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叶的发展历史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浦城县志》
唯一号: 130834020220000815
专题名称: 烟叶的发展历史
文件路径: 1308/01/object/PDF/130810020220000010/001
起始页: 0344.pdf
专题类型: 经济作物、农作物
产地: 水北街、仙阳、富岭、莲塘、盘亭、管厝等6个乡镇
产量: 有晒烟与烤烟两种。传统种植晒烟,种于田者称田烟,种于山者称山烟。烟叶产自吕宋,明万历(1573~1620)年间引进中国后,浦城开始种植。清初,浦城成为福建烟叶集中产地之一,以质量闻名。清《福建通志》载:“福建烟称为闽烟,最佳者名盖露,各地因地得名,如石马、余塘、浦城、广宁”。陆耀《烟谱》称:清乾隆(1736~1795年)间,浦城所种之烟全省最著。清嘉庆《新修浦城县志》载:“山烟以产自黄龙山、茅洋者为上;田烟以产自莲塘者为上,远近皆著名。”黄龙山、茅洋在忠信乡境内,晒干的烟叶为褐色,切成的烟丝,晴天不酥,雨天不潮,香味浓郁。民国6年编纂的《浦城县志》稿载:“烟叶之秧产自临江者为佳”。民国25年,全县晒烟种植1000亩,亩产37.5公斤,总产37.5吨。民国33年,全县种烟1万亩,为民国时期最高年份,因与粮争田,次年,县政府限定以后不得超过此面积。1949年,全县种烟920亩,总产29.45吨。1950~1962年种植200~1000亩间,亩产25公斤左右。1963年种植面积上升到1626亩,总产31.5吨。1965年种植1535亩,总产35.3吨。1966年面积锐减到240亩,总产4.65吨。此后逐年下降,到1971年落到底谷,全县仅种98亩。1972年,大力发展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恢复到1850亩,总产65.85吨。直至1987年,种植面积在1300~2500亩间,年均产量73.8吨。最高年份1982年种2508亩,总产87.3吨。1988年,从永定引进烤烟种植,主要产地在水北街、仙阳、富岭、莲塘、盘亭、管厝等6个乡镇。是年晒烟1572亩,总产65.17吨,烤烟3166亩,总产86.55吨。

专题描述

有晒烟与烤烟两种。传统种植晒烟,种于田者称田烟,种于山者称山烟。烟叶产自吕宋,明万历(1573~1620)年间引进中国后,浦城开始种植。清初,浦城成为福建烟叶集中产地之一,以质量闻名。清《福建通志》载:“福建烟称为闽烟,最佳者名盖露,各地因地得名,如石马、余塘、浦城、广宁”。陆耀《烟谱》称:清乾隆(1736~1795年)间,浦城所种之烟全省最著。清嘉庆《新修浦城县志》载:“山烟以产自黄龙山、茅洋者为上;田烟以产自莲塘者为上,远近皆著名。”黄龙山、茅洋在忠信乡境内,晒干的烟叶为褐色,切成的烟丝,晴天不酥,雨天不潮,香味浓郁。民国6年编纂的《浦城县志》稿载:“烟叶之秧产自临江者为佳”。民国25年,全县晒烟种植1000亩,亩产37.5公斤,总产37.5吨。民国33年,全县种烟1万亩,为民国时期最高年份,因与粮争田,次年,县政府限定以后不得超过此面积。1949年,全县种烟920亩,总产29.45吨。1950~1962年种植200~1000亩间,亩产25公斤左右。1963年种植面积上升到1626亩,总产31.5吨。1965年种植1535亩,总产35.3吨。1966年面积锐减到240亩,总产4.65吨。此后逐年下降,到1971年落到底谷,全县仅种98亩。1972年,大力发展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恢复到1850亩,总产65.85吨。直至1987年,种植面积在1300~2500亩间,年均产量73.8吨。最高年份1982年种2508亩,总产87.3吨。1988年,从永定引进烤烟种植,主要产地在水北街、仙阳、富岭、莲塘、盘亭、管厝等6个乡镇。是年晒烟1572亩,总产65.17吨,烤烟3166亩,总产86.55吨。

知识出处

浦城县志

《浦城县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本书系统地记述了浦城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历史和现状,实事求是地记述了浦城县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巨变,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全部过程,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阅读

相关地名