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中共浦城县地方组织和革命根据地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浦城县志》
唯一号: 130834020220001138
专题名称: 建立中共浦城县地方组织和革命根据地
文件路径: 1308/01/object/PDF/130810020220000010/001
起始页: 0696.pdf
专题类型: 其他

专题描述

民国16年8月,在崇安成立以徐履峻为书记的中共崇安特别支部,恢复党组织活动。同月,特支决定把工作重点放到农村,开辟浦城新兴七和崇安小北,组织工农,武装工农。9月,徐履峻到达新兴七岱后,争取到新兴七农民首领王德有,与之订立联盟,成立中共崇安特支浦城岱后办事处,由徐履峻兼任书记。随后在岱后三将军庙召开有30余人参加的崇浦边区代表大会,成立崇浦边区农民协会,由王德有负责。会后,岱后首先成立农民协会。10月间,浦城境内的后溪、外源、池家、胡推、垄空、井楻坑都成立农民协会,有会员300多人。同月,中共崇安特支决定召开群众大会斗争崇安土豪万钟祺,王德有得到通知后即组织500多人到会参加斗争,徐履峻很赞赏新兴七工农群众闻风而动的革命热情。11月,徐履峻又到岱后,在三将军庙召开崇浦边区造纸工人代表会议,宣布成立崇浦边区工会,由王德有负责。会议决定开展罢工,抗议纸槽老板的盘剥。新兴七造纸工人400人,响应会议号召,罢工10多天,迫使纸槽老板答应取消浸水米、提高工资、每天工作8小时的要求。同时,新兴七部分村庄开展“二五”减租运动,农民只向地主交原租额的75%。秋收后,徐履峻到岱后成立夜校,自任夜校教员。通过夜校传播革命真理,提高群众阶级觉悟,培养和发展王德有等10余人加入中国共产党。冬,成立中共岱后支部,为浦城第一个中共支部,书记王德有。群众组织在斗争中也得到发展,至年底,新兴七各个村都建立农民协会和工会,有农会会员1000多人、工会会员数百人。 民国17年1月,中共崇安特支发展为中共崇安县委,书记徐履峻。2月,徐履峻派人到浦城的樟村、东坑发动工农参加工会、农会,开展群众性抗捐、抗税和减租斗争。在樟村、东坑、岱里、西坑等村组织农会,樟村、东坑近百名造纸工人加入工会。4月,中共崇安县委根据上级组织“争取群众、武装暴动、土地革命、建立苏维埃”的斗争方针,改农会为民众会,作为农民武装组织,浦城境内的农会均改为民众会。新兴七制造过山龙(松树炮)几十架、鸟铳几百杆,16岁以上的男子都有一把先锋刀。6月,中共崇安县委决定,以崇安际下为中心,以际下安少亮带领的数千农民为先锋,7月1日发动总暴动。后因安少亮动摇,中共崇安县委决定加强党在浦城新兴七和崇安小北方面的力量,把暴动中心转移到这一带。7月上旬,徐履峻等人到岱后进一步发动群众,在三将军庙召开有二三百人参加的群众大会,发动群众做好暴动准备。10月1日,在崇安上梅召开暴动大会,新兴七有500多暴动队员,带着自制武器参加。10月初,借王德有二儿子结婚,徐履峻等人在王德有家中召开秘密军事会议,决定袭击山下民团。10月15日,新兴七和崇安小北农民武装1000多人袭击山下民团,获得全胜。民团团丁死、伤各1人,并缴获10支步枪。这是闽北第一次旗开得胜的武装斗争,也是闽北革命武装第一次取得洋式武器。暴动震惊国民党当局。10月25日,军阀卢兴邦部1个团配合浦城吴鼎年民团1000余人,分四路向暴动区进攻,各路民众队奋起反击。10月31日,民众局机关被袭击,徐履峻牺牲,暴动一时失去领导中心,第一次上梅暴动失败。暴动虽然失败,但中共的组织仍然发展。是年冬,在浦城池家池际仙庵成立中共小北区委,管辖浦城新兴七与崇安小北地区的党组织,为浦城最早区级党组织,还成立小北区农民委员会。12月15日,中共崇安县委在浦崇边界的燕子岩召开党员代表会议,重新制订暴动计划,决定成立脱产武装。会后,省委特派员杨峻德在池家村召开崇浦边区民众代表会议,在起义农民中挑选一批骨干,组建脱产武装,成立井楻坑脱产武装民众队。民国18年1月29日,再度在上梅举行武装起义。2月13日,攻打崇安五夫镇失利,其中浦城队员牺牲50多人。下旬,卢兴邦一个团“围剿”崇安、浦城起义区。3月,中共崇安县委改变斗争策略,各地民众队编成游击队。浦城的民众队分二路,一路在新兴七一带,一路在樟村浦西一带。白天分散发动群众,开展抗捐、抗税、抗租、抗粮、抗债斗争,发展党团组织;晚上集中起来,打土豪筹款。民众队得到壮大发展,成立浦西民众队,队员有30余人。在齐白山坚持斗争的游击队由9人发展到100余人。井楻坑游击队发展到100多人。6月,在伍弟奴等人领导下,爆发以松溪路下桥为中心的农民起义,革命活动很快蔓延与路下桥邻近的浦城水北一带。10月,中

知识出处

浦城县志

《浦城县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本书系统地记述了浦城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历史和现状,实事求是地记述了浦城县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巨变,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全部过程,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