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的饲养量的发展历史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浦城县志》
唯一号: 130834020220000837
专题名称: 猪的饲养量的发展历史
文件路径: 1308/01/object/PDF/130810020220000010/001
起始页: 0349.pdf
专题类型: 动物

专题描述

浦城农家饲养生猪已有较长的历史。民间流传有“养猪不赚钱,回头看看田”、“人负债,猪担当”的谚语。清代及其以前,生猪饲养量无可查考。民国25年(1936),全县生猪饲养量72075头,每户平均1.6头。至1949年下降至47180头,减少34.54%。 1950~1957年,以私养为主,政府鼓励私人养猪,随着生产发展、粮食丰收,为多养猪提供条件。从1950~1957年的8年间,饲养年均61167头,比1949年增长29.65%。其中最多是1952年,生猪饲养量达92441头,每户平均1.87头。1958年秋,全县实现人民公社化,举办社员集体食堂,收集私养生猪,办公社、大队、生产队集体养猪场。由于养猪经验不足,饲料单一,疫病易传播,难以控制,生猪不仅长膘慢,而且死亡率高。是年底存栏只有36000头。其中集体养猪35278头,占97.99%;私人养722头,占2.01%。1958~1961年,饲养年均25079头,比1957年下降59%。1961年仅饲养10809头,是浦城解放后生猪饲养量最低的年份。是年冬,贯彻“公养私养并举”方针,鼓励社员私人养猪。拆散部分集体养猪场,生猪归户寄养或私养,并从集体耕地中划出少量给社员作自留地。1962年,生猪饲养量开始回升,达到21597头,比上年增长近一倍,其中私人21113头,占97.76%;集体484头,占2.24%。1963年,贯彻“私养为主,公私并举”方针,是年饲养量46949头,比上年增长117.39%。其中私人45852头,占97.66%;集体1097头,占2.34%。至1970年,这8年年均饲养量为65096头,其中私人养61261头,占94.11%;集体3835头,占5.89%。1971年,提倡公社、大队、生产队办畜牧场,是年全县共办集体畜牧场889个,其中公社18个,大队167个,生产队704个。集体养猪上升到16206头,占16.01%;私人养猪85032头,占83.99%。1972年,全县共划出11万亩耕地为饲料地,并引进一批良种猪,与当地猪种杂交、繁殖获得成功。1971~1977年,连续7年持续发展,这7年年均饲养量105471头,其中集体饲养16201头,占15.36%;私养89270头,占84.64%。1977年,全县集体养猪20082头,占当年生猪总数19.03%。1978年,县拨款15万元,分别支持水北、永兴、临江3个公社办畜牧场。1978~1980年,全县年均饲养141446头,其中集体养猪11598头,占8.2%;私养129848头,占91.8%。1980年,除支持鼓励私人户养猪外,还提倡专业户养猪。至1982年,大队、生产队集体养猪场皆转归专业户饲养。1981~1984年,全县年均饲养135965头。1984年,确定石陂镇为母猪繁殖基地,水北街乡罗源畜牧场为生猪基地。1985年,石陂镇母猪达到1452头,水北街乡罗源畜牧场饲养生猪540头,当年出栏510头。1985~1988年,年均饲养168854头,1988年是浦城历史上生猪饲养量最高年份,全县共养182428头。

知识出处

浦城县志

《浦城县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本书系统地记述了浦城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历史和现状,实事求是地记述了浦城县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巨变,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全部过程,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