是年还开展振兴中华读书演讲活动,以提高群众的思想文化素质。自开展群众性“五、四、三”活动以来,至1984年,文化建设方面,建成水南游览桥、大众电影院、仙楼山公园、西门公园、浦城剧院和11个电视差转台、324个农村体育场、11个乡镇文化中心站、154个村俱乐部。环境建设方面,整治五一三路和19条街巷,新建一批公共设施,农村铺设水泥路、石板路96条。全县共青团支部、少先队组织815个送温暖小组,有1200名青少年参加为民服务队,上街下乡义务为群众服务。1985年,精神文明建设从过去偏重造声势、搞突击活动,转为提高质量,注重实效的经常工作;从过去偏重市政、文化建设转到市政、文化、思想建设一起抓。坚持以共产主义思想教育为核心,以“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教育为重点,结合机关整党,普遍开展爱国主义、为人民服务教育,理想、纪律、职业道德和文明礼貌常识教育,提倡各级党组织和干部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开展向英雄、模范学习,组织英模事迹报告会。1986年9月28日,中共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中共浦城县委于10月28~31日召开扩大会议进行传达贯彻。会议要求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到战略地位,渗透到整个物质文明建设之中,不仅是思想文教部门的任务,而是各条战线和一切部门的任务,是全党全民共同的长期任务。这年,在乡、村两级整党中,强调党员必须在精神文明建设中起模范作用,乡、村两级党组织普遍制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规划,各级党组织和行政领导机关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基层服务,同为群众办实事、解决群众急需解决的问题结合起来,根据财力和条件,因地制宜,兴利除弊。农村各个党支部积极筹备资金,投资955.21万元,投工31.49万个,修建公路、道路193条407公里,桥梁162座,修建凉亭88个、饮水工程154处,修建学校教室、教师宿舍193座30150平方米,还架设广播线路、建电视差转台、修建公共厕所等。全县农村普遍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总结推广忠信外洋党支部思想政治工作做到一家一户,莲塘吕处坞搞好文化室建设、改善农民文化生活等14个典型经验。全县除城郊3个乡镇外,实现乡乡有文化中心;建有电视差转台30个,覆盖面达72%;整修615个自然村的有线广播网络,通广播的村委会占总数的96.5%。1987年4月3~7日,召开中共浦城县五届七次全会,讨论通过《中共浦城县委关于“七五”期间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十条措施》。是年,开展以“四有”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各种形式教育,组织各种报告会,以身边的先进人物教育身边的人。农村开展以“五提倡、五反对”(提倡崇尚科学,反对封建迷信;提倡健康娱乐,反对聚众赌博;提倡婚姻自由,反对买卖婚姻;提倡村邻和睦,反对宗族纠纷;提倡艰苦创业,反对铺张浪费)为主要内容的移风易俗活动,把创建文明单位、五好家庭纳入振兴浦城总体建设规划。至1987年,全县创建文明单位399个,五好家庭20300户,五好家庭标兵户230户,双文明户988户。1988年,以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以创“三优”为基础,开展“两德”(职业道德、社会道德)为重点,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建设一个适应改革开放的环境为目的,进行形势、振奋精神、党政廉洁、艰苦创业、民主与法制5个方面的教育。建设文明窗口,创建文明单位,着重开展创建“文明浦城”一系列活动:年初开展1987年度浦城“十大新闻”、“十位新闻人物”的评选;春节期间,组织龙灯、花灯竞赛;3~7月,进行全县企业厂歌、行业歌创作演唱比赛;8月,举办国防知识学习竞赛;9月,举办“荷花杯”征文比赛,反映发展开放型经济中涌现出来的典型;10月,开展第一次“敬老日”活动,举办“知我浦城、爱我浦城、建我浦城”知识竞赛;11月,举行“我心中的党员形象”演讲比赛,开展商业服务行业“十佳”与“十差”营业员的评选,商业系统开展迎春优质服务百日竞赛活动。是年,对1984年以来被县以上命名的239个文明单位、文明村镇,采取评分方式进行不定期抽查,巩固和发展精神文明建设成果。地区检查组对浦城省地两级5个文明单位进行抽查,得到高质量的服务、高标准的管理、高层次的意识带来高水平效益的评价。这年,全县有国家级命名的文明单位1个,省级文明单位6个,省部门命名的文明单位8个,地区级文明单位27个,县级文明单位309个。全地区10县、市精神文明考核中,总分名列第一,创建文明县城取得成效。社会治安综合治理1979年10月,中共浦城县委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大力开展法制宣传,开展法纪宣传教育月活动,各单位、公社要建立治保委员会、消防领导小组,做好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工作。1980年,全县开展《刑法》、《刑事诉讼法》的宣传,并将其内容绘制成图片巡回展览。1981年5月,在中共浦城县委领导下,组织县直各部、委、办及工、青、妇等部门进行综合治理社会治安,形成全党抓、部门抓的局面。6月3~5日,召开全县政法工作会议,研究讨论搞好综合治理社会治安的措施办法。公安、司法部门把整顿治安列为中心任务,组织三次集中打击现行犯罪分子的统一行动,挖团伙,追逃犯,破大案,严厉打击“六犯”(杀人、放火、抢劫、强奸、爆炸和其他危害社会秩序的现行犯罪分子),召开28场处理犯罪分子大会。县成立青少年教育领导小组,采取多种形式教育轻微违法青少年,落实帮教措施,使76.8%以上的违法青少年有明显转好或停止违法活动。98个内保单位建立安全岗位责任制。1982年,中共浦城县委成立政法委员会并加强政法部门基层建设,成立公社公安派出所,配齐公社专职的民政、司法助理员,建立健全调解治保组织。12月,全县农村开展法制宣传,制定乡规民约,城区开展安全教育活动。政法各家根据自己的业务,开展调查研究,提出司法建议,参与综合治理社会治安。县人民检察院对14名监外执行改造的人员进行回访考察,协助所在单位和亲属组成帮教小组。这年,全县发生刑事案件起数比上年减少33.3%,达到解放以来社会治安状况最好的1965年的水平。1983年,综合治理社会治安贯彻以“打”为首,打、防密切配合的方针,形成群防群治、齐抓共管的格局。同年5月12日县成立专门领导小组,开展打击拐卖妇女、儿童的犯罪活动。7月,中共浦城县委同意县公安局《关于组建防火治安联防队,强化基层治保组织的请示报告》。8月15日开始,开展为期3年严惩危害社会治安的犯罪分子。1984年6月,第一战役告捷后,开展全民性法制宣传教育。7月20日,召开全县法制教育工作会议,其时,全县各级党委抽调325名干部组成115个法制教育领导小组,建立县、乡、村三级法制宣传网,法制宣传报告员达702人。政法部门组织60名干部按口分系统包干,上68场法制课,中小学开设法制课。为配合法制宣传,县人民法院召开多次公判大会,选择县内典型案例制成图片巡回展览。为做好失足青年的帮教工作,实行“四包”:即工厂企业包职工,学校包学生,街道、农村包社会青年,家长包子女。1984年全县刑事发案率降到占总人口万分之一点六九,达到历史最好水平。1985年初,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和县政协联合组织综合治理社会治安视察团,对37个单位进行视察。这年,在乡镇工贸单位推行社会治安承包责任制。5月,在管厝乡、货车队召开试点现场会后,全县推开,逐级开展治安承包。6月,开始在全县公民中基本普及法律常识教育(简称普法教育),计划五年的时间,比较系统向全县公民普及宪法、刑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婚姻法、森林法、兵役法、水污染防治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和其他重要的经济法律、法规的教育。当年抓宣传、抓队伍,开办3期普法教育骨干训练班,培训3140多名普法骨干。1986年6月,在中共浦城县委部署下,完成“严打”第三战役。通过“严打”,社会治安有好转,治安秩序非正常状况基本改变。“严打”后3年(1.983年9月至1986年8月)比“严打”前3年(1980年9月至1983年8月)刑事发案件数下降23.4%。刑事案件平均发案率“严打”前为占全县总人口的万分之二点八一,“严打”后为万分之二点一二。但重大刑事案件大幅度上升,“严打”后3年比“严打” 前3年上升92.2%。“严打”后,开展规模不等的专项斗争和专项治理。1986年,开展打击盗窃自行车、查禁赌博、盗挖古墓以及扫除社会丑恶现象的小会战。这年,政法部门进行调查研究,组织21次调查研究工作,编写各种材料298篇,提出司法建议23件,情况汇报和调查报告31份。基层基础建设得到加强,落实各种治安承包责任制。乡镇所在地组织联防队19个,各村委会通过整党,治保、调解组织得到整顿充实。19个乡镇建立司法办,16个乡镇建立公安派出所,在乡镇建立6个法庭。130个内保单位,200人以上单位设保卫科、股,70个人以上单位设保卫干部,全县配备保卫干部215人。加强旅店业和废品收购站管理,2次整顿54家旅店业。堵塞 犯罪分子吃、住、行、贿(赃)作案渠道。对664个帮教对象,成立帮教小组共552个,一年来有430名转好或停止违法。对暂住人口集中的工程队、包工队建立治保组织91个。妥善安置劳改、劳教人员。开展各种形式的法制宣传活动,组织34次全县性的法律知识竞赛活动,推动青少年学法热情。举办3期经济合同学习班。还采用戏剧、录像、广播、图片案例展览等宣传法律知识。通过综合治理,群众同犯罪分子斗争积极性提高,农业银行营业员张秀凤、蒋文妹与抢劫储蓄所的犯罪分子搏斗,保卫国家财产不受损失。富岭洋墩村甘寿兴用机智方法抓获2名抢劫分子,送县公安局法办。1987年,中共浦城县委以“一手抓建设和改革,一手抓法制”为指导思想,用“严打”促进综合治理,用综合治理配合“严打”。在工作部署上,坚持以“打”为首,打防紧密配合,层层召开会议,将指导思想和工作部署落实到基层,动员和组织全党、全社会的力量抓治安工作,建立起综合治理工作部门分工负责制,坚持“抓系统,系统抓”、“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齐抓共管,群防群治,并开始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使综合治理工作走向社会化、经常化、制度化。是年,加强对社会治安的调查研究,针对各个时期治安出现的突出问题,从实际出发,采取经常抓和突击抓相结合、专项斗争和专项治理相结合的办法,先后开展打现行、反盗窃、抓流窜、挖团伙、拘犯罪分子和打击拐卖妇女、儿童,打击非法出版活动以及查禁取缔卖淫嫖宿,查禁播放淫秽录像等四项斗争,促进全县社会治安的稳定好转。1988年,全县从领导机关到基层实体已有综合治理领导小组236个,做到工作层层有人抓,全县城乡初步形成比较完整的治安防范体系,每个基层派出所人员由3人扩充到5人,在临江、仙阳、城关成立中心法庭,19个乡镇均设司法办和法律咨询服务站,5个乡镇设立检察室。治保调解、内保组织得到加强。县委领导和政法委领导先后深入15个乡镇、2个农场、38个村调查社情,研究制订统一行动方案,解决出现的一些社会治安问题,认真总结交流法制工作先进经验,先后召开全县综合治理社会治安经验交流会和其他表彰会、现场会,大力组织普法教育,普及面达84.9%。继续贯彻依法“从重从快”方针,6、7月开展打击刑事犯罪分子,9、10月开展集中打击严重犯罪,统一行动,强化各种社会治安管理,清查社会丑恶现象,促进社会治安的稳定,全年没有发生恶性凶杀案件,法制建设得到加强。

知识出处

浦城县志

《浦城县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本书系统地记述了浦城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历史和现状,实事求是地记述了浦城县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巨变,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全部过程,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